“四十不惑”| 数据分析是如何助我弯道超车的

作者:言覃羽中

本文为「心中有数」CDA征文作品

01、惑与不惑

常言道“四十不惑”,而我却常常困惑于人生方向,找不到职业的甜区和持续奋斗的动力。

回首毕业20年,我任职过高校、社会团体、各类企业,也做过老板创过业,当然也有过短暂失业。

若论人生阅历,想来我是赚了,走过半生却已饱尝人情冷暖、世间百态,这是活了几辈子呀!

如此绚烂的经历,除了年少时浮躁轻狂,根源在于对人生缺乏规划。这里既有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应试教育的副作用,也有个人认知的局限。

人生是一次长跑,只要有健康的心态和体魄,不到终点都有翻盘的机会。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说:成功只有一种,就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这也是近几年我渐渐领悟到的:只有找到内心真正的热爱并为之持续奋斗,才能有所成、有所依、有所爱。

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方式呢?或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了。我的第一份工作在高校,后来也辗转做过跟教育相关的事,遗憾没有一直做下去。教书育人,与人分享,教学相长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近几年带女儿读绘本、讲数学,我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在企业折腾这么多年,有些心累了。

都说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混圈子混人脉不是我擅长和喜欢的。与其跟别人磕(运营/销售),我宁愿跟自己磕(学习/创作)。当我看到《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时,明白了很多大家都是内向人格,通过独处专注于自己的事获得长久的动力,并终有所成!

想明白这点,我开始规划余生能做点什么。最好能找到一个自己擅长、喜欢的方向,从事相关教学培训的工作。

我盘了盘职场人几大主流培训方向:产品、运营、编程、数据分析。

线上课程看过一些,感觉门槛低了点,提升见识和眼界是可以的,学完既不能出去讲课(没有亲历大厂和名产品的履历),也不能成为进入名企的敲门砖;

这是一门技术活,虽然大学时学得还算过得去,但已过了当码农的年纪,也不想成为工具人;

看了看课纲,有一些方法论和硬核技能,跟之前的工作经历结合更紧密,也比较有意思,就它了!

02、结缘数据分析

第一次知道CDA数据分析在2014年,那时我还在一家电商人才中心任职。当时的CDA算是较早涉足数据分析的培训机构。

对初中级电商人才来说,我觉得懂基础的EXCEL就足够了,当时我认为去深入的学习这么多内容有点大材小用,因此没有立刻开始学习。

一直到今年年初,我又重新开始准备系统性地学习数据分析。在搜寻“产品/运营”相关课程时,了解到还有“数据分析/挖掘”这个方向似乎更有竞争力,我也对这方面更有兴趣。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英文里有一句谚语“Never too late to learn”,国人多意译为“活到老,学到老”,这里不如直译为“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来得准确。

之后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数据分析学习之旅。

我记得在试听课上,老师讲的是“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等数学知识,老师声音洪亮、气宇轩昂,讲得也通俗易懂,他就是徐杨老师。趁着课间休息,我还找徐杨老师聊了聊关于数据分析师的职业路径等方面的问题,也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

03、学习就是痛苦并快乐着

在学习数据分析的几个月里,时间过得充实又快乐,这大概是我继考大学、考研之后最认真的一段学习时光了。

身边的同学也各有千秋:有本科在校生和马上要读研的,有刚工作几年想改行的,也有“表哥表姐”想要提升摆脱工具人的,唯独像我这类(高龄转行/高不成低不就)是独一份。

下面是我在CDA的一些学习经历,希望给有需要的人一些帮助。

我读的课程基本分为概论、excel技能、数学统计基础、powerBI可视化、MySQL、Python这几大模块,每个模块一个老师。知识框架有了,只是要在3个月里都学扎实不太容易,这方面全靠老师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后期自己不断补充。

我不是班上学得最刻苦的,也不是学得较好的一批,甚至刚开始还要一直向身边的同学请教。虽然平时也乱翻书但那是休闲,这种真刀真枪的学可以说中断了几十年,大脑都有些迟钝了。

因为报班急很多预习视频来不及学习,每天的授课有大量的知识点来不及消化,加上来回近3小时路程,偶尔家里有事要请假,周末要陪孩子没太多时间复习,总之最初几周的学习有点吃力。那种英雄迟暮、人到中年力不从心的感觉尤为强烈。好在求学时我就是常年混迹在学霸周围的学渣,习惯了追赶而不是引领,抗挫折能力强,格外皮实。我做了一些调整:

1、跟班主任申请,从最初偏算法和编程的数据挖掘班,调整到后面刚开课的数据分析班,前面的课程可以重学一遍,而且这个班也更适合我。

2、我在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用尽了全力。同时利用来回坐地铁的时间,用手机反复看之前的课程学习(提前下载到本地、倍速观看)。

3、有时课程如果跟不上,就找个家附近的共享自习室,按自己的进度和节奏把前面的课补一补。

4、课上讲的干货太多不容易消化,就在微信读书上找找相关的书籍,补一补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

5、在做笔记时截图虽然方便,但感觉不怎么过大脑。后来多在白纸上“画画”,抄写代码,还准备了一个纸质笔记本,记录重要知识点。

虽然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有学完全部课程,没来得及过第二遍,但方法和信心有了,只待明日(警醒一下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还为我们穿插了职业规划、简历修改、面试技巧的课程,还有模拟面试、老学员求职经验分享等活动,同时还提供了很多数据分析师相关的岗位推荐。

这里说说我的几点感想:

1、了解到我的学习和职业经历,老师建议我把研究生肄业的历史拿掉,工作经历挑最近几年相关的放上去,起止时间上可以做一点调整,不相关的工作不写。我以前一直觉得要真实反映过往,修饰较少,基本是一两份简历打天下。其实可以适度包装自己,争取更多面试机会,后面就要靠自己的实力了。

如果你不是牛到被用人单位抢着要,或者求职路上碰到困境,建议你可以找人力资源方面的朋友、师哥师姐等过来人取取经。还可以寻求一些面试方面的专业指导。

2、在一次就业分享会上,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学员提到自己如何在招聘网站上通过销售岗leader联系上数据分析岗的leader,如何聊得投机,如何预设问题并准备了面试官想要的答案...这着实给我上了一课。当然最终能拿下面试,靠的还是实力。

1、“叔”还是“哥”

在第一个班里,有两同学年龄差不多。同学A毕业后工作过大概两三年,同学B本科毕业后全职复习考研两年(恭喜他现已录取)。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叫我“哥”,一个叫我“叔”,竟也毫无违和感。我不介意称呼,在感慨我们身处一个尊老爱幼的礼仪之邦的同时,真心觉得自己不年轻了,悟得太晚。

2、不讲武德

在第二个班里,还有个远程学习的同学。他的MySQL和Python都自学过,而且有一定水平。上课的时候,老师一出题,他便把代码截图发到班级群里了,有时候还提供方法1、方法2的不同解法,或者做一些点评。起初还是挺招人恨的,因为我们大多写不出来。

我们调侃说:这位同学不讲武德啊,明明学过跑来刺激我们新手。偶尔他答错了,我们也幸灾乐祸的窃喜一下!后来在他的影响下,现场和远程同学都“较着劲”地学,看谁先做出来,班级群异常活跃,一时传为佳话。

04、向阳而生

最近流行“内卷”和“躺平”的说法。在我看来,有实力的人何惧“内卷”?“躺平”不是真的就放弃,破罐破摔,而是要有一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平常心。

前一阵赋闲在家,寻思做点兼职补贴家用,但这更像是容易的决定,而不像是正确的决定。从体力上说中年人在走下坡路,而脑力上的努力更长久一些,对我而言也更有优势。为解那半生慌张,不图这碎银几两!

人生过半,感谢数据分析助我弯道超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不惑   数据   武德   弯道   学时   知识点   实力   方向   同学   感觉   课程   老师   时间   人生   工作   产品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