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上世纪初由于录音的出现,使一般的听众有机会聆听到大师们的指挥录音,这也使得很多指挥大师为普通爱乐者所熟知。尤其是上世纪下半叶,立体声录音的出现使古典音乐欣赏不用必须走进音乐厅才能欣赏满意的效果了。另一方面,立体声录音在一开始就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那时很多大师又都在巅峰状态,这使得大量高质量的录音唱片出现并使指挥家成为古典音乐唱片的中心。并为音乐爱好者所熟知(当然,其中的皎皎者比如卡爷,收获的不仅是名称,还有豪宅和私人飞机)。

就让小编给大家数一数上世纪的著名指师家吧,排名不分先后,欢迎讨论!观点仅代表个人,想来这个应该不会有人喷吧。

一、布列兹 法国

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1925年3月26日—2016年1月6日),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布列兹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后来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就读。1967-72年他成为克利夫兰乐团客席指挥。1971-75他指导了BBC交响乐团,1971-77接替伯恩斯坦到纽约爱乐上任。他在巴黎成立了声学/音乐研究和协作学院,并在1976-92年间担任该学院的指导。同样在巴黎,他是艺术家合奏团的创立者兼1976-79的指导。进入90年代后,他更多的是与顶尖的传统管弦乐队,如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举办音乐会和录制唱片, 2004和05年他回到了拜鲁伊特指挥。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自50年代中起,布列兹就和卡尔海兹·施托克豪森,路易吉·诺诺并称为先锋派三大代表,特别是在序列音乐方面。在他的作品中,法国音乐的抒情性(特别是印象派音乐里的)和理智逻辑融为一体。他对待自己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就像他对待别人的作品一样。因此他总是修改自己早期的作品,所以这些作品始终没有定稿,有的只是阶段性的版本。他较为出名的作品包括:《没有主人的琴锤》(Le Marteau sans Maitre)(1955年),《爆炸-固定》(Explosantel-fixe)(1973年)。和《仪式》(1975年)等先锋音乐。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作为一位指挥家,他使现代音乐获得了应有的关注,并重新演绎了交响乐与歌剧中的多部大师之作(其中包括了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等人的作品)。作为一名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他多年教授音乐分析、创作与指挥艺术,是一位 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作为一位研究者,他创建了一家声学与音乐的研究机构,并撰写了大量书籍和文章。这是一位西方现代音乐中的潮流人物,这是一位依然活跃在人们中间的大师。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二、海汀克 荷兰

如果谁要有意评选荷兰当代指挥“帝王”的话,那么这顶桂冠恐怕是非海廷克而莫属了。这位叱咤风云般的人物,是当代荷兰音乐界中威望最高、成就最大的著名指挥家。从世界范围的影响上来看,他是继门格尔贝格和拜尼姆之后的又一位具有广泛权威性的荷兰籍国际指挥家。在现在的世界上,他是与普列文、阿巴多、小泽征尔等人齐名的新一代世界大师,并与他们一起成为20 世纪中后期世界指挥艺术中的中坚人物。

伯纳德.海廷克(Bernard Heitink,1929—)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年轻时曾担任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小提琴手。在师从莱特纳培训一年之后,1955年便当上了该乐团首席指挥,四年后成为首席。1967年受聘出任伦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69年升任艺术总监直至1978年。自1961年起海廷克便是首屈一指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主要领导者,30年来他和这个乐团都极为活跃,音乐会演出和唱片录音成果丰硕,他们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的协奏曲全集、李斯特交响诗全集,尤其是德彪西乐队作品全集和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都是爱乐人士乐城称道的佳作。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海廷克从事指挥事业是从指挥交响乐开始的,他在早年担任几个重要交响乐团的指挥时,曾在这方面做出过很大的成绩,当他步入到晚年以后,其指挥方面的兴趣又逐渐倾向到了歌剧方面,在他担任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期间,曾经指挥了许多经久不衰的著名歌剧,此外他还在1983 年六月与格林登堡歌剧院一起录制了威尔弟的《法尔斯塔夫》,同年12 月又与慕尼黑歌剧院一起录制了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至于在其它歌剧院所指挥上演和录制的歌剧作品就更加数不胜数了。

海廷克是一位“全才”型的指挥家,他对待歌剧和交响乐同样具有着熟练的驾驭能力,但他的起步则是从交响乐开始的,按他自己的话说,那是因为他从一开始手中就拥有着著名的交响乐团,这对他来说应该是最幸运的事情,因此,他掌握乐队的速度惊人的快,通过指挥交响乐,锻炼了他专业技术方面扎实的基本功,这一切有益的准备和铺垫,都为他后来出色地指挥歌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与蒙特、奥曼迪、马蒂农和马泽尔一样,海廷克也是一位小提琴家出身的指挥大师,因此他在指挥特征上也十分偏重于弦乐化的内在细腻风格,这种风格对于掌握乐队之间的平衡感及音乐线条流动的自然性上都有着非常必要的作用。海丁克的指挥常给人以稳健大方的感觉,他对速度的控制能力十分精确,指挥音乐时常能表现出动力性强烈的欢快感和激昂的情绪。他是一个很有艺术创造力的指挥家,对于音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而更重要的是,他所演释出来的音乐都是最接近于他的心灵的音乐,这种难得的境界,则正是他终生追求的艺术目标。40多年以来,海廷克敬业乐业,德高望重,在世界乐坛上有很高威望.为了表彰他在音乐文化上的卓越贡献,各国政府授予他不少勋章、衔头,如1969年被荷兰女皇封为爵士,1977年被授为大英帝国荣誉爵位,1988年荣获牛津大学音乐荣誉博士学位,1991年获得荷兰伊拉斯默斯奖等。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海廷克是一位在当今世界上具有崇高威望的指挥家,而他本人则是一个有着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的艺术家。他自己曾说过他在艺术上曾经经历了不少的困阻和苦涩,但每一次困难都被他那顽强的精神和惊人的能力所克服了,而这种战胜困难的决心,使他更加自信的掌握住了自己手中的指挥棒。熟悉海丁克性格的人都知道,这位杰出的指挥家是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他说他相信自己的天才和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双手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全身心上,他曾说过这样的话:“音乐在我的心里,我渴望把它表现出来,正是这种信念引导我逐步登上了顶峰。”

三、马泽尔 法国

洛林·马泽尔(1930年3月6日- 2014年7月13日),法裔美籍指挥家,人称“指挥神童”,也是现今世界上最杰出的指挥大师之一。曾任克利夫兰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72-1982),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1982-1984),匹兹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88-1996),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1993-2002)以及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2002-2009)。从2012年起出任“百年老店”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总监。2014年7月14日,84岁的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在美国弗吉尼亚因肺炎并发症去世,享年84岁。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很多中国乐迷熟识并开始欣赏马泽尔的演出是由于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1979年博斯科夫斯基退休之后,维也纳爱乐乐团方面选择年方五十岁的马泽尔继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常任指挥——这一决定在当时曾引发一系列争议,人们对于非奥地利指挥家能否完美地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普遍持怀疑态度。然而1980年新年音乐会的巨大成功一举平息了评论界和听众的质疑,马泽尔以华丽的演绎以及出色的琴技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维也纳音乐界,也开始马泽尔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方面的一系列密切合作。1986年,在马泽尔第七次指挥“新年音乐会”之后,乐团方面宣布新年音乐会的指挥不再常任,而改为每年由乐团方面投票选出,马泽尔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不得不宣告中止。

1994年,爱乐乐团与指挥家冰释前嫌,马泽尔又一次受邀,第八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996年,正值奥地利“千年庆典”(公元996年奥地利开始以实体国家的形式存在)期间,乐团方面再度邀请马泽尔指挥新年音乐会——也正是在这一次新年音乐会上,马泽尔先生用十几种语言组合成的长长的新年祝词中出人意料的加上了中文的“新年好”,吐字发音非常准确,而且放在倒数第二的显著位置上,引发出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此后,马泽尔又于1999年和2005年两次再度受邀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2005年新年音乐会正值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不久,马泽尔先生与乐团方面协商,决定史无前例地取消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并在下半场开场时增加乐团为灾难募捐的环节。乐团方面和指挥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也体现了新年音乐会作为世界性文艺活动所应有的担当与价值。

作为一位录音艺术家,洛林·马泽尔录制了320张LP和CD。他可能以他的交响乐全集而著称,有些人认为是权威的,还有人认为是珍贵的收藏品。其中包括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克利夫兰管弦乐团)、马勒交响曲全集(维也纳爱乐乐团)、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匹兹堡交响乐团)、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全集(柏林爱乐乐团)和柴科夫斯基(维也纳爱乐乐团)。

四、明希 法国

法国指挥大师查尔斯·明希(Charles Munch,亦作夏尔·孟许)1891年9月生于斯特拉斯堡,幼年随身为小提琴家的父亲学小提琴,后入斯特拉斯堡音乐学院、随普菲茨纳学作曲。

明希是 20 世纪中最杰出的法国指挥家之一,但他的家庭却是一个地道的德国音乐世家,而他的出生地在 1919 年以前也是划归德国管辖的领土,因此从这方面来看,他也应该被算作是一位德国指挥家,更何况他在年轻时还一 直在德国的交响乐团中工作呢。然而,明希却又是一位真正的法国指挥家, 这一点不仅仅是他自己那样认为,更为使人深信不疑的是他对法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法国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精湛解释。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明希曾亲手创建了法国至今引以为自豪的巴黎管弦乐团,这个乐团以其精致的风格和秀丽的特点而跻身在世界一流乐团的阵容中,而作为这个乐团的前身——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的多年音乐指导的明希,恐怕在这样的事实所产生的意义上,已经可以被称之为当之无愧的法国指挥家了。

然而这一切却并不是根本,真正能够使人信服的是,明希作为一位名扬四海的指挥大师,一生都在为法国音乐作品在全世界的传播而竭尽全力,并且一直以“法国音乐指挥权威”的名义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熟悉明希情况的人都知道,他是20 世纪世界乐坛中,最著名的柏辽兹和拉威尔的作品解释者,许多经典性的作品甚至至今仍没有出其右者,由于他对柏辽兹的作品所做出的经典性研究以及在这方面的一些其它贡献,法国的“柏辽兹协会”还将会长的职务加在了他的身上。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明希作为20 世纪著名的指挥大师,还有一个主要功绩就是在一个重要的时期领导了美国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在这样的时刻,明希走马上任,担任了该 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冒有风险的差使。然而明希上任以后,便以其大胆的作风和出众的才华,为这个老乐团注入了一种鲜明、活跃和热情的活力,特别是使这个乐团在演奏的色彩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明希在指挥时,动作极其轻松自然,在那令人十分舒服的韵律中,含有着非常丰 富的表情变化,当他的指挥棒敲下第一个击拍以后,音乐便随着他那极有控 制力的手势而不断地流淌了出来。他的弟子小泽征尔曾这样评价过他的指挥,他说:“明希的指挥方法是那么自然而又柔和,他的手随着那流畅的音乐自然而然地挥动着,这时,似乎他手中的指挥棒和那臂膀,连同他的整个身影都融进了音乐之中”。

小泽征尔对他恩师的指挥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他曾回忆到明希在教他指挥时,总是强调两只手和臂膀乃至整个身体都不要用拙力,两只手臂要有一种轻轻飘浮的感觉,这样,当你内心深处感 受到音乐时,两只手就会极其自然的随着音乐的律动而挥动起来,这样产生 出的效果,便是那种被称之为松弛、自然和奇妙感觉的崇高境界。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明希是一位风格异常鲜明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是明快热情而又自然舒展,一般来说,他喜欢运用较快的速度和鲜明的力度对比,在指挥法国作品时,他十分善于把握乐曲的特色和尺度。例如在指挥柏辽兹的作品时,他能够表现出惊人的宏大气势和绚丽的音响色彩,而在指挥拉威尔的作品时, 他又能够赋予作品一种质朴的情调及清新的气息,在处理德彪西的作品时,他也能够极好地控制乐曲织体层次的变化,使其达到一种雅致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明希不但善于指挥法国作品,对德奥体系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有着 十分出色的演释能力,但他与纯德奥体系的指挥家之间仍有着许多不同,与他们相比,明希在德奥作品所特有的庄重稳健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热情 及活力,因此,在德奥体系作曲家的作品中,他更加适合于演释像门德尔松这一类作曲家的作品。

五、安塞美 瑞士

欧内斯特·安塞美(Ernest Ansermet,1883年11月11日—1969年2月20日)瑞士指挥家,20世纪重要的指挥大师之一,早年曾为数学教师,1918年创建瑞士罗曼德乐团并担任指挥直到去世。29岁代替因病不能登台的大指挥家蒙特上台指挥而走上漫长而辉煌的指挥生涯;在好友斯特拉文斯基的推荐下,安塞美担任俄罗斯芭蕾舞团指挥,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安塞美和Decca唱片公司录制了一百多张唱片,他指挥的《天鹅湖》、《睡美人》、《三角帽》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一直奉为最佳演绎,完美地展现芭蕾舞台上的兴奋感和音乐推动感。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1913年的一天,安塞美见到了后来成为他最好朋友的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当时他刚被任命为蒙特勒娱乐场管弦乐团的总监,这次会面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接受斯特拉文斯基的建议,迪亚吉勒夫请安塞美担任著名的“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指挥,还在日内瓦举办“募捐音乐会”。1916年安塞美率领俄罗斯芭蕾舞团在美国进行了大型巡演,在150天里演出150场,指挥了大量的艰深作品,安塞美和俄罗斯芭蕾舞团名声鹤起并取得了连续的成功。1918年安塞美指挥了《士兵的故事》的首演,1920年首演《夜莺之歌》和《普尔钦奈拉》,这些都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

对于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和唱片收藏家来说,欧内斯特·安塞美的名字总是与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联系在一起,他的确为这个乐团付出了他艺术生涯的主要部分。创办卢塞恩音乐节也是他最卓越的成功之作,其目的是为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的音乐家提供在夏季的演出机会。他很容易地在卢塞恩找到了赞助,并成功举办了1937年的首届音乐节。第二年的卢塞恩音乐节随着托斯卡尼尼的出席而人气大增。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1939年的卢塞恩音乐节邀请到了布施和布鲁诺·瓦尔特,还有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脱离了纳粹政体的托斯卡尼尼。二战以后的1946年7月2日安塞美与凯瑟琳·费丽尔和彼得·皮尔斯合作首演了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卢克莱修受辱记》。安塞美非常钦佩布里顿,也是他最经常演奏其作品的战后作曲家之一。两年后, 安塞美被邀请去米兰的斯卡拉剧院指挥斯特拉文斯基《弥撒曲》首演,尽管有些争议,但他还是接受了指挥这部以充满严肃冷峻而著称的新作品。

五十年代初,安塞美的指挥生涯开始走向国际,他常常接受美国的邀请。1951年他替代生病的查尔斯·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举行了21场音乐会。1951年12月23日的《波士顿星期日邮报》给与安塞美极高的评价:他们喜欢安塞美胜过托斯卡尼尼。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如果说安塞美的名字常常与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和拉威尔等作曲家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位作曲家是不能够忘记的,那就是弗兰克·马丁。安塞美认为,这位瑞士人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1956年安塞美在维也纳歌剧院首演了弗兰克·马丁的《暴风雨》,当时正值“音乐演出周”,布鲁诺·瓦尔特和卡拉杨等都亲临现场。

尽管他以演绎二十世纪的作品而享誉全世界,但公众却对他的音乐处理缺乏理解。事实上,只有不带任何偏见地反复倾听这些唱片才能对他的演绎做出评估。他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不再有浪漫主义特征,而运用了全新的贝多芬式的音乐语汇。同时受到国际评论界一致称赞的布拉姆斯交响曲的演绎充满了拉丁民族的宽宏和轻松,使我们想起这位德国作曲大师音乐创作的包容性。

安塞美的指挥艺术被称作“精确的诗人”,他的诠释以细节的精确和寻求可信的情感表达而著称。对他来说,对作品的分析永远不会扼杀音乐表现的真谛。均衡、精确、形式的完美和演奏的热情是安塞美诠释音乐艺术的关键所在,也是打动我们的缘由。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这套尊贵的《皇家芭蕾舞曲》唱片,由著名的芭蕾音乐指挥家安塞美(Ernest Ansermet 1883.11.11-1969.2.20)指挥,他曾与戴亚吉列夫有过长期合作,而且还指挥首演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士兵的故事”、拉威尔的“圆舞曲”、法雅的“三角帽”等芭蕾舞剧。对于发烧友来说,安塞美的录音可说是发烧极品,亦是人人梦想典藏的经典。 这张唱片对初听者来说,可能只是觉得音乐好听,无法体会到安塞美音乐真正的精彩之处。但是,如果您将其他唱片与此做A-B Test,就会发现本版明显的胜出。更何况此唱片里演奏的并不是他的子弟兵罗曼德管弦乐团,而是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

六、米歇尔·普拉松(Michel Plasson) 法国

米歇尔·普拉松(Michel Plasson)于1933年10月2日出生在巴黎的一个音乐世家,1962年赢得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第一名。获奖后第二年,他奔赴美国,在莱恩斯多夫、蒙托和斯托科夫斯基的指导下深造。1965年回到法国后,他即被任命为梅茨歌剧院的音乐总监;1968年,又任图卢兹卡皮托尔剧院的常任指挥,并很快升任音乐指导,最终于1973年任艺术总监。1974年, 在此,乐团展开了交响音乐季的演出。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1993年和1996年普拉松获得“年度指挥奖”。普拉松和图卢兹市国家交响乐团与女高音乔治乌和男高音阿拉尼亚合作的歌剧《卡门》唱片荣获年度古典唱片奖。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普拉松作积极倡导法国音乐,不断向年轻音乐家委约,以鼓励其创作,并不遗余力地为作品作首演。他录制一大批冷门曲目,使得世人能重新认识到这些作品的价值。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普拉松指挥过世界很多著名乐团,如柏林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和莱比锡布商协会管弦乐团等。

七、让·马蒂农(Jean Martinon) 法国

有一句谚语叫“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句话用在让·马蒂农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布英国、荷兰、以色列、日本和美国等地,这些地方的乐迷都能给他应有的推崇和荣耀,可是他的法国同胞对他有点不屑一顾。

1910年出生于里昂的马蒂农,自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小提琴家,他进入巴黎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师从卢塞尔和丹第,在指挥课上他表现得非常专注。罗格·迪索米尔注意到他在音乐上的才华横溢和超凡的感召力,一种在他的导师查尔斯·明希身上才具备的特质。明希本人也曾是小提琴家,从马蒂农身上,他无疑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1934年,马蒂农成为法国国家管弦乐团的指挥,并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继续他的独奏生涯。在一次音乐会上,马蒂农带来了他的几首新作,同时这也是他第一次公开执棒。当时查尔斯·明希也在场,大师对他的期望很高,后来明希在首演即将结束的时候,不得不赶去伦敦参加一场音乐会,他这位最得意的门生于是便加快速度完成了他的演出。这次音乐会的成功,让马蒂农彻底决定放弃小提琴而专攻指挥。

在马蒂农作为战俘的那段日子里,音乐活动不得不暂时停止,于是他便转向作曲,第九战俘营的“流放之歌”带领人们走进了醉人的爵士世界,圣歌第136号“迷人的圣歌”则为作曲家在法国解放战争期间赢得了巴黎城镇大奖。他的第二交响曲“生活赞歌”也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这部作品感情激昂、热情洋溢且色彩丰富,它歌颂了人性和自然中一切伟大的东西,以唤醒人类重新发现他们内在本真的自我。用作曲家的话来说,这首交响曲是“伟大的人类灵魂的颂歌”。

从美学角度来说,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显然对作为作曲家的马蒂农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作为指挥家的马蒂农的保留曲目中,经常出现普氏的作品也是习以为常的事。事实上,俄罗斯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马蒂农录制过不少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伦敦交响乐团留下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一些作品,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鲍罗丁的第二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五、第七交响曲和《俄罗斯序曲》,此外还有同拉穆勒管弦乐团合作的《古典》交响曲和《三个橙子的爱情》组曲等。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不过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马蒂农却没在里面担任过首席指挥家。这事看起来有点蹊跷,因为这支乐队可以说是查尔斯·明希的亲兵,而马蒂农又是公认的明希继承人。1949年,明希离开巴黎去了波士顿。在那以后,乐团的演奏家们拒绝了马蒂农而选择了安德鲁·克吕易坦,一个更富有经验、前程似锦的年轻指挥家。不过即便是这样,马蒂农同乐队仍然保持着友善的关系,这可以从他们后来在1950年为Decca合作完成的录音中得见一二。他们合作的普氏作品有一种非凡的清澈、精确和生机,不可否认,这种生动是双方相互信任的结果。不久,马蒂农来到了英伦三岛(1945年同RTE之间的经历催生了他的第三交响曲——《爱尔兰》),接受了伦敦交响乐团联合指挥一职。乐团在马蒂农的棒下,留下了一些法国序曲壮丽辉煌的录音。

1951年,拉穆勒管弦乐团邀请马蒂农担任艺术指导,1957年合约到期之后,一直到他重返欧洲在杜塞尔多夫安顿下来期间有两年时光,这段时间他跑去掌管以色列爱乐乐团。在这一前一后的任期当中,马蒂农时常会以客座指挥的身份出现在世界各地,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美国定期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演出。1963年,马蒂农接替弗里茨·莱纳,入主芝加哥交响乐团,在那里,他不仅带领乐团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还积极参加各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特别是为乐团改善了工作条件。1968年,马蒂农回到法国,履行同法国国家广播管弦乐团签订的音乐指导的合约。在那里,他遇到了以前在音乐学校音乐协会管弦乐团的一些老同事,能和他们重新合作,马蒂农感到非常高兴,他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并完成了一批重量级的录音,如德彪西的管弦乐全集、圣桑的交响曲以及蔚为壮观的卢塞尔作品集,涵盖了作曲家一生的作品。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1974年,马蒂农的合同到期了,没有续约,他又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随后,他接受了海牙爱乐乐团的邀请,这次他永远地离开了他的祖国。两年后,让·马蒂农与世长辞。和明希一样,马蒂农的指挥风格也是温暖而又耀眼的,他们端庄而又富有创造力的灵魂,能够将生命融入到每一个音符中去。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细节,马蒂农关注音乐的结构,而明希更在意音乐的脉搏。虽然在马蒂农心中,普罗科菲耶夫和他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但是他的作品在指挥家的棒下能呈现出一种亲密有形的空间感。正因为有了马蒂农,这些鲜活生动的音乐才会继续用它们亲切的“微笑”使我们着迷。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让·马蒂农是一位卓越的法国音乐指挥家,他在EMI录制的德彪西管弦乐作品全集,直到今日还畅销不衰。其实马蒂农在签约EMI之前,更在迪卡唱片公司留下大量优秀录音。其中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五交响曲》以及一系列法国作品的唱片,是他最为拿手的录音。在当今世界上,指挥法国作品十分出色的指挥家是很多的,然而能像马蒂农这样充分掌握这类作品的灵魂的指挥家是并不多见的,由此看来,他的确是一位个性鲜明的法国指挥大师。

八、多拉蒂 匈牙利

多拉蒂(AntaI Dorati,1906—1988)美籍匈牙利指挥家;1906年4月9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音乐世家。192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之后成为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最年轻的指挥。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1928年,他作为著名指挥布施(Fritz Busch)的助理,来到德国德累斯顿,随后成为蒙斯特/韦斯特伐利亚(Münster/Westfalia)歌剧院的指挥,一直到1933年。1934-1945年出任蒙特卡洛鲁塞芭蕾舞团(Ballet Russe de Monte Carlo)指挥(后升为音乐总监),不久兼任纽约的美国芭蕾舞团指挥。1937年他曾赴美国,担任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客座指挥。1947年加入美国国籍。1945-1949年,担任达拉斯交响乐团指挥。1949-1960年担任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指挥。1962年首次在英国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翌年被聘为英国BBC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任期四年。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与此同时,1965-1972年,他还担任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70年,他又担任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此后又于1977年担任底特律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75年,他还接受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的邀请担任首席指挥。自1981始,他同时身兼三个交响乐团的指挥桂冠: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和底特律交响乐团。多拉蒂于1988年11月13日逝世,享年82岁。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提起20 世纪在匈牙利出生的指挥家来,人们大概马上就会想到莱纳、乔治·塞尔、奥曼迪和索尔蒂等指挥大师,其实,多拉蒂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若论对于匈牙利民族风格的体现上,他则更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拿赛尔和奥曼迪来说,前者虽然出生在匈牙利,但很早就移居到了奥地利,并且始终是在那里受到的音乐教育,因此他可以说已是一位典型的“德奥”系指挥家了。而后者虽在匈牙利学习音乐并成长到了青年时代,但他一生又始终是以擅长指挥俄罗斯音乐而著称的。然而多拉蒂则不同,他虽在自己一生繁忙的指挥生涯中扮演着一位出色的国际指挥角色,并且始终被人们看作是一位指挥曲目广泛的大师,但他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却仍然体现在对本国作曲家的作品的经典及权威性的演释上。

九、皮埃尔·蒙特 法国

皮埃尔·蒙都(Pierre Monteux,1875年4月4日—1964年7月1日)生于法国巴黎,二十世纪重要的指挥大师之一;早年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1911—1916年担任俄罗斯芭蕾舞团指挥,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拉威尔的达夫尼与克洛埃首演;1919—1924年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1929年创建巴黎交响乐团直至1938年去职;1936–52年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随后多次担任客座指挥,1942年加入美国国籍;1961年成为伦敦交响乐团指挥;1964年病逝,享年89岁。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蒙都是20世纪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他的指挥带有着轻松、明快、典雅的法国风格,与奥托·克伦佩勒、布鲁诺·瓦尔特等人激烈、强劲的德奥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一生也留下不少录音,RCA公司曾出版了他的作品集。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在皮埃尔·蒙都的音乐视野中,没有什么理论或者通神论。他只是把音符转化成音响。托斯卡尼尼做着同样的事,但托斯卡尼尼的诠释强烈而有推动力,蒙都的诠释则内秀优雅,充满了妖媚和情感(但绝非无病呻吟)。

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们(西欧)

他的指挥总是充沛而自然,速度快且旋律线流畅连贯,细节清晰,他的品味恰到好处的引出了音乐的诗意,不会显得矫揉造作或者多愁善感。“法国品味”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但如果他对音乐还有意义,那一定用在皮埃尔.蒙都身上。

——哈罗德.勋伯格《伟大的指挥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维也纳爱乐乐团   安塞   爱乐乐团   音乐学院   维也纳   西欧   指挥家   交响乐团   巴黎   歌剧院   法国   交响曲   乐团   大师   作品   数码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