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的联想如果走倪光南的道路,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华为?

当然这只是一个伪命题。人生本没有如果。

当初的联想如果走倪光南的道路,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华为?

先讲一下联想的历史,1984年,柳传志带领的10名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认识到了PC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怀揣着20万元人民币(2.5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以及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成功产品的坚定决心,这11名科研人员在北京一处租来的传达室中开始创业,年轻的公司命名为“联想。倪光南应邀于当年12月出任公司总工程师,将联想式汉卡的全部技术都带入了公司。

1994年,联想的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而另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是,10岁的联想,销售额已经超过了长城,北大方正,浪潮,四通等竞争对手,成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双喜临门,公司上下沉浸在一片兴奋和自豪的氛围中,公司创始人柳传志和几个公司高管却是忧心忡忡。1991年,一场计算机产业的“黑色风暴”席卷欧美,数以百计的电脑厂商不是倒闭就是亏损。就连联想一直仰望的业界泰斗IBM也不能幸免,最终,它裁减了4万人,才勉强维持住不到1%的利润率,而康柏的总裁也因为股价大跌70%被迫辞职。

当初的联想如果走倪光南的道路,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华为?

在此时的联想也遇到了瓶颈,公司需要面临变革,柳传志提出“贸工技“即“贸易”“制造”“技术”的发展优先次序。而担任技术工程师的倪光南提出的优先发展顺序截然相反,”技工贸“的优先次序。最终,在中科院的支持下,95年6月30日,联想董事会同意免去倪光南同志联想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职务。后来的媒体把这次事件解读为柳倪之争,即市场派与技术派之争。最终市场派胜出。而作为这场战争的“出局者”,倪光南到现在依然坚持“中国应该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想法。

当初的联想如果走倪光南的道路,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华为?

在当时的环境下,柳传志看来,联想的实力无法匹配“中国芯”工程的需求,出于工业基础、技术储备、资本实力等方面的欠缺,中国公司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国际电脑行业格局。其实我们在回过头下,倪光南于1992年立项研发联想程控交换机。1994年7月,联想与华为同时取得了入网证。随着倪光南的退出,联想灭掉程控交换机事业部,也就错过了ICT融合的战略时机,而当时起步比联想晚得多,规模不如联想程控交换机事业部的华为,现在已将联想远远地甩在身后,成为中国高技术公司的典范,称雄国际市场。如果早在1994年倪光南筹划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公司能够顺利组建起来的话,凭借联想、复旦等的“产学研相结合”,在国内几乎还没有竞争对手。联想也不会遇到现在这种这种没有技术可言的瓶颈,只能靠并购来壮大自己,慢慢的把自己沦为了一个大的组装车间,反观现在的华为,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在业绩各方面都没有联想好看,但是在现在这种市场成熟的情况下,还是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技术握在手,哪里都好走。

当初的联想如果走倪光南的道路,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华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华为   康柏   汉卡   技工贸   复旦   总工程师   次序   中国   瓶颈   事业部   程控交换机   当初   道路   实力   数码   市场   技术   公司   倪光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