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关注并标星电动星球News

每天打卡阅读

更深刻理解汽车产业变革

————————


出品:电动星球 News

作者:毓肥


上周,极氪公布了一个视频,内容有关极氪 001 的充电速度。


视频中,这辆极氪 001 最高可以实现 405V,552A 的充电电压/电流,折合峰值充电功率达到了 223.56kW。


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这个数字已经比较接近特斯拉 Supercharger V3 发布时展示的 256kW 峰值,堪称 400V 平台的顶流。距离保时捷 Taycan 在 800V 平台上实现的 270kW 也不远。


极氪表示 001 可以在自有极充桩上面实现「充电 5 分钟增加 NEDC 续航 120 公里」,10%-80% 充电仅需 30 分钟,而极充桩本身甚至可以实现 360kW 的峰值功率。


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极氪的 001 和极充桩,无疑凭借这个视频展现了它们的峰值充电能力。而「峰值」,也正在成为电动汽车「军备竞赛」的新项目。


除了上面说过的特斯拉 256kW/保时捷 270kW,还有 350kW、400kW 甚至 500kW 级别的充电功率,已经从实验室走到台前,距离我们不远了。


但光凭「峰值功率」这一点,我们认为并不能完整评判极氪的充电能力,以及大局观。实际上,极氪起码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然后才能说「极充」到底是噱头,还是实力:


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匹配吗?

第三方充电桩兼容性怎么样?

充电站的「储能」能力如何?


峰值和平均,哪个更重要?


第一个问题,是普通消费者容易忽视的要点:峰值功率并不代表全部,特别是在「充到满」场景下。


2019 年 3 月 6 日,特斯拉正式发布了 Supercharger V3 超充标准。这是电动世界第一次出现 250+kW 峰值功率的充电桩,很多 2021 年发布,甚至 2022 年才交付的主流车型,仍未达到这一技术指标。


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特斯拉 V3 也掀起了充电功率的集体飞跃。包括保时捷、大众等车企,以及 Ionity、Electrified America 等充电服务公司,都推出了支持 350+kW 的电动平台,或者充电桩。


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而有关「峰值 VS 平均」的争论,也是在最高充电功率记录频繁刷新的日子里出现的。


我们的意见是:高峰值当然好,但高峰值功率真正的应用场景,是低续航迅速补充至中高续航,而不是「一充到底」。


拿特斯拉举例子。


我们 2019 年 V3 的首发文章里,@Ryan Wu 拍摄的视频显示,一辆 75kWh 的 Model 3,从 12% 电量充到 67% 仅需 15 分钟。


这意味着 V3 超充在比较理想的充电环境下,可以用 15 分钟为 Model 3 补充 55% 的电量。折算下来,这段 SOC 的平均充电功率高达 165kW,甚至超过了 V2 超充的峰值功率 150kW。


如果跨越更大 SOC 区间,比如 5%-90%,V3 的能力还会如此惊艳吗?


2019 年 7 月 22 日,美国老牌汽车杂志《Motor Trend》在特斯拉霍桑设计中心附近的全球首个 V3 超充站,测试了 Model 3 双电机长续航版本的实际充电能力。


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图表如上所示,V3 超充桩 5%-90% 充电时间为 46 分钟,5%-80% 充电时间则仅为 28 分钟,速度放在两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业界最速,或者起码是最速之一。


但有意思的是,双电机 Model 3 在 150kW V2(应该说 V2.5?)超充桩上依然达到了 5%-80% 36 分钟,5%-90% 53 分钟的速度。


换算下来 5%-80% SOC 区间,V3 超充平均功率为 120.5kW;V2 超充平均功率为 102.2kW。V3 超充相比 V2 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相比峰值功率堪称可怕的参数,略显平淡了点。


而在 Car and Driver 2020 年 4 月 15 日刊登的测试里面,Model 3 长续航版在V3超充桩上用 66 分钟充了 73.7kWh 电量,平均功率 67kW,在 V2 超充桩上用 68 分钟充了 72.6kWh,平均功率 64kW。


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数据堆叠之下,结论比较明朗:峰值充电功率不断攀升,收益最明显的其实是中等 SOC 容量充电时间,也就是从 5-10% 开始,70-80% 结束的区间。


去年 8 月 6 号,我们打卡了广州首个特斯拉 V3 超充站,位于番禺区长华创意谷。


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受测的进口 Model 3 单电机长续航版在 11 分钟内表显续航从 121 公里开始,增加了 175 公里,峰值充电功率高达 190kW,段落平均充电功率高达 136kW(当时这辆 Model 3 满电表显已经衰减至出厂的 95% 左右)。


中低 SOC 区间下,超高峰值功率带来的时间缩短堪称惊人,到了覆盖 10-90%,甚至 5-100% 的大 SOC 区间充电场景,峰值功率提升对时长的缩减开始变得有限。这也是我们认为目前的高功率快充,更适合短时间(10-20 分钟)补充续航的原因。


自有充电桩 VS 第三方充电桩


001 发布会上,极氪给出了这样的承诺:


2021 年,极氪计划完成 290 座充电站、2800 个充电桩建设;预计至 2023 年底,极氪充电站累计建设数量将达到 2200 座,充电桩累计建设数量将达到 20000 个


但事实是第三方充电桩,才是充电网络的主流。品牌自有充电桩之外,兼容性是否如一,也是极氪需要回答的问题。


截止至 2020 年底,我国一共有 80.7 万根公共充电桩。


除了目前未向第三方开放的特斯拉超充,特来电、星星充电、小桔、国网、南网、蔚来、小鹏...充电桩的品牌五花八门。


电动汽车正逐渐普及高功率快充,但车辆本身不断膨胀的「胃口」,只是影响用户充电体验的一部分,为车辆提供电力的充电桩,同样决定了你的充电时间。


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目前琳琅满目的第三方充电桩,反而带来了一定的兼容性问题,这与节节攀升的车辆充电能力「相映成趣」。


以蟹老板的 EC6 为例子,他其实很少换电,除了用 7kW 家充,长途出行主要以各大电网充电站为主。


而实际上无论是国家电网,还是南方电网,蟹老板表示都从来没跑到过理论最高的充电功率。「70kW 是常态,80kW 算很高的了,基本没去到过 90kW。」


我们也问了电动星球社群内,以及我们认识的 Model 3 车主们,发现第三方充电桩对它的兼容性也参差不齐,有成功跑满充电桩的,也有从来没快过的。


一位自己有运营充电站的 Model 3 车主无奈地告诉我们,他的 Model 3 在自己充电站的桩上「只能跑到 53kW」,其他第三方充电桩虽然也不如官方超充,但最高也去到过 91kW「有些能到七八十,多数就是五六十」。


即使是吞得下 256kW 超高功率的 Model 3,在第三方充电桩面前也要「跪」。


除了兼容性,充电桩供应商限流也是一个问题,比如一桩双枪同时充电时功率减半,等等。


另一位老朋友@电池不胖 告诉我们,他的 ES6 在一些理论功率 120kW的充电桩上高的时候稳定在 87-91kW,但最低也跑到过 40kW,「因为限流」。


有一些厂商也推出了解决方案,比如比亚迪在汉上面搭载了升压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对第三方充电桩的兼容性。


根据我们的实测,汉 EV 的升压技术有效发挥作用的场景下,的确可以提高第三方充电桩的兼容性,比如可以把国家电网充电桩的实际充电功率提升至 105kW。


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但升压技术的兼容性目前也还需要提升,我们在北京的实测环节中,除了供应商限流以外,三次尝试仅有一次将第三方充电桩的输出提升到 100+kW。


不过我们依然认为提高车辆兼容性,这是值得探讨的技术方向——前提是供应商不要限流。


纯粹的充电站,还是储能补能一体化?


充电桩「限流」,已经不是新闻,但为什么要限流?


其中一个原因,是迅速膨胀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对电网负荷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从密度到总量都是如此。


于是,引出了极氪,乃至步入或即将步入充电桩战场的企业们都需要回答的难题:究竟是只做充电站,还是做储能补能一体化的综合基础设施?


根据我国《电网业扩供电方案编制导则》要求,建筑面积在 50 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用电每户容量宜不小于 4KW,大于 50 平方米的住宅用电每户容量宜不小于 8KW,也就是 80-160W 每平方米的容量。


按照我国标准双面停车位 2.5x6 米的最大值计算,下一代 350kW 快充网络会带来 23333W 每平方米容量,是住宅的最高近 290 倍。


也就是说,盖一层 350kW 充电站,对电网的负荷可能相当于盖了一座 290 层的住宅——我国目前还没有这么高层数的建筑。


不说理论,说说现实。根据羊城晚报的消息,今年 1-5 月份广州全社会用电量 408.3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高达 24.7%,刷新同期历史新高。


平均 80 亿千瓦时的月用电量看似深不见底,实际上,1 万辆 75kWh 的电动汽车每个月充 4 次电,消耗的电力就高达 300 万千瓦时。


广州 2020 年底汽车保有量高达 299 万辆,电动汽车的电力需求才是深不见底——而不断提高的峰值充电功率,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核心问题——电网承载能力。


甚至于,一个距离居民区足够近的高功率充电站,可能会成为与民抢电的最大「威胁」。


我们并非反对高功率充电,而是高功率充电的普及,不能只依靠「吸血」,关键在于「造血」,也就是「储能」。


6 月 23 日,Tesla Energy 正式进入中国,命名为「特斯拉能源」。包括 Powerwall 和 Solar Roof 太阳能屋顶都将正式在国内销售。


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事实上,Powerwall 和 Solar Roof 加持的 V3 超充站,才是完整的特斯拉超充体系:不完全依赖电网,通过储能设备转移电网压力,利用太阳能灯可再生能源。


通过储能减轻电网压力,是下一个时代电动汽车补能设施的必备特质。


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蔚来、吉利、奥动新能源等厂家大力推动的换电路线,拥有更高的储能密度和空间利用率,以及更灵活的削峰填谷能力。除了换电本身需要车辆配合,这种路线也是对电网非常友好的尝试,甚至换电已经有了国标。

结语


5 分钟充电 120 公里,最高 200+kW 的峰值充电功率,无疑是极氪车辆本身充电能力的体现。但想要给极氪的补能生态下定论,也无疑是需要时间的。


5 分钟续航+120 公里,极氪的噱头还是实力?


极氪浩瀚平台的平均充电功率有多高?兼容性有多好?极氪的补能战略仅聚焦于充电站,还是成为储能补能一体化的能源公司?


等到极氪准备好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再来评判是「噱头」还是「实力」,也不迟。


(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保时捷   特斯拉   充电站   峰值   电量   噱头   广州   兼容性   电网   区间   功率   电动汽车   容量   平均   实力   车辆   能力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