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融会使机器取代人?专家:应使用机器提高人的生产力

9月12日,多位专家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就人机共融的主题做了深入探讨,对其前景各自发表了观点和展望。

对于人机共融,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员胡成威均认为,其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同时,增强现实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教授史元春指出,机器与人真正协同共融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人类对自己的理解仍然较少。此外,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周宗潭提出,机器并不具备自主意识,因此人类应当是责任的主体。

人机共融会使机器取代人?专家:应使用机器提高人的生产力

人机共融目的是提高生产力

随着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的知识面和反应速度可能都无法与机器相比。对此,多位专家均认为,人机共融或许是一条出路——它可以大幅提高人类生产力,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

王涌天认为,增强现实可能是今后终极的人机交互界面或手段的发展趋势。他解释,增强现实实际上就是帮助人更好的认识世界,或是帮助人更好地和智能机器人交互。

胡成威则认为,脑机接口可能是提高人的能力的最终途径。不过,他坦陈,就目前而言这样的技术还需很长的发展时间,近期可能实现的还是增强现实。

“人机共融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力,下一步的发展将是利用机器提高人的能力,否则人类可能会被机器淘汰。”胡成威说。

胡成威指出,人机交互、协同和共融在技术上是逐渐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人机共融的情况下,机器需要做到理解人类的意图,而非仅是执行指令。当实现人机共融后,人和机器之间就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相对平等的关系。对此,胡成威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出仓任务举例:地面人员控制太空中的机械臂,但在轨航天员是和机械臂协作完成任务,这就是一个人机协同的例子。

在人机共融的过程中,人类可能成为发展瓶颈

机器与人真正协同共融的基础是对人的理解。然而,史元春指出,将人的行为意图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数据,这背后需要算法的支撑。但这样的技术目前来看仍旧较为困难。

“这种困难是因为人类对自己的理解仍是最少的,”史元春分析,人类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有着复杂的动机和需求,机器需要理解这些动机,并对需求做出回应,以共同完成任务。然而,在人机共融中的各个环节,人对人的行为意图的理解和建模,可能比机器完成任务本身更加困难。

王涌天也认为,在人机共融的过程中,“可能人类会成为双方之间的一个瓶颈,而不是机器。”

周宗潭认为,目前的人工智能可以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但并不能理解问题。这具体表现在目前的机器通常有单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如AlphaGo精通下棋,但并无法理解人类的感情。此外,目前的机器仍未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道德伦理判断,乃至于审美判断。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人的特有能力。

伦理的责任主体应该是人类

在场多位专家也提醒到,应注意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王涌天认为,人工智能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机器人,但无论是有形或是无形的机器人,它们都会入侵到我们家庭中,成为我们的生活伴侣,其中可能有老人的看护,或是小孩的玩伴。这些机器人带来的法律和伦理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机器也是人的工具,是被人发明创造出来的,本身并不具备自主意识。”周宗谭认为,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并非是人工智能时代独有的问题。即便是在机器人出现之前,“电车困境”“囚徒困境”等问题都一直存在,并且迄今没有被完全解决。因此,机器人不能成为责任主体,人类才是责任的主体。

周宗谭建议,在未来面对类似的伦理问题时,人们可以参考前人的探讨,如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这三条定律包括: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除非命令与第一法则发生冲突;在不违背第一或第二法则之下,机器人可以保护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阿西莫夫   人机   生产力   天和   机器   人工智能   意图   伦理   机器人   大学教授   主体   困难   现实   人类   专家   责任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