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处理器还会再有吗?雷军抬起手,指向远方

不论是因为小米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个人感情,现在的雷军对芯片已经有了一份执念,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澎湃”。

2017年2月28日,对雷总来讲是个让他“心情澎湃”的日子,因为小米自研的“澎湃S1”正式发布,首款搭载“澎湃S1”的小米5C也一同上市。

“澎湃S1”的发布对小米、以及当时的手机处理器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澎湃”处理器还会再有吗?雷军抬起手,指向远方

“澎湃S1”的无限风光

移动处理器芯片对每一个手机厂商来讲,都是重中之重,正如同当时的“澎湃S1”对于小米。

熟知这段历史的朋友都清楚,“澎湃S1”的底子来自于联芯,更确切地来说是LC1860。

2014年末,当时国内基带芯片的分布已经渐渐稳固,大的玩家只剩下海思,展讯、联芯。

海思背靠华为,2009年推出第一款移动处理器K3V1,因为技术问题,出现了非常重大的问题,损失惨重,此后海思硬生生的蛰伏了三年。

直到2012年,海思推出第二款K3V2。从芯片角度来看,K3V2并不能说非常成功,因为功耗控制较差,处理器兼容性不佳等问题,当时华为内部对这款芯片争议不小,但是最总还是出现在Mate1/P6手机上面。

有了市场反馈,技术的积累,海思在处理器设计方面开始不断提速。

2013年首次集成巴龙710基带,成功推出麒麟910,再有后面的麒麟970/980/990/9000等,此时后话,暂且不表。

时间拉回到2014年,小米在当时的手机市场可谓风光无限。

小米3的发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小米当时已经站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第一,全球的第三,小米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手机厂商,华为、酷派等老牌手机厂商,被仅仅3岁的小米,甩在了身后。

2014年小米一共卖出6112万部手机,同比增长227%,含税销售额达到了743亿元。

手机卖得好,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注意,软银孙正义托陈一舟找到雷军,表达了投资小米的意愿,估值450亿美金,因为投资额度没有谈拢,最终软银无缘小米。

2014年底,小米对外宣布,完成融资11亿美金,估值450亿美金,引起了整个手机行业的巨大震动,毕竟小米成立仅仅4年。

当时的小米可谓风光无两。

此时雷总认为小米开发自己的处理器芯片的时机已到,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不难理解。

第一,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已经登顶,处理器芯片的成本是整个智能手机的大头,自己研发,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

第二,小米的估值连续每年以4倍的速度复合增长,加上刚刚融到的上百亿资金,小米的粮草充足,虽然做芯片烧钱,但是小米有足够的资本可以支撑;

第三,华为手机因为有了海思处理器的加持,市场竞争力提升了几个档次,小米也想走这条路。

所以在2014年年末,小米正式从联芯手中接过LC1860,改名为“澎湃”,正式开始了自己研发处理器的道路。

“澎湃”处理器还会再有吗?雷军抬起手,指向远方

小米的阵痛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

2017年2月28日,号称已经花费10亿元的“小米澎湃S1”正式亮相。

根据当时小米的资料,澎湃S1处理器的定位在中低端产品,采用比较低端的A53架构,而当时的海思麒麟960已经采用了市场主流的A73,差距明显。

从工艺制程上面来看,差距同样明显。

澎湃S1采用台积电28nm工艺,而同期的骁龙625采用的是三星14nm工艺,麒麟655采用台积电16nm工艺,妥妥的一代差距。

众所周知,工艺线也先进,投片的费用也就越高,从工艺选择上面来看,小米的资金可能没有那么的充足。

事后才知道当时小米正面临巨大的困境。

“澎湃”处理器还会再有吗?雷军抬起手,指向远方

2014年的风光无限,以及前四年的蒙眼狂奔,在一定程度上面,掩盖了小米内部在管理上面的短板。

小米供应链出问题了。

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典型的重产业链类消费电子,产业链的稳定是成功的关键。

2014年7月份上市的小米4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但是问题却出现在了小米自己身上,小米4没货了。

因为触控屏的供应商突然倒闭,让小米陷入了无屏幕可用的尴尬境地,这个意外对处于产能爬坡阶段的小米来讲,简直无疑于当头一棒。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5年顶着小米手机冲击3000元市场的小米Note发布,对于习惯了小米手机1999的用户来讲,3000元的价格难以接受。

与此同时Note顶配版上面搭载的骁龙810出现了严重的发热问题,使得被寄予厚望售价为2999小米Note,最终以1999的价格清仓甩卖。

1999似乎成了小米躲不掉的局。

不仅仅是Note失败,因为骁龙810的发热,导致小米的旗舰机型小米5延迟发布,这对于当时的小米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国内手机市场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经过小米2014年的冲击之后,国内其他手机厂商开始了强势崛起之路。

华为、VIVO、OPPO都通过线下的强大销售网络,开始了一路反攻。并且在后面的市场战略上面,开始布局线上,和小米开始了正面的碰撞。

“澎湃”处理器还会再有吗?雷军抬起手,指向远方

反观小米,因为重度以来线上销售网络,线下网络铺设步伐缓慢,在线上潜力见顶大环境下面,再加上其他厂家的不断进攻,小米的销量开始出现下滑。

2015 年小米手机出货量第一次没能达到预期出货目标,2016 年小米直接跌出智能手机销量前五。

对当时的小米来讲,手机业务就是一切,是公司的根基,现在公司的根基出现了不小的麻烦,雷军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即使在这种大背景下面,小米依然没有放弃“澎湃S1“,经过近2年的的持续研发,2017年“澎湃S1“顺利登场。

小米5C作为“澎湃S1“的第一个样本真机,在市场上面,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热捧,并且因为在基带芯片方面技术积累欠缺,导致小米5C对移动网络支持不佳,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质疑。

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小米5C不能算成功,但是如果从芯片设计的角度来看,小米5C还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澎湃S1“实现了量产,真正地进入了消费市场,可以通过用户的使用反馈,反向推进“澎湃“系列的迭代优化,积累宝贵的设计经验,有助于下一代芯片的开发工作。

要知道即使是海思,K3V1也没能最终进入市场。

但是后面的故事,似乎没能圆满,大家翘首以盼的“澎湃S2“至今杳无音讯。

“澎湃S2“已经终局?

从2017年的“澎湃S1“发布至今算起,已经满满3年有余,“澎湃S2“到底还有没有,在网上隔段时间总能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但是似乎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消息。

雷总在最近一次给网友的回答中讲到,小米澎湃在2017年后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但是小米还在继续做。

但是根据有关消息,澎湃系列的研发团队松果已经解散,部分研发人员已经重新组成了南京大鱼半导体,主攻方向变成了IoT芯片。

“澎湃”处理器还会再有吗?雷军抬起手,指向远方

那么到底还有没有“澎湃S2”,个人持比较悲观的态度,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通过以上的分析,2015~2016年小米遇到很大的困难,资金开始慢慢出现短缺的危机。

雷总曾经公开表示2014年的融资并不算成功,更好的选择是或者根本不融资,当时小米并不缺钱,或者多融一些,怎么花都花不完,11亿美金的融资,似乎不少,但是后面还是不够花。

与此同时,小米对“澎湃S1”芯片投入了不小的资金,最后促成了“澎湃S1”的正常量产。

但是资金出现的缺口以后,开始重新审视是不是要继续重金投入“澎湃S2”,不能因为“澎湃S2”的研发,拖垮整个公司,活下去更加重要。

加之“澎湃S1”应该并没有达到之前小米的预期,也有部分原因。

第二,“澎湃S2”五次流片失败,最终没有发布。

这个是网上盛传的消息,个人比较认同,但是不是5次,不能确定。

根据开发周期来讲,一款芯片从定义、研发、投片、上市周期很长。从小米的角度来看,不管“澎湃S1”是否成功,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再推出一代产品之后,直接终止。

“澎湃S1”可是花费了10亿元天价研制而成,小米和雷军不可能就这么放弃。

合理的推测是,“澎湃S2”因为多次流片失败,加上小米当时在现金流方面确实不是很宽裕,导致了“澎湃S2”至今没有推出。

第三,支持5G的处理器芯片研发的难度加大。

进入5G时代以后,处理器芯片开发的难度再次增加。

纵观全球,目前只有高通、三星、海思、联发科、紫光等少数玩家,设计难度、专利、IP等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非常高的技术壁垒。

小米虽然有“澎湃S1”打底,但是毕竟3年没有推出可量产芯片,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芯片的反馈迭代,基本上已经不可能再次重新入场。

即使对于家底丰厚的小米,恐怕也难以支撑从头开始的巨额投入。

小结

不管是小米还是雷总,做芯片确实是认真的,但是“澎湃S2”至今杳无音讯,是技术、资金、市场共同影响之下的结果,强如雷总也无法完全抗衡。

只是不知道,下一次可以让大家“我心澎湃”的处理器芯片,现在何方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三星   澎湃   处理器   麒麟   华为   基带   小米   智能手机   美金   融资   芯片   远方   资金   工艺   手机   市场   科技   雷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