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57年,故宫


照片照亮了我们对昔日往事的留念,

那些白驹过隙般的美好时光因为照片而重拾。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马克·吕布 (Marc Riboud),20 世纪伟大的摄影师之一,1952年成为玛马格南图片社一员。

他是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来往中国达 20 余次,留下了珍贵的摄影作品。

他也是一位徕卡代表性摄影师,常用设备有徕卡M6、徕卡R4s、徕卡R6……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马克·吕布的作品很平淡,往往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而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他的作品构图精彩,色彩优雅、细微。




与中国结缘



马克·吕布和中国颇有渊源,他以独特的方式和角度进行拍摄,表达着他对中国的情有独钟,也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65年,北京古玩店橱窗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57年,北京摄影师露天拍照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57年冬天,王府井街头


作为极受推崇的玛格南图片社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的作品多以真实、朴质又平实的画面展现社会各个层面。

在马克·吕布的画册中,他留下这么一句话作为篇首语:“摄影之于我,是一种令我近乎着魔的情感。”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56年,这位女子坐上了从香港开往广州的列车。她的神情很呆滞,仿佛有数不清的心事。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56年,一对情侣在众人的见证下完婚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57年,北京街头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57年,汉口长江大桥在苏联的支援下,正式启动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57年,北京大学附近的未名湖有很多的滑冰群众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71年,武汉


马克·吕布对于结构和线条有着天生的敏感,他的照片中总能看到高度和谐的点、线、面构成关系。这样形成的强烈的视觉样式加上“陌生人”一般温情又好奇的视点构成了马克·吕布具有高度辨识性的镜头语言。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57年,艺人在北京胡同附近表演胸口碎大石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女职工织毛衣,打算入冬前送给自己的对象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65年,一群干完农活的农家孩子,背着斗笠成群结伴地去上学。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65年的上海,一位路人从大跃进的海报底下奔驰而过。这个奔跑的姿势完全契合海报的主题。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71年的上海,优雅的芭蕾舞演员


当回过头来谈到对自己这些摄影作品的看法时,马克·吕布这样说道:“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我喜欢拍摄很细节的东西,很多别人所不关注的细节,我觉得那很重要,摄影本身都是源于生活的。”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92年,广州出现了大哥大和游戏机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92年,天安门广场前,摄影师寻找拍照的角度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93年,一群在户外办公的工作人员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93年,在深圳的路上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93年,上海破旧的棚户区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93年,巩俐,电影《活着》拍摄期间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93年,深圳,一位时尚美丽的姑娘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95年的上海弄堂,因为要建设文明城镇,周围的墙上写着注意卫生的标语。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95年,一位路人打着印有外国女人的伞,当时用西方传进来的东西成了一股潮流。


我从来不因寻求美而感到疲惫。”在罗伯特·卡帕、布列松等纪实摄影界传奇大师相继去世后,马克·吕布这位玛格南图片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仍然对摄影秉持着一种近乎着魔的情感。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65年,湖南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83年,安徽黄山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95,上海


马克一直在追寻属于中国的光和影,用它们组合出了一幅历经 50 余年发展的国家肖像,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 20 世纪的时代缩影

不仅如此,他还把个人视角带给了中国摄影家,把一种对摄影的直觉和敏感、对摄影近乎着魔的热情了带给中国摄影界。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57年,摄于长江边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85年,一群排队等候的西藏藏民。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95年,山西太原的煤矿工人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1998年,已经面临拆迁的上海旧房屋的墙上,贴着《泰坦尼克号》的海报。


这些黑白照片,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变迁,如今在享受现代化的成果时,我们也应该停下脚步,看看这些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以及那段历史。

时光会走远,影像永留存。徕卡相机始终站在摄影领域前沿,专注于其独特的品牌创新,追求具象化影像的最大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未名湖   马克   长江大桥   大跃进   天安门广场   摄影师   中国   广州   深圳   上海   北京   代表性   海报   细节   印象   照片   作品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