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错引千恨

这本书带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尽管书中所述不值得喜。

初读此书,脑海里浮现的是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哈桑,向来逆从顺受,忠于小少爷阿米尔。阿富汗的封建文化留给哈桑的印记在其童年时代就已足够明显,而鲁迅笔下的闰土是在成年后才表现出仆人的本性。哈桑与阿米尔少爷是朋友,而又不是朋友,是主仆。他们之间的感情甚是深厚,是友谊情深,这友谊却是畸形的。认真读过此书的人应该还记得作者是如何描写阿里与父亲,哈桑与阿米尔的。人人都说阿里与父亲是要好的朋友,两人从小长大,而阿米尔总是隐约觉得父亲从未把阿里当做过朋友,尽管他们两人之间感情深厚。哈桑与阿米尔同样感情深厚,但二人被阿色夫比如角落之中,威胁阿米尔,质问阿米尔“你竟与哈拉扎人做朋友”时,“他不是我朋友”这句话阿米尔脱口而出,仿佛从哈桑弹弓中飞出的石子一般。哈桑呢?哈桑拿着弹弓,威胁阿色夫不要轻举妄动,嘴里说的确实“阿色夫少爷,如果你不想变成独眼龙的话,就快放我们走吧。”早已是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局面了,可哈桑还不忘叫一声少爷,这是何等的奴性?风筝大赛时,哈桑为守护阿米尔少爷的风筝,不惜反抗阿色夫,但口中的“少爷”仍然不变,在被欺凌,被强暴之时,他没有反抗。虽敌我力量悬殊,但不是无奈束手就擒,不是恨自己无力抵抗。是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逆来顺受,脸上表情呆滞,仿佛早已知道了自己生而为人的命运,普什图人是高贵的主任,他们的打骂都是恩赐一般。后来的生活中,阿米尔感到无颜面对哈桑,便设计陷害哈桑,好让爸爸赶他走。从不说谎的哈桑居然承认了本没有做的偷窃,这其中是对阿米尔赤裸裸的忠诚,虽不是来自内心,但来自从小所灌输的东西。但为什么我会想到闰土?因为这个哈桑的形象来的比闰土猛烈,带来的心灵震撼要比闰土要强得多。闰土与鲁迅自由是朋友,正正经经的朋友。奴仆关系是成年以后才有的,“老爷”这一称呼不是少年时期的称呼。而哈桑与阿米尔则迥然不同,童年期便是不平等的友谊关系,封建奴性不仅仅是灌输在了童年的哈桑脑中,更在阿米尔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烙印。面临欺凌时,不仅欺凌自己,还欺凌阿米尔少爷时,面对对手还不忘称呼一声“少爷”。两次被欺侮,两声少爷,一副逆来顺受的呆滞表情把什么都交代清楚了。

顺着这个思路,原以为对此书有了理解,可随后便笔锋一转,作者转向表达自己心中的内疚。此内疚有二。一是对父亲的惭愧。二是对哈桑的内疚。这心中的遗憾不到书的尾部是体会不到的。从赶走哈桑与阿里以后,作者直接将故事跳跃到了逃往美国的部分。因俄罗斯的入侵,阿米尔与父亲便踏上了逃亡的路。一路上艰难险阻,爸爸遇事挺身而出,遇难积极应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到了美国,为生计,爸爸每天都劳碌不堪。后来开始在跳蚤市场谋生,阿米尔在那里遇到自己的妻子。爸爸因劳累,癌症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不肯医治,只为节约钱财留给阿米尔用。阿米尔感觉爸爸不爱自己,大概率是因为不善言辞。毕竟在阿米尔毕业时,爸爸带着相机去学校给他拍照是很开心的;阿米尔表露心事是,爸爸又拖着病体亲自去为阿米尔谈婚事。平日,嘴上言语可能锋利刺耳,但行事中无不透漏着对儿子的爱。

作者在逃往美国之前的章节中描写了父亲对他的讨厌。厌恶他的怯懦,厌恶他的虚弱身子,厌恶他文绉绉的性格,只在夺得风筝大赛后喜欢过他一段时间。在随后的章节中又着力体现父亲对阿米尔的爱,为他毕业而高兴,为他写小说而高兴,为他有心上人而深感幸福。两者形成强烈对比,无不为后来作者表达对父亲的惭愧蓄力积势。儿时父亲厌恶阿米尔,也是在厌恶自己,痛恨自己的无能,无法用同样的爱去疼,去照顾哈桑。这是父亲心中的痛。后面再美国的生活,又把父亲描写成一个非常疼爱阿米尔的形象。这其实从侧面体现出父亲是非常爱哈桑的,但因种族等各种原因,而无法表达对哈桑的爱,只能眼看着他受苦受累,自己与阿米尔逃到美国,一切平安,却留哈桑在阿富汗在战火硝烟之中惊度余生。这无疑是父亲一生的遗憾。而这一遗憾正式阿米尔本人造成的。阿米尔因自己的软弱无能,眼看着哈桑被强暴,后又不敢面对哈桑,设计赶他走,留给父亲的只有痛楚,随着战争爆发,父亲心中的痛楚又加深几许。

对哈桑的内疚则是通过哈桑之子索拉博来体现的。回忆此书,哈桑从小就衷心地事事以阿米尔为主,遇危难则挺身而出,保护阿米尔。对阿米尔所提之事,则无不答应。为守护阿米尔少爷的蓝风筝,哈桑选择接受阿色夫的强暴。遭强暴之后,阿米尔少爷不敢面对他,则处处刁难他,但哈桑依然忠诚不改。遭阿米尔少爷陷害后,为保护阿米尔少爷,撒了一生之中的第一个谎,也是唯一一个谎。战争爆发后,阿米尔逃亡美国,哈桑又应拉辛汗之邀,前往照顾那个大宅子,却仍然住在以前的仆人房中。其间,还不忘问及逃亡他乡的阿米尔少爷的生活,心中仍惦念着阿米尔少爷的安危。阿米尔接到拉辛汗的电话,返回阿富汗后,看到哈桑的信,得知自己与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之后,先是发疯,后是后悔遗憾。为救索拉博,克服心中的怯懦,咬着牙,硬挺着见塔利班的头头,阿色夫。接走索拉博的条件是打赢阿色夫,面对阿色夫,阿米尔根本不是对手,且险些丧命。危难之际,又是一把弹弓救了他。数年前,被阿色夫逼入角落,是哈桑用弹弓救得他;如今,又是索拉博,哈桑之子,用弹弓救了他。这相似的场景,无不给阿米尔少爷与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与内心深处的内疚。此处,索拉博像极了哈桑,索拉博无不成为了阿米尔少爷的救命稻草,向哈桑赎罪的机会。

这本书中,各种情感相互交错,带给读者的震撼是强烈的,感触是丰富的。全书所有的描写都凝聚在一个“悔”字上,对自己的悔恨,对哈桑的忏悔,对父亲的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米尔   阿富汗   鲁迅   弹弓   阿里   友谊   美国   此书   少爷   内疚   厌恶   父亲   爸爸   心中   朋友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