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挺不起腰杆、驼背的老人很多,而城里却几乎没有,这是为什么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当中的钙会流失,因此我们的骨骼就特别脆弱,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常年参加重体力劳作,很容易造成骨头的损伤,尤其是腰椎骨的损伤。

比如在农村地区常见的挑扁担,无论是挑麦子、挑水稻、还是挑煤,都是重体力劳动,长时间劳累很容易造成脊椎骨的损伤。现在很多农村地区吃上了自来水,可是在西北很多地区,依然还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


农村挺不起腰杆、驼背的老人很多,而城里却几乎没有,这是为什么


这些驼背的老人都是七八十年代,过度劳累的一代人,无论是大集体,还是田地下户,人们唯一的收入就是土地,只有通过精耕细作,才能获得好的收成。

拿我们老家信阳为例,曾经闹过“59年大饥荒”,很多人在那一次的灾荒当中饿死。很多人好奇,淮河流域,雨水充沛,怎么会饿死人呢?解放后,中国迎来了一波生育高峰,没有足够的土地养活这么多人,而且土地粮食产出也有限。

信阳地区,一个人合计不到一亩地,现在水稻动辄收1千多斤,可是在那个年代,水稻亩产只有300公斤。很多人很好奇,为什么会差距如此之大呢?除了化肥的大量使用,水稻技术的提高尤为关键,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确实让很多人不再捱饥受饿。


农村挺不起腰杆、驼背的老人很多,而城里却几乎没有,这是为什么


所以你能够想象,一家三口人,一年还没有一千斤的水稻,其中有一半还要上交公粮,所剩500公斤稻谷,勉强够一家吃饱。有些人会说,我们家一个月才吃20斤大米,可是你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肉食,主要的热量来源就是稻米,一个半大的孩子,都能吃三大碗米饭。

所以你能够理解,那个年代的农民为什么这么拼了,如果不拼,有可能会饿死。时至今日,信阳地区对于饥饿的记忆依然没有消失,可以不买房,不穿新衣服,一定要吃好。


农村挺不起腰杆、驼背的老人很多,而城里却几乎没有,这是为什么


所以现在的50后、60后的农村老人,即使生活条件改善了,依然还会被饥饿恐慌驱使着,不停干着重体力活,比如城市当中,依然从事建筑工作的农村老人。除此之外,下一代子女教育、婚娶等也需要他们去一直付出。


农村挺不起腰杆、驼背的老人很多,而城里却几乎没有,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城市当中这些驼背的老人就很少呢?相比于农村的重体力劳动,城市当中的劳动还是要轻松很多,这是针对大部分群体来说的,少部分依然从事着重体力劳作,比如搬运工人等。

拿郑州市为例,几个国棉厂,拥有十几万工人,其中大部分人从事手工劳作,不会从事负重劳动,因此对腰部的损伤就不会太大。


农村挺不起腰杆、驼背的老人很多,而城里却几乎没有,这是为什么


当然不同的工种,会造成不同的伤害,农村老人会导致直不起腰,水泥厂的工人普遍有尘肺病,出租车司机则是腰椎间盘突出。

所以农村老人直不起腰也是一种工伤,是为了温饱,为了好生活所付出的代价。而城市当中这些老人,相比于农村老人,可能没有患上驼背病,但是其他工伤也会让他们晚年饱受病痛的折磨,像上述的尘肺病、腰椎间盘等,也同样难以忍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驼背   淮河   信阳   老人   农村   腰杆   水稻   工伤   饥饿   损伤   体力   城里   体力劳动   土地   年代   地区   城市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