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一部我无法跟着吹的好电影

大家好,我是波导终结者。

在电影院把《少年的你》认真的看完了,我发现一个问题:我没哭。

年纪大了,泪腺松动,被很多作品和情节触动过的我,却没有被这部作品打动。

回家思考了一整天,我觉得原因有二:1.剧情遗憾太大,导致缺失真实感。2.我一直在边看边思考。

《少年的你》,一部我无法跟着吹的好电影

首先要肯定一下电影的题材,以及演员的演技和努力。

有人拿《少年的你》和《我不是药神》做比较,我想说的是,电影能够过审上映,一定是相关政策松动,法规完善在先。

之前有人吹说药神让抗癌药降价了,那纯属胡扯,本末倒置。而《少年的你》也是一样的,你不可能指望一部电影对社会环境或者相关的法律法规产生什么撼动。

最开始,我是冲着校园霸凌题材去看的,相信这部电影引起这么多关注,肯定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少年的你》最大的败笔,也正是这一部分。

这里谈谈一些个人观点,需要注意可能会有一部分的剧透。

一、不真实的校园霸凌

中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普及度之高,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所以,几乎所有看过的人,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多多少少都会感同身受。就算自己不是霸凌或者被霸凌者,身边也一定会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所以不真实感就来源于此。从影片中可以明显得知,女主就读的学校,学习氛围是相当不错的。甚至不管是霸凌者,还是受害者,都是奔着一本甚至是北大清华去的。这样的环境里发生霸凌,真实性实在是太低。

任何一个人,只要回忆一下,自己真实生活中所知道的校园霸凌,就会发现浓浓的违和感。

更何况,女主的被霸凌来得有点莫名其妙,其他两个被霸凌的人也只是草草一笔带过,整个霸凌事件瞬间被架空。另外,三个人一般在几十个人的班级里无法形成群体霸凌,因为他们才是少数,其他人只是冷漠,没有一起参与霸凌,反而显得很不真实。

在这一点上,岛国的很多作品刻画的就更为真实:少部分起头霸凌的人,以及一部分跟着霸凌的人,再加上一些“我不跟着霸凌,就会被霸凌”的人,在班级里形成一定的人数,才会最终演化成群体霸凌的局面。

更不真实的,当然是霸凌结束的方法了。刚才我有提到,我一边看一边在思考,思考霸凌要以何种方式解决。

结果我没想到的是,除了一味的忍,以及把霸凌者弄死,导演编剧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了。

我们不能指望一部电影想出什么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因为这是整个社会的病,但是总不能就这样糊弄过去吧?展红绫说贼死了,案子就这么结了,这部电影说霸凌者死了,霸凌就这么结束了,这也行?

那这样的框架我能套在任何一部电影身上:钢铁侠受到霸凌,后来霸凌者死了,他和美队好上了;孙悟空受到霸凌,后来霸凌者死了,他跟唐僧取经了;周润发受到霸凌,后来霸凌者死了,他去打斗地主还出个23456了……

《少年的你》是讲述了一个校园霸凌的故事,仅此而已。犹如一个巧克力冰激淋,你咬了一小口,发现只有外面的壳是一层薄薄的巧克力,里面的,全不是。

里面的是一个爱情故事。

《少年的你》,一部我无法跟着吹的好电影

二、硬塞进去的爱情故事

我不反对爱情故事,对演员的演绎也很满意,但疑问就是:非得有个爱情故事吗?

看片时落泪的朋友回忆一下,什么时候落泪,为了什么落泪?肯定全是在爱情故事上。

没有对被霸凌者感同受身或者同情的泪,没有对自己曾经霸凌过别人悔恨的泪,只有对一个强塞进去的爱情故事而流泪。

我们甚至可以完全把霸凌从这个故事中摘除:陈念放学途中救了小北,受到混混报复,然后小北开始保护陈念。后来陈念失手弄死一个混混,其他情节完全保持不变。

可以看到,这部电影还能拍得下去。

但是如果把爱情故事摘除,那这部电影可能几十分钟就戛然而止了。

爱情故事有市场,这个我理解,情情爱爱的,谁不爱呢?当年生命之杯的歌词多震撼,到了中文版就变成“想好就做该爱就爱”,“快燃起爱的火”,“一见钟情的故事到底有没有”,看中的也是这个市场吧。

但是,被拿来比较的《我不是药神》为什么就能不讲爱情故事,专注主题呢?程勇连思慧的炮都给拒了。

更何况,核心的关键,女主虽然家境不好,不是什么大小姐,好歹是个乖乖女学霸,男主是个小混混,这两个人本来就不会有交集。

就算有交集,也不可能在一起。就算勉强在一起,最后也走不远。你别觉得我现实,因为这就是现实,两个人的世界差太远了。

而且,从学术角度上来讲,这两人的感情也很难是真爱,而更多的是吊桥效应。关于吊桥效应可以自行搜索,我就不搬了。

《少年的你》,一部我无法跟着吹的好电影

三、形同虚设的校园架构

校园霸凌发生在校园,但是这个校园的戏份真是少得可怜。

班级环境没有交待,前因后果没有交待,一来就是霸凌。

霸凌会产生,因素有很多。学生自身的懦弱,有,否则两三个女生能成什么大气候?老师的忽视,有,再怎么样也有连带责任。家长的不管不顾,有,受欺负时最好的靠山不就是自己的父母吗?

然而,剧中把这一切都省略了。看了半天,没刻画出女主鲜明的个性;事情发生之后,老师只交待了一句“换班主任”,班级其他人,学校其他人,教育局的人统统只是跑了个小龙套;而女主的母亲被设定为做了传销在外躲债,说难听一点,几乎等同于女主没有双亲。

刚才谈过,霸凌会产生,是很多方面综合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剧情里面刻画交待得实在太少了。

同样的方法,你把学校这个架构去除,电影一样能拍得下去:陈念被一只小猫欺负,天天被抓被咬。有一天她救了小北,小北保护她不被猫欺负。其他剧情同。

《少年的你》,一部我无法跟着吹的好电影

四、空洞无力的人物塑造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各种煽情境头、大特写给得非常足,而对人物的塑造上却几乎是一张白纸。

女主什么个性?我母鸡啊。

男主什么个性?一样母鸡啊,只知道是个小混混。关于他的生活环境和性格成因,片中也只是几句带过。审讯的时候,郑易警官提到小北的妈妈,小北的神情立马变了,但也仅此而已,害我白期待一场。

霸凌者主谋什么个性?从以往的同类人设中推断出来:成功人士家庭,大小姐,教育畸形,性格扭曲。但这是观众推断出来的呀。

班主任什么个性,扮演什么角色?几乎没有交待。身边的同学对待女主的态度发生了何种转变?几乎没有交待。

犹如描绘一片绿洲,上面有朵花,有棵树。但现在篇幅全部用来给花瓣特写了,看到最后花是什么花,树是怎么长成的,蝴蝶是什么颜色,草地茂不茂密,全部没讲。

女主的隐忍,男主的痞气,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他们。而真实的他们是什么样子,影片则全部用煽情戏和脸部大特写来代替了。真的是辛苦两位主角撑起这一部戏。

再仔细一想,男主会修手机,那干嘛要做小混混?和其他混混聊天,说到一个月能挣几千,他们很惊讶,因为这对他们来说算挺多的了。那你干嘛不去修手机,就算开不起店先去打工不行吗?男主又不是杀人犯需要四处躲。

太多的细节经不起推敲,男主的世界只有女主,女主的世界只有男主。不如改编成二人转试试?

《少年的你》,一部我无法跟着吹的好电影

五、暴露无遗的法律缺陷

影片里,警察郑易不止一次的提到,未成年人杀了人,几年就出来了。这令我如鲠在喉。

前阵子不久那个13岁男生J杀10岁女生最后因不满14周岁无法判刑,放出来之后在镜头面前一边得意洋洋手舞足蹈一边叫嚣的画面,仍在我眼前闪动着。

精神病,未成年,已经成了免罪金牌,《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成了未成年罪犯保护法。

这是无奈的现实,但我惊讶的是,影片大力刻画这个现实,不止一次的跟观众说:未成年人杀了人,几年就放出来了。

另一方面,警察叔叔面对顶罪,毫无办法。说好的重证据轻口供,一拳打在自己脸上,重重的。这传递着一个非常可怕的讯息:一个毫无反侦查经验的小混混,或者一个未出社会的读书乖乖女,随便做做手脚就能骗过刑侦,最后只能等真凶自己认罪。说好的重证据轻口供,结果变成口供一锤定音。

无法否认,现实中是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不是每个案件都能像逆转裁判一样真相大白。但是,就这么把它拍成电影,向全国宣扬,随便一个人做做手脚就能让刑侦手段失效最后靠口供定罪,想想都害怕。

我没看过原作,不知道这部分有什么不一样的诠释,但是电影最终拍出来就是这样的,遗憾。

总结

这部电影是部好电影,起码它使校园霸凌现象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向着消除这种现象迈进一步。

所以,我才会觉得很可惜,《少年的你》本应是一部更好的电影。

最后,有几点分享给大家:

人善被人欺,隐忍是最没用的。

一切靠自己,做不到跟不去做是两回事。

不要装圣母同情恶人,他们不值得。影片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了:如果有人想弄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弄死他,否则他们甚至连一丝悔意都不会有。

感谢大家观看,我是波导终结者,喜欢的朋友记得点个关注和赞哦,我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波导   少年   口供   吊桥   真实感   混混   爱情故事   班级   现实   影片   发生   真实   个性   校园   数码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