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月仙车祸原因公布,这一事故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很遗憾听到这样的消息,愿于老师一路走好。

根据警方通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于老师所乘坐的SUV和骆驼发生撞击,这正是近些年愈演愈烈的动物与车辆相撞事故(Wildlife-vehicle collisions——WVC)的又一起血淋淋实例。

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有个词儿叫做——路杀(Roadkill),它特指动物因穿越人类公、铁路交通时与车辆碰撞导致的伤亡事件。尽管人类使用铺装道路的历史已经超过4000年,也早就大量使用畜力、人力车辆完成运输,但直到机动车日益成熟并大规模普及之后,路杀才开始成为一个问题。显然,更快的速度、更频繁的接触是导致动物和车双方都无法逃避碰撞最终酿成灾难性后果的决定性因素。

在世界各地,路杀都非常普遍,但由于各国对路杀研究和统计的程度差别很大,我们也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数据说明每年、每天全球范围内会出现多少次路杀,按照美国保险业的数据,每年美国发生的600万起交通碰撞事故中的1/6和动物直接相关,仅在宾夕法尼亚州这一个地方,每年和白尾鹿这一个物种的碰撞次数就高达11万次,在西弗吉尼亚州,每41名驾驶者就有过一次和白尾鹿碰撞的经历。而美国的野生动物研究机构估算的结论更为惊人,他们认为每年在美国境内就至少有4100万只松鼠、2600万只猫、2200万只老鼠、1900万只腹鼠、1500万只浣熊、600万只狗和35万头鹿死于路杀。更微小生物的路杀就更难统计了,比如有过夏季高速公路驾驶经历的朋友都很清楚,长时间驾驶后汽车挡风玻璃就变得很脏,这就是被车撞死的昆虫留下的虫胶导致的,而这样的“昆虫路杀”在荷兰也有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每年在荷兰境内就有1.6万亿只昆虫被车撞死。


于月仙车祸原因公布,这一事故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一台刚刚和白尾鹿亲密接触过的汽车,在美国的许多州,保险公司普遍有专门的“自然险”来应对这种事故,图片来自wikipedia.org


但正如我上面所讲的那样,“路杀”的概念本身还局限在野生动物保护的范畴内,它所关注的主要是动物受到的伤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绝大多数的路杀事件里,动物通常比车更小、更脆弱,受到撞击后的损伤也更大,体型相对较小的昆虫、松鼠甚至浣熊当然就不必说了,我自己多年前就有过在乡村道路上行驶,和路边突然窜出串种田园犬发生碰撞的经历,车几乎没受到任何损失,狗送到宠物医院就已经断气了。


于月仙车祸原因公布,这一事故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死于路杀的袋鼠,袋鼠的体型并不算小,但这样的碰撞对它来说往往是致命的,但对车辆来说一般问题不大(如果严格遵守限速,且做出了“让速不让道”的正确操作的话),图片来自wikipedia.org


于月仙车祸原因公布,这一事故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美国南卡罗莱纳死于路杀的白尾鹿,图片来自wikipedia.org


而动物与车辆相撞事故(WVC)的概念就和路杀不太相同了,这个概念关注的是碰撞对双方的影响——哪怕碰撞在大多数时候对动物更致命,但也不能排除对车辆、以及驾驶乘坐车辆的人带来的生命安全威胁。

一般的观点认为,当道路前方突发状况时,驾驶员应该坚守让速不让道的原则,在自己的车道上逐渐降低车速来尽量避免损伤,这是因为车辆在高速运动中突然变化方向,很可能导致失去稳定性而带来更大的伤害。但当道路旁突然窜出动物时——哪怕只是一只绝对不会因为撞击给你带来安全威胁的小松鼠,人躲避风险的本能反应也会让很多经验不丰富的驾驶员猛打方向,而受到惊吓的动物有可能朝向任何方向逃窜,尤其是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动物,它们的逃窜速度又经常让我们进一步增加误判,从而增加发生事故的可能。在城市道路交通里,因为流浪猫狗突然窜出导致的车辆躲避不及而和旁边车道的车辆碰撞、甚至撞到行道树、电线杆上的案例屡见不鲜,在高速等行驶较快的路段,因为猛打方向躲避动物而导致侧翻、冲出护栏带来严重损失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但让速不让道也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情况。

许多车友都听说过“麋鹿测试”,这个翻译其实并不准确,由瑞典人首创的麋鹿测试和我们中国特有的四不像麋鹿没有任何关系,它原本的名字更能展现这种测试的真实意图——驼鹿测试,用以确定一台车在面对突然从路边窜出的驼鹿时是否能避开的能力。

驼鹿绝对算得上噩梦级的碰撞对手,体型最大的驼鹿阿拉斯加亚种成年雄性可以长到肩高2.1米,体重超过635公斤,鹿角的平均跨度可以达到1.8米,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头驼鹿甚至达到了2.33米、820公斤的惊人体型。由于驼鹿四肢修长,重心较高,如果私家车辆和驼鹿发生碰撞,车头部分几乎只会和鹿腿接触,受到4条鹿腿阻挡带来的减速并不明显,在许多碰撞事故里,汽车的气囊甚至都没有因为碰撞而弹出。

但在电光火石之间,驼鹿巨大的身体就会直接和挡风玻璃、A柱碰撞,汽车带来的相对速度和驼鹿惊人的体重会很快对这些地方施加巨大的撞击力,而就坐在挡风玻璃后方的人面临的威胁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当你面对驼鹿这样大体重、高重心的动物碰撞时,既要面临错误的决策带来的猛打方向导致车辆失控的风险,也要面临即便让速不让道,但对方体重大、重心高,会直接给你的人身带来致命伤害的风险。


这也就是为什么深受车辆和驼鹿撞击威胁的瑞典人明知道车辆突然高速变向会有失控的风险,却还要进行这样的测试来为躲开驼鹿寻找一丝可能性的原因了。


于月仙车祸原因公布,这一事故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北欧某汽车品牌进行的驼鹿撞击仿真实验,图片来自 CAR AND DRIVER


很不幸,于老师当时面临的很可能就是这样险之又险的处境。这次碰撞的主角之一几乎可以断定是双峰驼,虽然双峰驼受到饲养环境的差异体型差别很大,但大多数骆驼的肩高也在1.8-2.3米之间,体重在300-1000公斤之间,更何况这次事故中被撞击的骆驼还有2头,它们带来的撞击威胁很可能比撞击驼鹿更大。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我们应当铭记于老师的惨痛经历,也更应当思索,如何才能解决和避免更多动物与车辆相撞事故。


不可否认的是,动物与车辆相撞的事故在最近几十年大幅度激增,这一方面是因为汽车的快速普及,另一方面也有生态改善带来的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增加,相撞的两个主体增多了,碰撞的概率自然也就增大了。

但另一方面,这些碰撞里的很多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城市流浪动物、农村牧区散养的牲畜带来的碰撞事故,大多是对家养动物管理不善的结果。于老师的事故发生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这里并没有野骆驼分布,为什么骆驼会出现在公路上?是无人看管的散养,还是有人跟随看管但没有控制住?我们能不能施行有效的城市流浪动物收容措施?爱宠人士能不能做到以领养代替购买?能不能做到不随意抛弃家养宠物?遛狗能不能牵绳?养殖户能不能做到至少在公路附近不随意散养家禽家畜?这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即便真的是和野生动物发生的碰撞,有很多原本也是可以规避的。近些年来的道路路网愈发密集,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都出现了道路直接横穿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情况,而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有许多会不可避免的被迫穿越道路——有的动物需要在栖息地的道路一侧觅食,却要定期到另一侧饮水或寻找盐分;还有的动物种群被道路人为的分割,每到交配季节又会穿越道路寻找配偶;这都增加了车辆和动物碰撞的可能性。比如我国云南的思小高速穿越了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区,2006年4月6日开通后不久,就出现了野生象横穿攻速和汽车相撞的事故,其中当年6月的相撞事故发生在服务区内,车辆速度不快,大象把车推出十几米后逃走了,次年10月的事故速度也不快,但被激怒的大象猛烈攻击车辆导致受伤。而仅在06年3月(高速还未正式通车)到10月(已经通车)之间,思小高速上大象直接穿越高速的记录就达到了44次之多。如果高速行驶的汽车和体型更庞大的亚洲象发生碰撞,人的生命安全受到的威胁肯定也就更大了。


于月仙车祸原因公布,这一事故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些道路不应该修,也不能说这些野生动物不应该在此生活,但两者能不能找到一些共存的途径呢?

野生动物通道的概念由此而出,但自从上世纪50年代法国构建了第一个野生动物通道之后,类似的设施在世界各国并不少见,可实际效果却并不一定有效,前文说到的云南思小高速上也为亚洲象留下了通道,却依旧无法杜绝大象肆意横穿高速的情况出现。

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对野生动物习性的研究有关,不同的动物对通道的要求各有不同,比如一些灵长类动物喜欢通过架空的廊桥穿越公路,这和它们在丛林中在树冠间来回穿梭的习性相符,如果你非要给它准备下穿式的桥洞,它当然就不愿意走;还有的野生动物通道十分简陋,完全由水泥搭建的通道让野生动物恐慌不已,更不愿意从其中穿越;更有许多动物穿越公路的地点十分分散,而野生动物通道的数量却严重不足,它们当然不会选择绕行几十上百公里走那一两个通道,而是选择在道路边犹豫许久后贸然冲出去。


于月仙车祸原因公布,这一事故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荷兰A50高速上的野生动物通道,为了吸引野生动物,在通道上栽种大量植被进行丰容

于月仙车祸原因公布,这一事故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针对灵长类动物建设的架空式野生动物通道


总而言之,只有在足够深入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习性研究之后,我们才能针对性的搭建出有效的野生动物通道,而只有这样的通道,才能一方面起到减少路杀,起到保护野生动物的效果,另一方面减少动物和车辆的相撞,起到保护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效果。

但这个理想状态能不能实现呢?我个人持悲观态度,除了现有的研究力量不足之外,修建道路毕竟还是一项经济活动,而修建野生动物通道会显著增加整条道路工程的成本。有研究认为,维护一座野生动物廊桥的成本是同样长度公路维护成本的13倍,美国交通部的统计则认为,有野生动物通道的欧美公路的建设成本比普通公路平均高出7~8%,更何况很多野生动物通道还需要有相应的护栏辅助,那么总体成本就更难接受了。

目前来看,更行之有效的措施恐怕是对野生动物大量出没的重点区域加大投入,在大量野生动物穿越公路的地方设置通道;也可以在野生动物较多的地区留出足够的缓冲带,比如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后移一些,让司机可以更容易发现路旁的动物;或者在这些重点区域采用红外监测的方式实时警戒,也应当在这些区域设置合理的限速、树立更明确的警示牌,在驾驶培训时增加对新司机处置野生动物撞击的教学内容等等。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措施已经陆续实现,我们国内在这方面的进步也是肉眼可见的,虽然于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现状还远远不够。


当然,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我们每个驾驶员自己:在有明确的野生动物出没提示牌的地区,你有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看似空旷的道路上,你有没有严格遵守限速?野生动物活动最频繁的夜间行驶,你有没有疲劳驾驶?


于月仙车祸原因公布,这一事故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在澳大利亚树立的警示牌鲜明的高速驾驶者附近有袋鼠、鸸鹋和骆驼出没,需要注意撞击的风险,但显然并不是所有的驾驶者都因此足够警惕,就在牌子身后的道路旁,就有一只被撞死的鸸鹋


毕竟,方向盘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它应该帮我们抵达目的地,也驶向美好的明天,我们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那些其实同样期望好好活下去的动物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驼鹿   事故   美国   野生动物   昆虫   骆驼   体型   车祸   通道   细节   车辆   道路   公路   动物   原因   发生   老师   数码   汽车   于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