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濒危老国企,他接手后做到世界第一,这个山东人凭什么?

张国防,一个军人家庭的大学生,从工厂技术员到接任濒危老国企总经理,把公司从破产边缘做到世界第一,让“明月海藻“在大众所不熟知领域焕发出了巨大的生机。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海藻制品企业。他们的主导产品海藻酸盐年产量能够达到1.6万吨,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与拜耳、箭牌、卡夫等国际知名企业长期合作。

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个企业,也曾有过货品挤压严重,天天接投诉,员工接连辞职,整日挣扎在破产边缘的时候。

而张国防,作为当时临危受命的总经理,再到现在明月海藻集团的董事长,正是这段艰难蜕变的最深度参与者,他靠的是什么?

口 述:张国防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采 编:张启玉

来 源:正和岛

一个濒危老国企,他接手后做到世界第一,这个山东人凭什么?

01、军人家庭的大学生,一路服从

我的名字好记,国防,蛮有特色的。

我是1962年出生,咱们国家60年代的时候,起名字大家都讲究一些爱国的情怀,更何况我父亲是一个军人。

父亲1947年参军,参加过解放战争,后来在部队因为打仗负伤,转到了地方,但他保家卫国的情怀一直没有断过,所以我们兄弟姐妹四个起的名字都带有时代的色彩。

我叫国防,我最大的姐姐叫建华,还有一个哥哥叫国胜,一个弟弟叫国利。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从小就有一个军人梦。

1979年我高中毕业,迎来人生的第一个“岔路口”,那时正好是我们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三年,我于是也选择了考学,去到山东化工学校学化工工艺,而没有走参军的道路了。

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军人,但回想起我大学毕业后的十几年,也一直贯穿着一个关键词——服从。组织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当技术员,在这里一待就是11年,其中8年担任副厂长。

后来被调到化学工业公司当科长,远离了技术一线,工作中心转向了管理。

同年赶上技术改革,公司合并成成县外贸经委,我转而成为县外贸经委的办公室主任,工作重心又转向了行政。

再后来组织上要加强乡镇的科级领导力量,对我们这些年轻干部提拔重用,我又去当了三年副镇长。

然后就到了1998年,我正好在乡镇干满3年一届,市委、市政府看中我技术和行政兼有的经历,让我去改革重组一家陷入困境的老国企,我依旧没想那么多,选择跟往常一样“服从组织分配”。

可以说1998年之前这段时间,我很少自己争取什么,组织让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到了地方就埋头干,把手上的事做好。

02、来了才知道有多难

在到岗之前,领导找过我谈话,说有一个海藻公司面临破产倒闭,要改制重组成一个新公司,我有在工厂的经验,也干过管理,于是派我去当总经理,希望能挽救回来。

这个新公司就是后来的明月。

市委、市政府当时对于挽救这个企业很有期待,告诉我主要问题就是管理混乱,希望我能好好抓管理以及市场开拓。谈话是这么谈的,但实际到了企业之后,我发现问题比我想象中更严重。

那时候面临倒闭的青岛黄海海藻工业集团公司不是一个小公司,而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全的海藻综合加工企业。

这家公司始建于1968年,最开始是为了提取碘来防治那个年代国内频发的“大脖子病”,后来经过持续发展,一度成为国内相关工艺技术最先进的企业,1987年的时候,生产的褐藻酸钠产品甚至打入了西欧市场。

也就是说,到1998年我来的时候,这个企业已经30载了,是当之无愧的老国企。

一个企业从非常辉煌,到摇摇欲坠濒临破产,背后一定有一个过程,影响因素也很复杂。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首先是大环境上,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原材料涨价,市场持续疲软,国内的经济增长也开始出现紧缩的态势。

另一方面,黄海海藻公司本身也存在经营机制陈旧、管理不善、技术装备落后等原因,导致最终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市场严重萎缩。

我还记得自己到公司的第一天,一来就收到了国外客户对质量问题的投诉。

四处一看,整个公司基本是半停产的状态,车间里乱七八糟,生产线也陈旧老化,员工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好几个直接找到我说要辞职。

对着这样的衰败景象,我一下子被刺激到了,当时下了决心,就要在这个烂摊子的基础上起死回生。

1998年10月,“青岛胶南明月海藻工业责任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那时我排在第一位的想法,就是要通过新公司的发展先处理好以前的问题。

想法很好,但事实上当时千头万绪,各种问题一拥而上,产品积压、资不抵债、市场丢失、信誉受损……仿佛陷入死循环。

有一天,我又接到一个美国的客户来投诉,说明月生产的海藻酸盐里面有明显的杂质,要求赔偿7万元,当时我只有一个感觉:“产品质量就是生命线,质量上不去,企业就得死。”

至此,我终于抓住的“线头”——质量问题。

这之后我带上好不容易挤出来的赔偿款,专门赶到北京去给人家赔礼道歉,心里愧疚得不行,再三郑重承诺了以后一定保证质量。

回来之后我决定,就从质量入手,直面问题。

起始阶段,我先从公司内部选调了一些相对来说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员工到销售团队里,要求他们积极应对投诉,好好跟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诉求,该退货退货,该换货换货,该赔偿赔偿,一定要重塑信誉。同时我自己就跟班子里其他成员分头去跑客户,稳定和拓展客源。

另一方面,产品质量要提升,成本要降低,产能也要提高,这些靠原来老化残破的生产线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就跟班子里的成员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齐心协力把有限的资金都投入到企业技术和设备改造上,花了3000多万进行技术改造,终于做到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产量达到改造前的3.1倍。

人员和设备调动起来了,制度也要改。

我们重新理顺了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必须问责到底,谁也别想得过且过,做得好的一定大力褒奖,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扳正了风气。

整个过程差不多用了一两年,我们才把以前的遗留问题解决得差不多,公司这才开始慢慢恢复盈利,走向良性循环,可以说终于活了下来。

渐渐地,明月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30%以上,欧美等国际市场也开拓了起来,欣喜之余,我心里一直惦记的另一件事也越来越浮出水面——创新。

03、不创新就是死路一条

创新可能会找死,但不创新就是死路一条。这句话不是单单在说明月,也是在说整个产业。

以前国内的海藻生物产业就是老三样——提取工业级的“碘、胶、醇”。

因此,早期的明月即使体量最大,做的产品类别跟小散企业也并没有区别,整个行业都在生产低端产品,用途单一,附加值低,竞争又激烈。

当明月逐渐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以后,我很快就发现,如果不对我们的产业进行升级转型的话,产量再大,产品结构也是老化的,市场对更好的产品有需求我们也做不出来。

也是在经营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走访发现,国际和国内市场有一些公司对于食品级的海藻酸钠有需求。

食品级海藻酸钠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食品添加剂,主要作用是凝胶化,也就是形成食用凝胶,同时其增稠作用和成膜性能在食品工业中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举一些例子:

用海藻酸钠作为冰淇淋的稳定剂,可以改善冰淇淋口感;

用海藻酸钠作为布丁、果酱、番茄酱及灌装制品的增稠剂,可以增加制品的稳定性,减少液体渗出;

在挂面、粉丝、米粉制作中添加海藻酸钠可改善制品组织的黏结性,使其拉力强、弯曲度大、断头率减少;

在面包、糕点中添加食品级海藻酸钠,能改善内部组织的持水作用,延长储存时间。

……

于是在1999年5月,我们迈出步子,投产了第一条食品级海藻酸钠的生产线,这一步 ,成为了明月主业生产的重大转折点。

我们发现这个生产线一建立起来,产品马上升了一个档次,从工业级到食品级,附加值提高了很大一部分,利润空间也变高了。当然与之相应的,这背后需要生产工艺、装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和提升。

我更加坚定了,明月还要继续突破。

当时的明月一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二没有更好的技术,三没有人才,一切都要从头搭建。

于是2000年,我们做了两件事,创立研发中心和招募人才。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没人没技术,怎么建研发中心?

事实上,我们寻求了很多帮助。

在决意要创新之后,我们收集了很多资料,马上意识到,想要技术突破,只靠我们自己是不行的。于是我们想到了进行产学研合作,跟一些科研机构、大学进行对接,引进他们的技术。

当时研发中心的创立,也得到了很多来自中科院方面的支持。

找人我们也没闲着。

之前企业走下坡路的时候,很多人才都流失了,刚刚有些起色的明月本身也吸引不来大学里的专业人才,因此从2000年开始,我们设立了一个人才补贴,每个月500块钱,那时候员工每个月的工资也才四五百。

只要有专业知识,不管是中专还是本科,我们都欢迎。那个年代本科就是高学历了,不像现在还有很多硕士、博士。

然而很多刚来的学生其实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产业,没有经验,需要我们好好培养,产学研合作就是非常好的机会。

此后五六年的时间,我们一边进行产学研的合作,一边引进人才,在合作过程中又把人才培养起来,使我们的产品升级、迭代。到了2005年左右,我们的明月海藻技术中心才算正式成型,也陆续有了自己的研发成果,拿着这些成果,我们就开始进行产业转化。

同年11月,我们的万吨糖醇生产线建成投产,成为了我们明月第二大主导产业。

在我们很多明月人的心里,海藻酸盐和功能糖醇这两大业务就是“功勋牌”和传家宝,这20年来围绕着工艺和设备的创新提升,我们没有一刻懈怠。到目前,我们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也是行业内唯一能够生产医药级海藻酸及海藻酸钠的企业。

04、走着走着,就到了无人区

大概是2010年左右,那时候我们国家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了,随着我们的产品出口国外,我们发现很多国外企业利用明月的产品在开发终端的高附加值产品。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成立了自己的海洋化妆品公司,初步开始了产业链延伸。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位客户拿着一个材料找到我们说,你们公司既然能做高质量的海藻酸钠,那你们能不能生产这种材料?

他说的是海藻酸盐医用敷料,这是一种吸湿性能很高的伤口敷料,在吸收伤口渗出液后,会形成柔软的凝胶,能加速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局部疼痛、减少疤痕形成。

我们当时感觉很神奇,海藻酸钠竟然还能做纤维材料、高分子材料?但人家国外就是这么做的。

于是我们开始了解这背后的技术,找来找去,我们找到了秦益民教授。

秦教授是一位英籍华人,之前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就开发了海藻酸钠的应用材料,掌握着这方面的技术,回国以后在嘉兴学院教书。我们看了很多他发表的论文和书籍,最终去找到了他,提出合作,问他能不能跟我们一起开发产品。

经过持续的研究攻关,取得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我们终于让海藻酸盐医用敷料的生产实现了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在技术和价格上的垄断。这个产品不光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因为质量过硬,现在还远销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这个项目到现在已经十几年的时间了,回想从一开始我们组建团队研发、测试、取得生产和使用的各种资质,最后到产品产业化,也是经过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这次合作让我意识到了两件事:第一,海藻生物产业在健康领域大有可为;第二,明月负有帮助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责任。

近年来大健康产业成为了风口,但在十年前,我们看到这方面的趋势说要布局的时候,其实是不被理解的,没有人相信小小的海藻竟然能在健康领域大放异彩。

但是我满怀信心,也看到了这里面的前景,一方面自己研发,另一方面我们大量搜寻资料,寻找好的技术。

正所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2015年,我们刚好有了国家级的实验室,中科院的马小军研究员前来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有一个技术能够提高海藻酸钠的纯度,使其达到组织工程材料级别,这太让人振奋了。

大家可能不了解,组织工程级的海藻酸钠可以注射到体内,协助治疗一些特殊的疾病,比如肿瘤、糖尿病、心力衰竭、尿失禁和急性肝衰竭等等。

但是在超纯度海藻酸钠的技术上,我国一度落后国外十几年。此前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生产这种材料的公司是美国杜邦,售价高达每克800美元。

同时这个技术要转化也需要一些条件,人才、研究设备还有经济实力。

好在,明月经过多年的耕耘,在各方面都积攒了资源,最终我们跟马小军老师达成合作,2020年的10月,年产200公斤体内植入用超纯度海藻酸钠生产线正式投产。明月成为了国内第一家,世界上第二家可以生产超纯度海藻酸钠的企业。

更难得的是,明月生产的超纯度海藻酸钠在各个自检指标上表现都优于我国行业标准及美国杜邦公司旗下产品,还大大降低了成本和售价。这个项目达产后,不仅为明月带来了可观的效益,还能带动海藻酸钠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实现100亿元产值。

至此,我们才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通过纵向深挖,小海藻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科技力量和社会价值,相信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可以登上“金字塔的顶端”,相信我们也有“力量”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不仅仅是马小军老师,我们国内学者在海洋生物产业其实有很多非常好的科研成果。

比如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江晓路教授,早在2003年,她主持的“褐藻胶裂合酶的工程化研究”就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2009年编写的《褐藻胶的酶法制备及其寡糖素的开发应用》通过了省级鉴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这些科研成果一直没能产业化。

明月有工艺、有设备,有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实验室,也有最好的原材料。在海藻产业的发展中,谁拥有了海藻资源的控制权,谁就掌握了引领产业发展的话语权,明月集团决策层一直有一个共识:哪里的海藻好,就去哪里找。

经过大量的资料搜寻和实地探访,我们最终聚焦在了智利,与当地世界知名的海藻供应商合资成立了智利明月公司,建立开发基地,对南美海藻资源的把控份额达到了80%以上。

然而再优质的资源,没有好的技术来加工投产,也难以产生现实的价值。直到“人才股权激励”政策出台,才出现重大转机和现实路径。

根据政策,我们后来邀请了江晓路教授合作成立一个公司,江教授以“技术入股”占股权34%,由明月承担资金的投入,尽量降低我们的合作方需要承担的风险,共同努力让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在不断挖掘海藻价值的道路上,我们有遭遇挫折,也不断在收获惊喜,但走着走着,就发现自己到了无人区,每走一步,甚至要自己开荒锄路。

我们研发出来一个新产品,为了验证是否具备专家论文中所说的功效,首先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临床验证。

待功效得到验证后,我们常常会发现国家对于这类产品是没有标准的,于是我们又去推进标准的建立。

标准建立了,我们拿到生产许可了,还要面临消费者对于海藻健康类产品没有认知的情况……

事实上,目前不只是我们国家,整个世界除了日韩地区,对于海藻生物在健康领域应用的认知都很有限。因此,“教育”消费者也是我们需要担负的责任。

为此,2015年我们就打造了国内第一个海藻生物科技馆,向广大民众科普海洋的相关知识,获得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称号,开办的第二年被评为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知越来越全面,我们的产品也不断推出,经过消费者的实际应用,我们这些年也得到了很多认可,国内海藻生物产业的生态环境正在越来越好。

我们不怕无人区,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海藻生物产业的前景,希望这条路上也能车水马龙。

为此,明月从来没把同行当成敌人,而是与大家成为合作伙伴,并且牵头成立了我们行业的协会。未来的市场很大,需要我们共同去把空间打开。

05、结语:做企业不进则退,小进也退

在奋斗的路上,最大的考验是跌落低谷的回升,最大的难题是人心涣散的回笼。

回想1998年的那个秋天,全国都在为特大洪水而挂心和悲痛,我的人生也在发生着转折。

那时我来到明月,看到的是一个公司从辉煌走向衰败、跌落低谷,员工们也陷入深深的伤痛、徘徊和消沉,尽管公司班子换了、体制改了、名称变了,猜测、怀疑、唱衰却没有随之消失。

小小的海藻到底能不能成器?这个产业到底有没有指望?谁也不知道。

还记得刚步入新世纪的那几年,房地产行业方兴未艾,不少房地产公司看上了明月改制期间政府给的几块土地,找到我要联合开发,赚钱大家按比例分。大家又都知道房地产来钱快,确实很诱惑人。

但我就是有一种信念,海藻生物产业大有可为。加上当时正处于整体改制的决胜阶段,为了不分散精力,我回绝了那些开发商,白白赚了个“傻”字。

后来过了几年,我们搬厂房的时候,又有房地产来找我谈,让把老厂房给开发了,那次甚至还找了我班子里的其他人,但我们还是没动心,不干。

那段时间里,我们当地的十家实体企业,九家都转型搞房地产了,我现在看他们,主业基本上都荒废了。其中有一些原来在国内很有知名度、影响力的企业,白白错过了产业发展的机会,想回头都来不及了。

我始终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术业有专攻,明月必须坚持一种信念感,“痴迷”主业。

除了专注,对创新的笃定也是明月能走出来的关键。

创新可以是精尖技术的攻关,也可以是一次制度革新、一个设备改造。没人没钱的时候,我们就碎步前移,有能力了我们就迈开步子。

都说做企业不进则退,实际上更难,因为小进也会退。

没有终点,只有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5

标签:褐藻   山东人   海藻   青岛   纯度   国企   明月   生产线   生物   组织   产业   国家   国内   产品   技术   科技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