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大数据管理”,到底有多厉害?(下)

上期节目,我们介绍了明朝的黄册制度是如何建立,如何统计数据的

那么这期,我们继续说说这个制度是如何设计来防止造假。

黄册制度如何防止造假

明朝采取了一个责任链条,细化到人的方案。

从户部,到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现代的省,到府县,每个的数据均有负责人落款,这样哪个方面的数出了问题,直接问责到人。

明朝的“大数据管理”,到底有多厉害?(下)

在基层采集时,则采用"骑缝大印"、“双重备份”、“四柱法”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骑缝大印指的是在记录户口数据时,一式两份,在缝隙间盖上大印,官府和民众各留一份。后续验明真假时,只需对下大印是否能否合上即可。可谓便捷版的防伪技术了。

明朝的“大数据管理”,到底有多厉害?(下)

同时,黄册里会注明"旧案+新增+除去+实在"四柱,分别记载上次的情况,十年间的新增和减去的部分,最后得到这次的实际情况。如果有人想篡改某份数据,就得潜入守卫森严的玄武湖,把历年的黄册都改过来才行。

像极了这些年流行的区块链的概念,每一期的黄册就是一个个区块,四柱法就是连接每个区块的链条。

明朝的“大数据管理”,到底有多厉害?(下)

最后还有一步,就是需要第三方势力进行数据审计,确保数据一致性来保证数据质量,才能最终入库。

而这个第三方审计是由当时的军队系统完成的,如果有人拒不配合就会被罚去戍边,而藏匿户口的百姓就要被处斩!

可见当时的严格性。


数据安全

最后数据存储及安全是如何保障的呢?

要知道黄册是王朝的命根子,也就是钱袋子,必须进行严格的、集中的管理。

明朝的“大数据管理”,到底有多厉害?(下)

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在南京玄武湖建造库房,保存黄册,后来称“后湖黄册库”。

玄武湖中岛屿足够大,四面环水与世隔绝,既能防火又可以保持机密。而且,玄武湖位于明代政治、经济中心的南京,政府部门调用黄册也方便。再加上四周湖水环绕,岗哨密布,可以说是特别的安全。


黄册数据查询

学计算机的同学应该知道,数据库中的数据是需要建立索引的,索引就类似于字典的目录,是方便数据查找的。

明朝的“大数据管理”,到底有多厉害?(下)

那么黄册库里庞大的数据是如何索引的?

访问黄册库的权限分在三波人手里。一是南京户部给事中,相当于现在财政部副部长,二是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三是南京守备太监。但凡访问,需到户部申请,再由内监开锁,然后才能进行查询。

查询的过程是这样的:

简单来说,就是以《千字文》为批,岁月为次,依序排列。《千字文》里的一千个字绝无重复,特别适合编码。咱们现在常说的天字第一号,天字第二号,其实就是这种检索法的产物。

明朝的“大数据管理”,到底有多厉害?(下)

不过到黄册本身,动辄几万册,千字文系统显然就不堪敷用了。黄册库的办法是,先把同一期攒造的黄册放在一起,然后再按直隶布政司、府、州、县、里坊厢、都、图等一路细分。还要用一条长白纸写明所属,夹在黄册之间。

这种分类,是为了方便地方查询。后湖库存的黄册大部分是里册,属于最权威的原始资料,一旦地方上有什么纠纷,就会来这里调阅旧卷,平息诉讼。

所以本质上是在时间维度上加了地域的父子维度。


黄册结局

那么黄册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可惜的是,朱元璋的理想很美好,但是他的继任者却给玩崩了。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不重视。

明朝的“大数据管理”,到底有多厉害?(下)

朱元璋在丈量全国土地和编制好赋役黄册后,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曾要求他的继任者们每十年普查一次。但朱元璋的子孙们嫌此事太费时费力,所以到了十年之期,便让官吏再翻抄一遍。

渐渐地,土地数量便不再精准,赋役制度也不断受到破坏。再加上工商业的发展,雇佣劳动开始向规模化、组织化发展,黄册制度也被破坏。

我这里举一个小故事就可以说明了。

比如有个人叫张三,买彩票中奖了,买了五十亩地,然后想逃税。

他就可以给里长买二斤猪肉,请他把自己五十亩地分出四十亩放在四十个穷人的名下。这些穷人不识字,容易糊弄,填黄册都是别人替他们填,一人多了一亩的税,也不是很明显。

这种虚报信息的方式叫做“飞洒”。

再比如登记时可以虚报信息,登记后还可以篡改数据。

我们还拿张三举例。

比如,张三在登记时,故意把家里人口书写错了,家里明明有五口人,写成四口。驳查人员一看这里有错误,做个记号,让回去改。

张三再拿到黄册,把人口数改正确了,但同时把自己土地数据也改了,明明有五十亩改成五亩。黄册交上去,驳查人员再检查,一看做标记地方的错误改正,其它信息已经查过了就不看了,张三成功避税。

久而久之,明初推行的鱼鳞图册便与实际不相符合了。

明朝的“大数据管理”,到底有多厉害?(下)

一直到明崇祯皇帝自杀后,清军南下,南明小朝廷物资匮乏,就把玄武湖库房中的黄册拿出来做成纸甲,披在士兵身上,可以稍微挡一下箭矢。黄册也算为明王朝的延续发挥了一丢丢作用。

但黄册太多,还是没用完。到清朝时,有心人就把黄册卖废纸用于各项费用支出。比如靖南王耿继茂要军饷,清朝直接送去七十二万斤黄册,折银二万一千多两。

总之,经过反复折腾,玄武湖百万量级的黄册最后成功地弄得一本不剩,就连现在学者们用来研究的黄册,都是流落在民间的。


总结

最后我想说的是:

以明朝的鼎盛,这么大的户口数据放在当时的全球,称作大数据也不为过,为后代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明朝的“大数据管理”,到底有多厉害?(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人多地广,管理起来绝非易事。从这方面讲,中国的古代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经验的确很厉害。

那么明朝如此珍贵的黄册,有多少呢?到了明末,已达200万本以上。试想一下,这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

就拿洪武十四年初行黄册制度来说,当时统计全国共有户数10654362,人口59873305。

近六千万的人口都是一个一个统计出来的,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只能一笔一画地进行记录,真得佩服当时明朝的基层官员。

可以说黄册就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最珍贵最基础的数据,是整个国家的根本和命脉。

黄册制度的出现,让天下都变得井然有序,为明朝初年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它涵盖了大明朝的每一个府县,往下更是具体到户,堪称世界档案史的一个奇迹。

明朝的“大数据管理”,到底有多厉害?(下)

要知道,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表现。

后勤最重视的并非武勇,而是精准统筹。

精准统筹的前提,则是翔实丰富的数据。

掌握的数据越详细,天下就越透明,统治越稳定。


明朝的“大数据管理”,到底有多厉害?(下)

比如知道了壮丁数量,可以算出能动员的士兵和民夫;

了解到牲畜多寡,可以合理分配运力;

查阅了作物产量,便对粮草的征发心中有数;

掌握了地形图册,也就明确了对该地区的用兵方略。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如果大家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不妨看下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明朝   玄武湖   骑缝   赋役   大明   大印   王朝   户部   继任者   区块   数据管理   南京   精准   厉害   人口   制度   数据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