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密码本拟电文译电报,是我在阎良的高光时刻

买密码本拟电文译电报,是我在阎良的高光时刻


你拍过电报吗?


无论回答“是”或者“否”,都会让人大致猜到你的年龄区间。


在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且电话也不普及的年代,电报曾是传递信息最为可靠快捷的方法,占据通信领域达一个多世纪之久。自走上社会的那天起,我就与电报这一通讯方式结缘,以后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它像一位好友,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谁知不经意间,它渐渐远去,如今哪个邮电局还有发电报的业务呢?恐怕答案难觅。


1970年初,我被招入家乡小学(临潼县谭家公社谭家小学,现阎良区振兴中心学校)任民办教师。刚报到,校长就把收发报纸邮件的活交给了我。


学校不是邮电局,那些年在我们这里,学校却成了代投点,据说这是当年为了学雷锋做好事,少先队辅导员自告奋勇去邮局承揽下的义务。此后,邮递员把村里的报纸和邮件往学校一扔了事,分发的活都是学校干了。我们村子大,这些东西一天就是一大堆。


这活繁琐却不难做,报纸和邮件由就近的学生放学后带回交收件人。电报及包裹单、汇款单之类就得亲自来取。电报装在统一的信封里,外皮上印着深绿色的图案以及“电报”两个字。信件都是封严了的,电报却概不封口。虽然有时候不免好奇,想知道电报的内容,但我从没取出来看过。


买密码本拟电文译电报,是我在阎良的高光时刻

■ 图源网络


一天,一位收件人到学校找我,说他不知道电报的内容。待我翻看电文时,却发现那上面全是阿拉伯数字,一个汉字也没有。原来这是一封漏译的电报。那一排排一行行的数字咱都认识,可到底是什么意思,要说的是什么事,就只有天知道了。


当然,这个谜第二天就被解开,因为发电报的人回来了。他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家探亲,大包小包带了许多,故通知家人“到站接”。家人破解不了电报,所以未能遵命,他下车后见站台空无一人,只得长叹一声,咬着牙连扛带提,走走歇歇,把那一堆东西搬运回家。不消说,该人大光其火。


不用说,电文上的数字,就是所谓的电码了。这东西久闻大名,却没想它会与我发生交集。那时候,我对电码的初步认识来自于广播上经常播放的现代京剧《红灯记》,该戏的故事就是围绕着一家三代向抗日游击队转送送电码本展开的,敌人为找到密电码本,穷极一切伎俩,杀害李玉和母子,而李铁梅在众人掩护下,胜利地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有了密电码,那就是如鱼得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呀。


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暗算》中,数学奇才破解电码如有神助,易如反掌,而我却无此能力。那时的我就想,如果我也有电码本,不就可以看懂没翻译的电文了吗?


买密码本拟电文译电报,是我在阎良的高光时刻

■ 《暗算》剧照


那个下午,我骑上自行车,径直去了就近的阎良邮电局。那时阎良还仅是个总人口只有4万,连所属农田的面积加在一起,总共也才只有二十余平方公里的小城,邮电局规模也不大。柜台里,有一个值班的女子正在办理收发电报的业务。只见她接过发报人书写的电文,拿起铅笔,毫不思索,哗哗哗地就译成一组组的数字,似乎不费吹灰之力。我向她告知来意,她说电码本是有,但限于内部使用,从来也没有外售过。在我的一再恳求下,她还是入内请示了邮局的领导。最终,邮局同意售给我一册《标准电码本》,毕竟我还是给他们帮忙的嘛。


由于技术的限制,电报电文只能以数字或字母发出,数字都是四位,比如“贞观”这两个字,以数字发就是“6297 6034”,而以字母发呢,则是“JIF IYC”,如此而已。有了电码本,我想再有漏译的电报我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不过可惜得很,我经手代发邮件的那些年里,再也没见过一封漏译的电报。客观地说,出现这种失误的概率是极低的。


买密码本拟电文译电报,是我在阎良的高光时刻

■ 影视剧中拍电报的情景 | 图源网络


但电码本还是派上了大用场。那时,拍电报的费用是每个字三分五(后来涨到七分,1980年代末是一角四分),其中电报费三分,译电费五厘,收报人的地址姓名等都是要按字计费的,每封电报不足20字的,按20字起算。


这样说来,如果自己译电,至少可以省下一角钱。一角钱是什么概念呢?在当年,有些管理经营不善的生产队,干一天活的报酬(工分日值)甚至还不足一角钱。在那时,一角钱可以买二斤西红柿,可以买五斤大白菜,可以看一场电影,可以买两支冰棍,可以买两个馒头(须另付4两粮票)或十三块水果糖。


我从邮电局买了一本电报稿纸(每本100张,每张一分),从此,我开始为乡亲们拟电报,译电文。


电文怎么写是很重要的,要以最少的字数最确切的语言告诉对方你要说的事情,有时候就得反复琢磨。电文拟好后我就直接在电报稿纸上写电码,乡亲们都很佩服,我也很有成就感。邮局值班员也很乐意收这样的电文,显而易见是减轻了他们的工作量。


无须叮咛,这样的电报只按三分计费。乡亲们省了钱,此后但凡有人要拍电报,多半会来找我,以至于电报稿纸买过好几本。


买密码本拟电文译电报,是我在阎良的高光时刻

■ 电报稿纸式样 | 图源网络


后来我离开学校到村上任大队会计,和村民接触机会更多了,拟电文译电报几乎成了分内事,电码本就装在身上,走到哪有人叫我,现场“办公”,更为方便。


1981年,父亲哮喘急性发作住进阎良141医院,我发电告知北京的大姐,头天拍去的电报措辞是和缓的,“父病重望归”,商量的口气。翌日根据病情发展,拍了第二封电报“病危速归”。连续两封电报犹如两道令牌,姐姐迅疾返乡。


那时,在纺织工业部工作的姐姐受命,正在组织召开一个全国性的纺织系统会议。赶到医院,了解了父亲的病情后,姐姐在病房起草会议通知,要我帮她去邮局拍发。


当我把一厚沓书写整齐的电报稿纸递给邮局的业务员后,她翻看了一下,每份电报的内容相差无几,大致如下:


××省纺织工业厅××(同志)

纺织系统××会议于×月×日在上海召开你省可派2人参加


有幸给全国各省拍发通知,那是我的高光时刻。阎良邮局大概从未拍发过这样的电报,那女业务员盯着我看了又看,竟不知我这一身农民装束的乡村汉子到底是什么级别的领导,霎时间,我虚荣心爆棚,自觉神气十足。


见那营业员在逐张翻看,我突然有点心虚,怕她刨根究底或者拒发。但因这些电报文后署名均是个人,她还是没吭声就把单子接下了。当然,如电文是以单位名义发出的,按规定必须要持单位介绍信,电文后加盖公章。一次拍发二十多份电报,对当时的阎良邮局来说,我也算个大客户。


让人刻骨铭心的是,就因为在医院的这次译电,弄丢了电码本。后来,我因事去西安城,特意绕到钟楼东北角的邮电大楼,在那里另买了一本,并一直珍藏到现在。


买密码本拟电文译电报,是我在阎良的高光时刻

■ 我用过的电码本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电报还是银行间异地汇兑的重要工具。1985年,我受聘在西安一家公司任会计。公司给宁夏玉泉营酒厂供应了一笔材料,年底我和经理等人赴宁夏催款,他们答应即刻电汇。返回西安去银行,告知欠款10万元已到账。次日再去银行,说又汇来10万元。我们疑惑不已,以为银行将一笔汇款重复记账。银行却说千真万确,还是这家酒厂,给我们汇了两个10万元。我所在的公司以为酒厂还需材料而汇的预付款,就把这笔钱用于基建和周转。


一个月后,宁夏建行派员来西安,才知道是他们的失误。原来,银行间电汇款项是以电报为准的,该行业务员拍发了电报后,没及时将电报草稿归档,第二天上班的业务员看到后就又拍发了一次,造成我们重复收款。


这次失误的影响是巨大的:宁夏建行开除了粗心大意的业务员,我所在的公司被告上法庭,追索不当得利,公司也因此倒闭。然而10万元的债务不能免除,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公司承包人用了十数年的时间,方才陆陆续续地分笔还清。这件事的教训极为深刻,告诉人们:未弄清来源的钱切勿轻易动用。


1990年、1991年,父母相继去世,我们分别拍了唁电,通知外地的亲属回家奔丧。电报告丧不仅方便快速,也是严肃隆重葬仪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谁想这也是我和电报这个老朋友的最后一次握手。


此后,电话、手机、网络等渐渐普及,我再也没有拍过一次电报,再也没有人为此事找过我。唯有当年用过的电码本,悄无声息、默默地回忆着往事。


1844年,在一次试验中,年过半百的莫尔斯兴奋地向巴尔的摩发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封电报,电文是:“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如今,电报的光芒日渐消散,但人类创造发明的奇迹仍在持续。



作者 | 高铭昱 | 西安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电文   电码本   电报   密电   电码   稿纸   邮电局   宁夏   西安   酒厂   业务员   邮局   时刻   密码   数字   学校   科技   公司   高光   阎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