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都在贩卖年轻人的焦虑

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这两部剧在热播的同时,也在给人们传达一种情绪。

没错,就是焦虑。

二十岁的迷茫,三十岁的焦虑,三十五的恐慌,人这大半生,似乎没有一帆风顺。

再拍一部四十而卒,这个系列就算圆满了[狗头保命]。

贩卖焦虑,以焦虑为热点,是当今影视剧、自媒体普遍喜欢的内容,《二十》、《三十》的大火,网络上鸡汤段子的横行。

市场的火热,很确切的证明:在这个时代,焦虑确实存在。


但是,焦虑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一直存在,互联网的兴起,才放大了人们的焦虑。

这种焦虑,存在于大多数普通人,升学、高考、找工作、升职、结婚、买房、生孩子、养孩子。。。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都在贩卖年轻人的焦虑

都是大事。

这些事情一直都有,大多数人都要经历,且大多数人在面对这些事情时都会多多少少遇到一些困难。

所以,焦虑就产生了。

近两年媒体还普遍渲染经济下行,社会结构固化,底层人民越来越难突破阶级。

当一个人在面临上述说的“人生大事”的时候,结合媒体、社会过度渲染的言论,产生了一种‘不是我不行,是大环境不行’的感觉。

同时还要发出一阵感叹:我太难了。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都在贩卖年轻人的焦虑

大环境不行,所以我不行,概念上就错了。

个体表现对于整个群体是没有意义的,这是统计学的理论。

哪怕你是亿万富翁,不代表整个社会都是高收入。

哪怕你穷困潦倒,也不能掩盖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

社会看的是整体情况,不要把个人的结果和社会挂钩。


所以回归到个人,焦虑归焦虑,但不能怨天尤人。

30年前,王石能够凭借倒卖玉米获得第一桶金,外部因素是因为存在信息差和实际需求,内部因素则是王石的个人能力,能够洞察出这种信息差,并作出决策和执行。

机会从来都不缺,问题是当遇到机会时,个人能发掘吗,能处理吗?

10年前,是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间,也是一波机会爆发的时期。

王兴、张一鸣、王峥、程维等人抓住了机会。

但是有个明显的问题,抓住机会的门槛变高了。

这些大佬无一不是名校毕业,拥有丰富的资源。

我们不能跟大佬比,普通人就算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但达到10%的能力,也能取得非常不错的成就。


个人能力是实实在在的。

机会是随机因素,找机会也是一种能力。

所以,修炼个人能力太关键了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个人能力。


对于大多数成功的人,或者事业有成的人,我们一般总结为能力强,但很多时候又具体说不上强在哪里。

有的人凭借高超的沟通技巧,能够洞察人性,在职场上下通吃,混的风生水起。

有的人拥有丰富的技术经验,能够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在公司也是不可或缺。

有的人拥有独到的商业眼光,发现商机后立即执行,获得了财富。


通过以上例子,可能有的小伙伴明白了。

能力,是一种稀缺性。

大家都会的,那不叫能力,叫基本技巧。

人与人的活动,本质上就是竞争。谁能拥有稀缺资源,才能从竞争从脱颖而出。

你需要有领先于大多数人的能力,才能脱颖而出,否则也是和大家一样。


我把能力从这四个底层维度区分,分别是:思维,技能,素养,情绪。


思维,就是眼界、逻辑推导、事物解读的能力。

举个例子,疫情期间,最大的需求,就是口罩。

很多人在想,去卖口罩。

一些人在想,口罩目前供小于求,可以生产口罩。

少数人在想,生产口罩的商家变多了,生产设备,原材料需求上升,这个生意可以做。

还有人利用信息差,做起倒卖的灰色商业。

本质上都是什么?需求的扩大,并且需求是涉及整个供应链的。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很容易推导出,消费端需求的上升,原材料、设备、成品、经销渠道、服务需求都会增加。

这就是思考的能力。

思维,就是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决定了人的上限,要想有所突破,思维、眼界的提升是必要条件。

商界大佬们,这块能力树几乎都是点满了的。


技能,就是具象化的能力。

编程,建筑设计,汽车维修等,医学,都是一门具体的技术,没有高低之分。但有稀缺性的区别。

15年前,建筑方面需求增大,人才稀缺。

现在,互联网技术、微电子技术人才稀缺。

稀缺性造成了薪资的差异,在欧美,蓝领工人稀缺,工资就比白领高。

稀缺性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职位需求突然增多,技能的获取门槛较高等。

Excel基本人人都会,没有稀缺性,光靠Excel找不到工作。

相比之下编程技术会的人就少了很多,你可以凭这项技能找到一份工作。但编程是有学习门槛的,所以就有了稀缺性,社会就能给到不错的报酬。

这年头,有门手艺也是不错的。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都在贩卖年轻人的焦虑

情绪,具体来说就是心理能力、管理情绪的能力,应用在自我调节和对外沟通上面。

人人都会有情绪,但管理情绪的能力不同。

举个例子,领导批评了两个工作出错了职员(假设这里老板的观点是正确的),一个心情很低落,甚至认为老板有问题,导致后续工作丧失积极性;另外一个认真分析老板的建议,再做出改进,后续能力也提升了。

不让情绪影响对客观事实的判断,那么个人的情绪管理也就算达标了。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通常来说包含在情商的范畴里。

每个人都在释放情绪,在与人沟通时,就需要准确感知到对方的情绪,才能准确做出回应。

这个也不复杂,多与人沟通就行,经验至上。


最后就是素养了,即个人品质,积极性、责任心、执行力、自律、学习能力等

可以说是非常基础的品质了,但又非常的重要。

这些在鸡汤中反复提及的东西,也不再多讲,懂的自然懂。

一个人能否做好当下的事情,能否长久的保持进步,依靠的就是这些基础的能力。

基本素养决定了人的下限,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把所有技能树点满,那就等于事业有成、生活幸福了。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太现实,一个技能点满就够呛。

这四个维度,是有一定侧重的,在有些情况下,某个维度就不太过侧重,比如老板,就不太需要具体技能的掌握,了解足矣。

纯技术工作,努力提升技术,做出好产品,其他的也就不需要了。


鸡汤其实不可怕,很多名人都是鸡汤的生产者。

毒鸡汤才可怕,偷换概念,诱导视听,带来负能量。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都在贩卖年轻人的焦虑

面对毒鸡汤,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毒鸡汤不攻自破。

对于焦虑,手中有粮,才能说二十不惑,才不会三十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焦虑   大佬   息差   都会   维度   不惑   口罩   鸡汤   情绪   思维   年轻人   技能   需求   能力   机会   社会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