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就是“作家中的作家”——汪曾祺。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他去世的这些年,作品越来越受欢迎,豆瓣评分本本9.0+!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少东家觉得,这个时代太焦虑了。内卷化的生活,使得大家每天在自己的生活里忙的焦头烂额,时间长了,甚至都忘记了自己到底应该怎么生活。而汪老,恰恰是个热爱生活的智者,活得温润有趣自在而又豁达通透!


大多数人对汪曾祺的第一印象,都来源于中学语文课本上的那篇《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写生活,写俗世,真的没有人比汪曾祺写得更好的了!他的文字是当代作家里最灵气的,读得让人浑身舒爽。可以说,汪曾祺的作品,是我们这个喧嚣、焦虑的时代里,不可多得的宝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浮躁焦虑的当下显得愈发可贵。读一读汪老的书,或许会让你的脚步慢一点,从容一点。


所以今天,少东家想给每个活得很焦虑、不那么轻松的人,分享一下汪老充满烟火气的人生和他那能给你带来惬意享受的文学作品,一起寻找那生命中失落已久的、诗意的生活趣味。那种有趣的文字和从容的态度,会让你习得从平凡小事中获得快乐的能力,看人有趣、物有趣、景物有浑然天成的趣!让你的人生不再那么焦虑。重新找回快乐轻盈的生活,尽兴地活着!


少东家在这里多说一句,愿中国早日复兴成功,登顶世界之巅!回到世界的本来位置,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少东家对此充满信心!那时,我们会很惬意的享受生活,只是现在,我们需要更加艰苦的奋斗。


文学特点

汪老的文字里,有一种从容。这种从容,来自于他精神的高度自由,来自于他不被现实压倒的雅致与情趣。

汪老的文字看似朴实无华,却最接近生活的真味。会让你从质朴的人生中,品出独有的美感来,再把这种美感,揉进你的灵魂里。这样的人,即使是在平凡中也能溢出香气来!

汪老的作品有种无法复制的文字魅力,清新自然,浑然天成,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汪老能从万物中咂摸出美好和愉悦,用有趣的文字写下来!虽然写的是平凡市井,说夸张点,他笔下,就连标点符号,都带着有趣!都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参透生活、洞察世事后的轻盈!

所以很多人都说读汪老的作品是种享受,自己内心的焦虑难安会瞬间被抚平,觉得活着真好!

汪老的作品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文字简短平实,文笔炼到了句句入画的境界,语言回归了最质朴的家常话,情感回到了最真。文章回归到文章本身,不再浓妆艳抹,一切都淡淡的,却淡得悠远,淡得深沉。

他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文风既朴实又典雅,既亲切又隽永,平和,隐秀,古拙。既有陶渊明文章的恬淡淳朴,又有魏晋文章的内在风骨,表现的是一种宁静的深邃。

而在他的小说中,即使生活是悲伤的、回忆是苦涩的,却总能让你读到一种欢喜和希望。不用哭喊,也不用沉沦,他让你相信,生命本身的韧性,会慢慢治愈一切的忧伤。

他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惟大英雄能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


汪老的作品读起来闲适幽默;而他的人生,更是诙谐有趣。

快乐是种能力,也是种高级的智慧,而汪老就是有这种大智慧的人!

他每次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乐子,然后写下来传递给我们,而且每次都能写得震惊四座,读者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很多人不知道他,但知道的都爱他。”贾平凹、莫言、阿城、苏童等文学大家都极力推崇他!而且评价都极高!

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在莫言看来,“汪先生是短篇小说大师,遍视文坛,能具他那般散淡心态者寥寥无几。”连人精阿城都说,“汪曾祺的白话句子,成精了,随手便是。”

而在苏童眼里,汪曾祺是“大家风范”,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块闪亮的瑰宝”!

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这样的,却不常见。”

是的,汪老是一个可爱的“老顽童”,他贪吃、贪喝、贪看、贪玩儿,贪恋人世间的一切美好。


江苏北部有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这是一个水乡,在长日流水的运河旁。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汪曾祺在家乡高邮的芦苇荡里


1920年3月5日,恰逢元宵节,汪曾祺出生于此。

生于斯长于斯,此后一生,汪曾祺生命中始终活泼地流淌着清澈、通透、有趣与涵养。


虽然生于动乱,3岁丧母,但是因为父亲和继母的呵护,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欢乐幸福中度过的。


汪曾祺从小显露出的才气,让祖父得意不已:“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那年,汪曾祺才13岁。


汪老的很多作品里,提到最多的是父亲,他曾说:“我想念我的父亲,我现在还常常在梦里梦见他,想念我的童年”。

他一生都在崇拜自己的父亲,父亲的才学和秉性,自汪曾祺少年时,就挂起了一盏温润的灯。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汪曾祺父亲汪菊生


他的父亲汪菊生,多才多艺,是个极有趣的人:善绘画、刻图章、弹琵琶、拉胡琴、会拳脚、爱音乐、做菜、打拳、单杠体操、祖传治病,还会做花灯和风筝,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汪曾祺曾写过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就是他父亲说的。

小时候,父亲常陪他放风筝,还要用最贵的线做风筝,如琴弦、羊肠之类,说是这样做线,风筝线不会弯。

到了十几岁时,汪曾祺学会了喝酒抽烟。父亲喝酒时,便给他也倒一杯;抽烟时,则一次抽出两根,父子俩一人一根,还总是先给儿子点上火。。

十七岁那年,汪曾祺春心萌动,暑假在家里给心仪的女生写情书,父亲就在一旁给他出主意……

汪曾祺的有趣,多半便是从父亲这里继承过来的。

也正是得益于父亲的开明大度,汪曾祺自幼便拥有很多自由,成天东逛逛、西看看,时而与草木花鸟为伴,时而去河岸边看鱼、打水漂,时而去临街的各种铺子里转悠……

他说:“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就觉得很意思。”在他的眼里,满世界都是好玩的东西。


这样无忧无虑过了19年之后,汪曾祺要上大学了。他考进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你猜他为啥要报考这所大学?

因为他听说这里上课和考试很随意,依然是奔着玩和自由而去的。


“我在报考申请书上填了西南联大,只是听说这三座大学,尤其是北大的学风是很自由的,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我就是冲着吊儿郎当来的。我寻找什么?寻找潇洒。”

这是汪曾祺在《七载云烟》中的原话。(注: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原设于长沙,后迁至云南昆明,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彼时的汪曾祺,怎么也无法预料,这个看似无比随意的决定,让自己庆幸了一生,也让昆明和西南联大,成了自己人生中无法割舍的牵挂。

在西南联大,人人都知道,有个江苏高邮来的小伙子汪曾祺,生活很随便,自由散漫,高兴时就上课,不高兴就睡觉,上课很少记笔记,并且时常逃课,逃朱自清的课,也逃闻一多的课,去泡茶馆或上图书馆 。对于不感兴趣的课,更是素来不去,学业搞得一塌糊涂,数学、英语、体育没一样摆得上台面。

遇上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不头疼。偏偏沈从文对他青睐有加,作文满分100,沈从文直接给他120,不怕他骄傲,还到处夸:“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年轻时的汪曾祺


在那潇洒的四年里,他算是把“偏科”发挥到了极致——写作上更进一步,得到了无数赞誉;却也因为英语实在太差,而毕不了业。

到最后,汪曾祺也没有拿到西南联大的毕业文凭,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

多年以后,他回忆起那段岁月时,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那个不要求学生听话、鼓励学生要有个性、自由开放的西南联大,释放了汪曾祺与生俱来的灵气。


离开大学后,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一个由联大同学办起的“中国建设中学“里当教师。也正是在那里,汪曾祺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施松卿。

施松卿也是西南联大的学生,现在两人又成了同事,自然走得比较近,感情也在朝夕相处中不断升温,最终确定了恋爱关系,一爱便是一生。那年汪曾祺25,施松卿27。


施松卿生得眉清目秀,老爱生病,联大同学叫她“林黛玉”。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汪曾祺与妻子施松卿


虽然汪老很少在作品中提到妻子,可是在作品外,他却与妻子恩爱了一辈子,他们携手走过了近半个世纪。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和妻子认真经营的家,汪曾祺的家庭,始终洋溢着爱和温暖,这也成就了他一生的肆意洒脱。

无论生活如何,他骨子里的情趣与雅度却一直都在,对生活,永远怀着天真的热爱。


在七十三岁生日的时候,他写道:“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有的人是越老越可爱。汪老的可爱之处,是那份天真可爱率意。当年岁渐长、学问渐深后,真心越来越显露,人也越活越天真可爱。


1997年5月16日,77岁的汪曾祺在医院醒来。五天前,他食道大出血。

作别前,他想喝口茶水,便和医生“撒娇”:“皇恩浩荡,赏我一口喝吧。”

医生点头应允,他便唤来小女儿汪朝,“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还没等到女儿将透亮的龙井端来,他已经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他终究没喝上那一口碧绿的龙井。那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汪曾祺生前,有人让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他想了想说:“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也正是这样的脾性,使他闻嗅到一抹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也成为了拥有赤子之心的人。

这不啻于跌宕年代的理想主义。通透如汪曾祺,看尽人间百态,仍然愿意热爱世界。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汪曾祺是作家里有名的吃货,有人说他是“作家里最会吃的,也是厨师里最会写的”。

汪曾祺作为一个高级吃货,最厉害的地方还在于,他不仅喜欢吃、懂得吃,懂得做,还懂得写吃的,是个把美食写到极致的作家。

看他笔下的吃食,就跟看《舌尖上的中国》一样。《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先生说:“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响。”

有读者开玩笑说:“肚子饿的时候,根本不敢读汪老的文章”。因为他在作品中总是尽现各式各样的美食:萝卜、黄瓜、咸菜、鱼、豆腐、韭菜花、手把肉、家乡的双黄鸭蛋、北京的豆汁儿、湖南的腊肉、江南的马兰头、朔方的手把肉、昆明的牛肝菌、汽锅鸡……

他谈起吃来都是寻常吃话,读来却是百看不厌。不管走到哪,汪曾祺最惦念的就是当地的美食,因为吃遍天下,又善于观察,一个不起眼的食材往往被他描写得格外细腻,让人直流口水。


他的《端午的鸭蛋》,为家乡高邮的咸鸭蛋带货了十几年:“敲破鸭蛋一角,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他的吃货本色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课余时间,他经常溜到街头小酒馆,点上一碟猪头肉和一壶美酒,美美地享用一番;或者去集市的小摊边吃白斩鸡,还美其名曰“坐食凉鸡”。

大二那年,汪曾祺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失恋,把自己关在屋里,本来打算绝食祭奠爱情,睡了两天两夜之后,发现肚子太饿受不了。好友朱德熙带着字典去看望他,于是两人到街上把字典卖了,换了两碗香喷喷的米线,等吃完,失恋的痛苦已经一扫而光了。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西南联大时期,汪曾祺(中)和朱德熙(右)


他说写那么多好吃的,就是为了让人觉得:生活真好啊!

热爱食物的人,往往是热爱生活的人,正如他所言:万物有心,人间有味。

他可以从家常菜中吃出人间至味,再艰难的遭遇,在他笔下也变成了生活的佐料,最终变得有滋有味。


用妙笔写尽世间万物的趣味

遍寻文坛,真的很难找到这么有赤子之心的有趣老头儿了!

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汪老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因为他灵魂有趣,有爱,见光芒,见自己,日子便风生水起!

万物有灵且美,汪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生活心存热爱,从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活得有情趣,对世间万物皆有情,体察的细致。一个平凡的场景,经过汪老的视角,便美得天真烂漫。

他写的都是平凡小事,文字不加矫饰,但就是灵气四溢,趣味横生,浑然天成,拥有一种别人无法复制的魅力!快乐悲伤都能用有趣、浅近的话表达,让你在读他的书时真的有种起飞感!太有意思,太轻盈了!读完觉得整个人都被治愈了!

《人间草木》是很能代表汪老风格的一本散文集。它充满着生活气息,是一部“气定神闲”的生活小品。从一果一蔬、花鸟虫鱼到季节更替,从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到各地的风土人情 ,从四方游记到在西南联大的求学时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汪老随性而为,文思到何处,笔墨就落于何处。一桩桩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笔下竟然就成了趣味横生的传奇!在这些文字里,有着人性中的至真至善,温情无比。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生活,是很好玩的》囊括了汪老散文精华篇目。分为有味、草木和春秋三辑,从美食、植物、旧事等三个部分来展现汪老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生活,是很好玩的”也是汪老的一句名言,代表了他的人生态度。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把一切都写活了。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汪老的文章里虽然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但是在文字背后,却是他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遭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的一生,但他不写。他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

时代的眼泪,写的人已经够多了,汪曾祺更想表达的是,生活里那些细小而真实的美好,以及,对美的追求。


他们那一代人,被迫卷进命运的漩涡之中,总是身不由己地被苦难洗涤和磨炼着,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汪曾祺一生,三岁丧母,24岁时大学没毕业,26岁找不到工作,28岁还靠女朋友救济,正值盛年时又遇世事不安,在战火中和家人离散,极度落魄,差点自杀!


汪曾祺:人生太焦虑?赶紧来看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青年时期的汪曾祺


各地辗转飘零之中,他度过了暗淡无光的十年,当过博物馆办事员,写过剧本,也在作家老舍、赵树理手下打过杂……

你也许不知道,汪老百分之九十的散文、小说,都是在60岁之后写的。有人觉得汪曾祺的出名是文坛的意外收获,实则水到渠成。这种水到渠成,是人生的历练和思考,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

他把一生的跌宕起伏,化作深沉的笔锋,在人间烟火中,书写温柔与浪漫。正如他在《慢煮生活》中所说:“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生活经历的沉淀,使他更加旷达与淡泊了,觉得世上根本没有过不去的事儿! 多年后回顾往事,他哈哈一笑:“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他总是独自咽下苦难,只谈人间的美好和温暖。无论命运给他发什么的牌,好的,烂的,他总是能够打出一手好牌。把每一个苦难的日子,都过得从容,过得快乐。


在他的文字里,我们读不出一丝抱怨和哀叹。就像他自己说的:“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

是的,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有在各种生活境地中不断寻找希望,找到乐趣,认认真真地活下去。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都是不可复制的幸福。有一颗历经岁月千锤百炼却始终至真至淳的心,才能过好这一生。


汪老说: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

我们都会不可避免的成长,成年人的世界有着诸多的不易,会有无数瞬间心如死灰,这就是人生,我们总要学会自己治愈自己。不如着眼于生活中的小确幸、小美好,慢慢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忘记失去的,感激拥有的,期待将至的。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对一切充满感激,喜欢美好,也喜欢努力的自己。


当你发觉日子过得疲惫懒怠的时候,当你心灰意冷的时候,不妨读一读汪老的作品,一起寻找他那种对世间万物无尽热情的爱。然后,学他,继续努力生活,继续爱着这个世界。把每一个平凡的生活,都过得有滋有味;把每一个苦难的日子,都过出花来。

人间草木皆有情、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皆是好去处、人间有情亦有爱。让我们爱着点什么,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吧!不用着急地去争、去抢,总有一种独属于你的幸福,在等着你。


本文首发于【智慧沙漏少东家】,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汪曾祺作品全集 电子书 在今日头条私信 “ 汪曾祺”即可获取!

作者:少东家,一个有趣的灵魂

星光不问赶路人 时光不负有心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高邮   焦虑   龙井   人生   联大   文坛   东家   中国   万物   有趣   父亲   人间   作家   美好   大师   文集   文字   作品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