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信息泄露,被贷款?3步避免损失

现在信息社会中,个人的身份信息或是手机号码很容易就被泄露出去。


一些不法分子就会利用个人的身份信息和手机号码进行网贷。


那么遇到被贷款事件应该怎么办呢?


身份信息泄露,被贷款?3步避免损失

被贷款的操作手法


1、利用骗取的或盗取的他人身份和银行卡等信息,用手机或其他消费品销售商串通办理虚假手机消费分期贷款,骗取贷款;


2、“套现中介”与销售商合谋伪造分期贷款业务,完成骗贷;


3、有部分消费者本人为了贪图中介承诺的一些“好处费”,联合骗贷套现,事发后称自己并不知情。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被贷款有什么后果


1、如果贷款长期拖欠未还,理论上“被贷款人”需要承担还贷责任。如果未按时还贷,“被贷款人”名下的银行存款也有可能被划转抵扣;


2、如逾期未偿还贷款,恐被银行征信中心列入黑名单,导致个人信用受损;


3、个人征信出问题,可能导致无法正常贷款买房、买车、旅游,乘坐交通工具出行被限和无法办理信用卡等。


身份信息泄露,被贷款?3步避免损失

被贷款怎么维权


首先,向贷款机构了解情况、并及时保留各项证据,如贷款金额、贷款时间等收据证明。


并且,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必要时可诉讼至法院。


鉴于冒名贷款的各式合同、证据非本人签署,也可以申请司法鉴定。


1、有权要求合同无效。


2、有权消除不良记录。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合同法》第52条第2款:“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贷款   身份   好处费   贷款人   民法典   司法鉴定   信息   销售商   手机号码   人民法院   证据   手段   损失   中介   真实   机构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