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

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

OLED屏体结构引入偏光片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消除屏体对环境光的反射强度,从而改善显示效果。但是,偏光片的自身滤波效果,造成屏体亮度50%的衰减(自然光转换成偏振光,发光强度理论上将为50%),导致模组屏体能耗的增加;(如有需,可安排一波偏振光科普,欢迎留言)。目前,被普遍看好的替代偏光片的技术是低温color filter技术(COE, color filter patterned on TFE),也有人指出Touch panel也可以集成到color filter的内部,被称为F-MLOC结构(Metal Layer On Cell),大大降低模组屏的厚度,提升柔性弯折屏的良率。

京东方对此方面也有相关研究。提出了FLI(Function-layer-Integration) 结构,如下图所示。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


与先前的F-MLOC结构相比,FLI结构被OCA和PSA分割为三个部分,其中TFE上有Ti/Al/Ti metal mesh的touch senor 层,color filter层包含BM(black matrix)/R/G/B/OC层,做在touch层之上。整体厚度在60um左右,并且整体结构对称性较好,屏体弯折时TFT和TFE易碎层上应力会得到更好的释放。

BM的引入可以有效的降低屏体对环境光的反射强度,但是也会造成屏体亮度随着视角的增大显著降低,影响显示效果。结构刨面图如下所示。

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

如果L的长度(开口大小)减小和H=H1+H2的高度(EL层和CF中RGB层的距离)增加,可视角范围都会变差。所以,为了增大可视角范围,并且保证屏体可靠性稳定的情况下,选择增大L的开口大小,通过与带有POL的模组屏进行数据对比,发现在40°以内亮度衰减特性可以与POL相媲美,如下图所示。


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

过刨面结构细化分析屏体的反射特性,如下图。主要关注了三个部分的反射特性,R1表面反射,R2 BM/RGB彩膜/OC的反射,R3微腔处和非微腔处的反射,这些反射特性受CF和PDL的影响较大。


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

分析R3-1处的反射特性,建立理想化的模型结构如下图所示。


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

由于微腔的特性,RGB处的反射特性都在其本征波长处有凹谷,实测值和仿真计算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

当引入透过率在70%的CF膜层后,通过CF的透过率和原型微腔的反射特性的结合,最终微腔处的反射仿真曲线如下图虚线所示。


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

另外再构建黑色PDL结构模型,与原型相比,黑色PDL结构在透过和反射上均有对环境光反射强度的改善。


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

接着将各模型结果综合计算,得出彩膜结构的反射率与原型偏光片的反射率曲线如下,对环境光的反射效果相近。

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

最后,FLI结构的显示效果要优于C-POL,主要是因为彩膜滤波的效果,使得发光颜色更纯净,色域更大,FLI 的色域121% NTSC > C-POL 的色域101%NTSC。FLI在弯折特性上也明显由于传统的C-POL结构,具体原型模型参数对比如下表所示。

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柔性折叠屏跟偏光片说再见

来源:AMOLE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京东方   偏振光   反射率   模组   柔性   原型   亮度   厚度   反射   视角   强度   模型   特性   效果   结构   环境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