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苏11 为何写梅花最好的诗词中,却不包含苏轼?

黄苏11 为何写梅花最好的诗词中,却不包含苏轼?

黯然销魂春风岭 香梅苦旅渡关山

黄苏11 为何写梅花最好的诗词中,却不包含苏轼?

离开大苏山净居寺,再南下行二日,苏轼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二十日抵达麻城(今黄冈市下辖麻城市)。此地多山,一行人要翻越春风岭。

苏轼在岭上留下两首专为梅花而作的诗。

二十日过麻城春风岭作梅花二首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的皪:de lì,光亮、鲜明的样子。)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黄苏11 为何写梅花最好的诗词中,却不包含苏轼?

梅花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所谓“岁寒三友”——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即由南宋末年开始盛行的说法。

再往后,到了明代天启年间,更有“四君子”的说法流传,梅兰竹菊,以梅为首。

无论三友还是君子,梅花都位列其中,其实,早在南人、明人将梅花组团盛赞之前,梅花已经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符号之一。

黄苏11 为何写梅花最好的诗词中,却不包含苏轼?

关于梅花,最著名的古诗词来自彼时苏轼的政敌王安石: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在苏轼身后百年,他最著名的粉丝陆游写下一句震慑人心的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代的王冕将梅花的格调再次升级: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我们伟大的领袖用最豪迈的气魄将梅花进行人格化演绎: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无犀之谈

与以上这些关于梅花最经典的文艺表达相比,苏轼笔下的梅花,初看,就显得有些平淡了。

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似乎不曾专门为梅花写过什么诗词,只有一首在湖州时,写给“六客”之一的老友李公择的诗中提到了梅花,就这一首,还是“次韵”(和诗),也就是公择先写了一首梅花寄给苏轼,苏轼为了表示礼貌,也回了一首,这一首,还回得相当勉强和矫情,其中写:

忽见早梅花,不饮但孤讽。

诗成独寄我,字字愈头痛。

黄苏11 为何写梅花最好的诗词中,却不包含苏轼?

将一年前苏轼的诗情与性情,对照当下麻城越春风岭时苏轼的心情,你一定也有感觉,虽然前后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后面的苏轼,诗里竟全是萧瑟与寂寞。

甚至,他哪里有心情去欣赏梅花中蕴含的人格精神,他只是慵懒而颓唐地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梅花,身边除了孝顺的迈儿,却再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共赏共鸣。

梅香,梅韵,梅魂,于岭上苏轼而言,其实一点吸引力也没有,所以,他才会说,幸亏这岭间的溪水奏出悦耳之曲,送我去黄州。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黄苏11 为何写梅花最好的诗词中,却不包含苏轼?

说起这座春风岭,今天在各种地图上早已不见其名。

既然是追寻苏轼一生足迹,当然要考证一下古今。

宋代,从汴京至黄州的官道即汴黄古道,春风岭是必由之路。据康熙年间《麻城县志》载,

春风岭,一曰东界岭,一曰大安山岭。

这册县志中“大安山”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西距县二十五里,中有古刹,山椒名梅候,俗呼梅花脑,留刹北下岭有石级百丈阶,自县西七里冈至此踰白沙关为宋达汴京道。

再查阅明代官方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专有春风岭的注释:

在麻城县,岭上多梅花,苏轼自新息渡淮由此岭,有诗。

这几种史料综合在一起,可以确认,苏轼南下黄州途中,所谓“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指的就是麻城大安山岭。

黄苏11 为何写梅花最好的诗词中,却不包含苏轼?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是我自2021年起之日更文章,以地点或事件为节,每月讲述苏轼人生片段,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我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苏轼这样一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已不枉余生每日之“苏写时间”。

是为日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多山   麻城   麻城市   黄冈市   关山   梅花   县志   东风   山岭   大安   明代   飞雪   文人   注释   春风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