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那时候,街上有卖冰棍的,才1毛钱1根;

那时候,街上有玩玻璃球的,几个人比赛;

那时候,街上有打“三角”的,是用报纸叠的;

那时候,街上有跳皮筋的,三个人一组;

那时候,街上有玩“弹拐拐”的,欢声笑语;

......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卖冰棍)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玩玻璃球)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打三角)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弹拐拐)

每当想到这些场景,我由衷地感慨:


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这群80后,突然就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不知道我们这群80后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我们还认为自己没长大,但我们去玉米地,帮爸妈再去掰玉米的时候,看着爸妈头上鬓白的头发,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意识到:


80后该挑起家里的担子了。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高粱杆眼镜)

我用高粱杆扎了一个眼镜,缅怀逝去的青春,还记得小时候,我跟爷爷一起去地里割高粱,虽然到了秋天,但依然天气炎热。


想必每一个在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即使是秋天,但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依然很热。


尤其是掰玉米、割高粱的时候,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和高粱地干活,热得满头大汗,还必须穿上长袖衣服,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掰玉米时穿的衣服)

那有人问了,为什么天气热,还非要穿这么厚?


因为秋天的时候玉米叶子和高粱叶子割手,很容易划伤胳膊,所以大家都穿得厚厚的在玉米地里干活。


当然,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基本上不再下地干活了。


但那种场景,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80后的心里。


有句流行语是这样说的:真要说怀旧,当属80后,听完磁带扛锄头,吃完雪糕琉璃球。


事实上,80后群体有3个怀旧行为,看完你就知道了。


《九九女儿红》,干了这杯酒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虽然现在相比于那时候,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曲,但对于80后来说,那时候的每一首歌都堪称经典。


每当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来的时候,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想起小时候在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们逝去的青春。


我说几首歌曲,听过的话请留言。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九九女儿红)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中华民谣)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今儿真高兴)

第一首是陈少华的《九九女儿红》,歌词是这样的:

摇起了乌篷船,顺水又顺风,你十八岁的脸上,象映日荷花别样红。穿过了青石巷,点起了红灯笼,十八年的等待,是纯真的笑容,斟满了女儿红。


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VCD,甚至没有黑白电视。


那时候的收音机每次放这首歌的时候,我们就在边上听,感觉是那样纯真,脑海里充满幻想,幻想有一天也掀起谁的红盖头。


后来,黑白电视机在农村普及了,院子里栽一个很高的木头杆子,把天线挂到木头杆子上,如果电视画面不清晰,就跑到院子里转那个电线杆子。


那时候,黑白电视上最流行的歌曲是《中华民谣》,前几句歌词是这样的: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那时候还小,虽然不懂歌词是什么意思,但那种旋律,那种优美是直接心灵的。


可以说这首歌伴随了我整个学生时代。


泪目的课本插图,每次看到都有种想哭的感觉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课本)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80后的教科书)

我又把过去学过的课本找了出了,大家看下上面的图片。


不用看里面的内容,就单单看到书皮,鼻子就酸酸的,不知道为啥,那时候是一个纯真的年代,用手轻轻摸着书皮,很像穿越回到过去。


这些课本,承载着我们的回忆,承载着我们的情怀,随意每当从箱子里拿出来看的时候,鼻子都会酸酸的。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齐白石)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吃墨水)


当我翻开这些书本的时候,更是回忆满满。


大家看第一张照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齐白石画虾的故事,跟我们学过的王冕学画差不多,翻开课本,就想到了自己当初在课堂时的场景。


透过这篇课文,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场景: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的这篇课文叫《齐白石》,我们先把生字学一遍.....


接下来我们来讲解下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学完后然后跟着老师一起朗诵,教室里读书声一片,当当当,下课的钟声敲响了,老师拿着粉笔和课本离开教室。


请注意一个细节,那时候下课铃声不是电子铃,是在校园的树上挂一座钟,到了下课的时候就敲钟,上课的时候是连着敲两下,下课的时候是连着敲三下。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在这些书本里,我们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上面的那篇课文,叫《吃墨水》,讲述的是陈毅爷爷小时候读书,全神贯注,原篇课文是这样的:


陈毅小时候酷爱读书,有一次他一边读,一边用笔批点。他完全沉浸到书中去了,亲戚把刚蒸好的糍粑给他端来,谁知他嘴里吃糍(cí)粑(bā),注意力却在书上。


糍粑本来应该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


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条来,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大伙儿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当我们学到这篇课文的时候,语文老师反复强调,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才会有所收获,我们则在书上或是本子上认真地做着笔记。


事实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全身心的投入才会有所收获,这才是满满的正能量。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挑山工)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挑山工》这篇课文。


他们挑战很重的担子,在泰山的山道上行走。说实话,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没办法感受到挑山工的辛劳。


但现在的我们,的确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挑山工”呢?


这些优秀的语文课文,就像一杯老酒,时间越长,沉淀的情怀越难忘。


80后的情怀,一座老宅一个家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首诗,果断收藏了,道出了我们80后的心声:


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覆干苔。

无名枯草侵满院,一股辛酸入喉来。

忽忆当年高堂在,也曾灶头烧锅台。

恍觉如今形影只,家中无人诉情怀。

异乡漂泊几十载,再回故乡成外人。

门后空留教子棍,已无叮嘱寒添衣。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家里的老宅)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农村老家)

每当我们在玩拼搏的80后,看到农村的老宅时,就会恍惚一下,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


大部分是在大城市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家乡几次,这或许是我们这批农村人的真实写照。


想家里的父母了,就打个电话,而且只能打电话,因为80后的父母年龄都大了,她们还不会用智能手机。


曾经渴望逃离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梦里向往的地方。

一群80后,却一个比一个怀旧,翻到老课本时,鼻子酸了

很多人原来渴望在城里扎根,他们在城里买了房子,城里的房子很干净,但魂牵梦绕的,依然是老家的老屋,那里才是他们真正的根。


回不去的过去,但那种怀旧,那种善良,我们80后却始终没有变。


当我们看到老房子的时候,会想到家里的父亲母亲;

当我们看到课本的时候,会想到站在讲台上的老师;

当我们看到有人跳皮筋的时候,会想到小时候的玩伴。

......


我们有时候很渴望这是一场梦,当梦醒的时候,依然坐在教室里,唱着《童年》,听着《中华民谣》,读着《挑山工》,渴望过年的时候吃一顿饺子......

全文完,让我们一起为情怀点赞。

#那些年课本里的回忆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齐白石   课本   挑山工   糍粑   女儿红   杆子   高粱   课文   中华   民谣   玉米   城里   情怀   鼻子   街上   小时候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