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什么样的更新迭代才称得上「诚意十足」?每个人心目中或许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作为普通消费者,更新的幅度最好当然是「颠覆」前代。只是,当一个系列的成熟度已经达到某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时,「迭代」的目的将不再是感知上的冲击,反而是要让这种新鲜感变成「人性化」,潜移默化地让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索尼 WH-1000X 系列便是如此。相较于两年前相当惊艳、有着强烈「颠覆」味道的索尼 WH-1000XM3,近期发布的索尼 WH-1000XM4 似乎更希望将前代的"惊艳感",变成一种简而不凡的基础体验。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既然设计初衷并不是为了「颠覆」前代,外观方面索尼 WH-1000XM4 也没有刻意地重新设计去与前代做区分,而是更专注地在力求「人性化」方面花更多的功夫去打磨细节。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一眼看过去或许不少人会觉得,索尼 WH-1000XM4 的外观与前代相比根本就没有改过,甚至连收纳包、配件以及摆位都与前代一模一样。但事实上,索尼 WH-1000XM4 在细节处还是做了一些改变。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为了在外观设计中显露出「人性化」的感觉,原本采用金属拉丝质感以突出层次的头梁位置,改成了哑光、磨砂的质感,整体质感更加一气呵成。特别是铂金银配色,将两面改为磨砂质感之后,以哑光、磨砂作为主调观感比起前代要高端不少。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按键自定义化是索尼近年来所有产品都在做的事情,这股风潮也开始蔓延到耳机上。索尼 WH-1000XM4 将原本的降噪按键改成了自定义按键,通过「Headphone Connect」APP 便可以将按键设置想要的功能。当然了基于用户习惯问题,自定义按键在默认状态下仍然是降噪控制。

索尼 WH-1000XM3 的「惊艳感」在于音质、降噪方面的进化,来到索尼 WH-1000XM4 想要让这些「惊艳感」化成基础体验而变得「人性化」,交互便是重中之重。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使用头戴耳机的我们需要一些什么样的交互?最基础的一点,是解决摘下耳机后音乐仍在播放的问题。为此,索尼 WH-1000XM4 在左侧单元位置处,新加入了一枚距离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二合一的传感器模块。

这个模块能够检测耳机的使用状态,当检测到耳机离开耳朵时,播放的音乐便会自动暂停,重新戴上则会自动自动播放,由此使得千呼万唤的佩戴感应功能加入到了WH-1000XM4中。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这个功能不仅能够避免了摘下耳机后变成“外放”的尴尬,配合耳机摘下一段时间后便会关机的自动断电功能,摘下耳机直接收纳的体验,就像是把 TWS 耳机放回充电盒那么舒服。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除此之外,新增的智能免摘功能还能帮助用家减低摘下耳机的频率。这个功能是通过耳机内的多个麦克风拾取并识别用家是否在与人交流,当耳机识别到用家在与人交流时,耳机就会快速地暂停音乐并将降噪设置成环境声,方便你和他人交谈。而当说话结束之后,耳机就会继重新回到原来设置并重新开始播放。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这个功能于我而言最大的用处是,在工作时如果有同事要与我进行简短的工作交接,无需像前代那样捂住耳机右侧,更不用摘下耳机便能完成交接。非常适合工作时需要安静环境,但又不想因降噪而与同事们完全“隔绝”的我使用。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而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在餐厅中点单等动作,智能免摘也能有效地减少使用时频繁地摘下耳机。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为了让免摘功能用起来更加「人性化」,索尼 WH-1000XM4 似乎也对降噪功能的环境声选项做了优化。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以往的环境声功能一般都是“播放”未经处理或轻度处理的降噪麦克风拾音,但这次为了在使用免摘功能时更好地听到外界的声音,环境声似乎也做了一定的降风噪处理,免除了“免摘”时听到太多噪音。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而在主动降噪方面,索尼 WH-1000XM4 配备了与前代相同的 QN1 降噪芯片。这枚降噪芯片的威力,早在索尼 WH-1000XM3 时已经展现过。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M4 在降噪方面的提升其实感知并不算特别明显,但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在咖啡厅、联合办公区,甚至在公交车、马路边等公共环境都要随时 on call 办公的人来说,索尼 WH-1000XM4 的降噪效能相当于随时随地都能给我一个宁静的办公环境了。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当然了,作为一副降噪耳机,降噪效果提升不大难免会被人说「诚意不足」。但索尼考量的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极致的宁静,当降噪水平达到某个高度时,其实更需要的是给用户一个降噪水平(程度)的选择,毕竟不同人、在不同场景下,对于降噪的需求都不尽相同。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这次索尼 WH-1000XM4 便加入了降噪程度调节功能,连接手机后在「Headphone Connect」APP 中找到相应选项即可调节。

与降噪一样属于“提升不大”的,还有音质。确实,索尼 WH-1000XM4 并没有给我第一次听到 WH-1000XM3 时的兴奋。但考虑到前代的优异程度,每一代的音质都要求有一个质的飞跃,似乎又有点强人所难。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具体听感方面,例如试听张敬轩的《只是太爱你》,可以感受到WH-1000XM4承继了前代三频高质量的表现,配合偏暖的声音倾向和浓厚的氛围感,在男声的表现方面会有一种特别的磁性质感。但或许是为了保持偏暖风格的一致性,高频方面少了一点尖锐感,稍嫌往上冲的力量不是特别足,即便将音量加大让高频能够上得去,但质感上还是少了一点锋芒,不太足够去刺激耳朵。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不过有一点特别值得赞许的是,这次声音的定位、人声与乐器的分离度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特别是考虑到无线降噪耳机的用途除了听音乐之外,游戏、视频等方面,定位清晰,声音分离度高总能在某些场景中提升声音的表现。

来到这个系列的第四代产品,连接的稳定性就无谓多讲了。按照蓝牙技术的升级换代,索尼 WH-1000XM4 从前代的蓝牙 4.2 变成蓝牙 5.0,理论上稳定性和功耗控制方面都会变得更好。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让我欣喜的是,索尼 WH-1000XM4 支持多设备连接的「多点连接」功能。像我这种日常习惯用播放器听歌、用手机看视频的用户来说,连切换设备时使用 NFC「一触即连」的动作也省了,不得不说真的方便不少。

续航方面,索尼 WH-1000XM4 官方给出的数据与前代一样都是打开降噪时可播放约 30 小时,关闭降噪可播放约 38 小时。虽然数据上看着并没有突破,但别忘了这个续航是建基于索尼 WH-1000XM4 新增了诸多传感器、检测的基础上保持下来的。而且充电 10 分钟可以使用约 5 小时的快充得以保留,续航能力并不需要担心。

索尼 WH-1000XM4 评测,从「惊艳」到「无感」的迭代

对于一贯以音质和降噪作为主打的 1000X 系列,索尼 WH-1000XM4 竟然以交互作为主打卖点,难免会惹来一些非议。

但交互的重要性,且看近年不少耳机重交互多于重音质便能发现,其实索尼 WH-1000XM4 的研发方向是对的。事实上索尼 WH-1000XM4 的交互体验称不上是顶级,但至少能够达到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

加之从上一代延续下来的降噪效能和好音质,从上一代的「惊艳感」到这一代「人性化」,索尼 WH-1000XM4 在细微之处探析了用户对于耳机的实际需求。相较于一款科技产品而言,是否真正被需要,是考量其价值的标准所在。 WH-1000XM4在索尼公司的匠心打造下,带着满满的诚意诞生,它究竟是一款什么样的品质好物,不妨大家实际体验一下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索尼   前代   惊艳   蓝牙   音质   质感   诚意   传感器   按键   耳机   声音   功能   环境   系列   数码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