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言的《生死疲劳》

“意犹未尽的连环;扯骨连筋的结构;精彩绝伦的叙述;鬼斧神工的笔法”。这是我少有的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莫言的《生死疲劳》之后的第一感悟,我把它写在了书的扉页上,当成一种读书记录。这是我长期以来保持的习惯。

我曾经也习惯、后来是希望着每读完一部好书,就能记录下点什么。但懒惰让我力不从心,所以今天还能写点这种流水账是奢侈。其实想想,这是一种莫大的遗憾,近些年来读过了不少好书,掩卷长思之时正是能集中回味到书中精髓、对自己有所启发的重点,而如果搁置太久了,任何好的精神启发也都在时间腐蚀中生长了锈斑。读莫言的《生死疲劳》

一个月的时间读一本书,这个时间在我的阅读习惯中算是太慢了。但是对于一本好书的阅读态度,我愿意是逐字逐句地抠,甚至是书快要读完之时,更习惯于放慢速度,似乎不愿看到它的终结,矫情地说就是“爱不释手”。《生死疲劳》就是一本让我如此的书。

每位读者对同一本书的感悟不同,评价自然不同。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难得的好小说,尤其是在畅销书不忍瞩目、本土的好作家少之又少、文化贬值而堕落的中国出版环境中,这更显珍贵。能写出这种奇书之人,最终可以脱颖而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其必然。读莫言的《生死疲劳》

高中和大学,是我疯狂迷恋小说的阶段。在时间比金钱更宝贵的毕业后,这种爱好与兴致,以及有限的业余精力,已逐渐被社科类和传记书籍阅读所榨干。如今虽然也买小说如山倒、读小说如抽丝,却罕有一些小说还能打动我,包括国外经典译着。因此,感谢莫言还能给一个80后提供很多童年成长与乡村生活体验的共鸣,能让很多如今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笔端变成游刃有余的常识。

如果为这部小说下几个简单的形容词定义,我能想到这样的词汇。恣意、夸张、形象、诙谐、辛辣、荒诞、讽刺。尽管这些字眼都十分庸俗,但是,当一本全虚构的小说能全部容纳这些词汇,已弥足珍贵。读莫言的《生死疲劳》

每一个出名的作家,都势必写过一些优秀的作品。我还记得大学期间阅读张承志的《黑骏马》和《北方的河》、张炜的《古船》、余华的三部曲、苏童的《米》、《妻妾成群》等一系列作品之后的莫名激动,每个作家的成名作都有其含金量。上世纪很流行、也很尖端的先锋文学十分吸引人,但这些小说都应该归类为单色调作品。它们或多或少的只是从一个侧面打动和震撼了读者,要么是故事组接,要么是文字叙述,要么是文体结构,也要么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击中了你的某根脆弱神经,这种作品也包括贾平凹、陈忠实等人的乡土文学,甚至也包括了莫言早期的作品《红高粱家族》、《酒国》等。读莫言的《生死疲劳》

而《生死疲劳》可称之为多色调作品。故事的设置上,以一位冤死的地主——西门闹,死亡后的六世投胎转世,依次从驴、牛、猪、狗、猴等动物视角,描摹出一幅中国自1950年到新千年的50年历史变迁,以一个乡村为试验田,记录了中国的二次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饥荒、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的中国重要经历,而且以主要人物贯穿了历史的全过程,强调的是:在一个个不可逆的时代中,种种人生巨变让农民如牲畜,甚至不如畜生。

六世投胎轮回,是习惯挑战叙事方式的莫言又一次登高造极的创新。莫言是目前中国本土的作家中最会讲故事的好手之一,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已经用过了类似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的“多人轮换独白”方式,这也是中国的先锋派小说作家们长期被争议为“模仿派作家”的原因之一。但这次,莫言玩的很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无法让别人质疑他在模仿西方。因为这次的创新,是完全的中国本土化,全部依赖于中国的古典式民间传说的原点,并对此进行设计、加工,而这种荒诞式写法一方面堵住了质疑者的嘴巴,另一方面又可能为他进军“诺奖”添钻加瓦。读莫言的《生死疲劳》

乡村是莫言以及众多国内乡土作家赖以为生的创作灵感来源。每个作家都可以在童年的故乡里抛出很多大相径庭的故事,可以说,《生死疲劳》挖到了一些乡土小人物的祖坟上了。方言和民间传说,在小说中得到了恰当的引用,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在中国偏远农村的年轻人,我童年时代确实听说过、甚至也亲见过劁猪、阉驴以及在大树上勒死狗,而《生死疲劳》重温了这种记忆,让人读来亲切。而对于这种童年记忆的复苏,我宁愿读十本《生死疲劳》,也不愿意掏钱买一本刻意的《小时候》。

关于投胎的民间传说,也大抵听过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提起,但多数也经常沿用于农村夫妻、邻里吵架时候的话题。但这都是零星式的,《生死疲劳》将其整合为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并将其深化和贯穿,这完全具有一种民间传统被保护、传承的荣耀之光。尽管民间传说往往与迷信相关,包括我的故乡目前仍旧在流行着很多治病的邪方以及偏颇到没有方向的信仰,而这些在以往的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也多遭非议,但《生死疲劳》并没有将其渲染和夸张到不可接受之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土地革命   疲劳   生死   民间传说   先锋   乡土   中国   乡村   童年   作家   习惯   时间   故事   作品   科技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