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唐的《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

我颇遇到一些貌似很有道理但我知道肯定不对的批判。但不对在哪里,我又说不出来。把对的阐述出来,又超出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看了冯唐的书,我想——哦,原来是这样!的确是这样!

比如我教初中语文。要教古文和诗歌,要背诵,要默写,要一个字不错。有的人就批判:“浪费!大部分孩子将来成不了诗人,读那些诗有个鸟用!”至于古文,就更没有必要了,因为现在已经是用火星文的时代了,所以恨不得把古文篇目全删了。


读冯唐的《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

同样困惑的,还有数学。函数、几何,乱七八糟的抛物线和解几何图形的辅助线,的确显得很辽远。这当然也得批判:“浪费!会算个数买菜的时候不吃亏就可以了!”如果我露出不苟同的神情,批判家会鄙夷而自信地反问:“你现在,用到过微积分的知识吗?你开个车拐弯,是不是要先用抛物线算算弧度?!”我嗫嚅起来,我确实不计算。实际上我想计算也计算不出来,我那个时候,函数就学得一塌糊涂。

挨口水最多的,当然是英语。“咱这小县城几个孩子将来会出国?国语都没学好,还英语!典型的崇洋媚外!”甚至有人说,英语这门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取消,到了大学再修,也不晚。

至于生物,爸爸发射千军万马般海量的小蝌蚪只有冠军才能游到妈妈那里、XY的结合的结果之类的知识,学不学,更没个卵用。

读冯唐的《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

……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我都知道不对。

不过,现在,我可以解答了。

冯唐大佬回顾在协和医院的经历,就象一把钥匙,解开了好多我想参透但参不透的道理——

第一、这些,让我们获得“学习”的姿态。

是的,我们背过的诗词、古文、函数、英语单词,往往在一出校门的时候,都还给老师了。我们知识的行囊里,甚至空空如也。

我想,冯唐对于这些知识,原来也是疑惑的。所以他曾经在学生时代咄咄逼人地质问导师“颅底十个大孔,您还记得哪个是哪个吗?哪个都有哪根神经、哪根血管都穿过吗……”

导师清晰地回答:“我虽然忘记了一切,但是我学习过,我清楚地知道怎么学习。”

导师的回答,让冯唐豁然开朗。所以,他说:“所有学过的知识,哪怕基本都忘了,如果需要,我们知道去哪里找。因为我们学过,我们知识这些知识存在,我们不容易狭隘,不狭隘往往意味着不傻逼。”

这就是学习。特别是少年时代的学习。最重要的收获不是分数,而是“学习”的姿态。


第二、这些,让我们拥有“开放”的心态。

冯唐用“傻逼”这个词,用得真好。“傻逼”是怎样炼成的?其实,“封闭”这一个条件就可以了。

现实里太多的人,都是因为封闭而无畏,因为封闭而无知,无畏无知必定狂妄,必定认为井底大的地方,就是整个世界,都在自己的屁股底下被自己掌握着。别的一切,都不可能冲破一口井的范围。

有一些人,凭着一些小机遇、小投机、小聪明,确实收获了一些财富,便耀武扬威起来,开始叫嚣“书本知识没啥用,我不读书,还不照样挣大钱!”

他以为他是活的例子,他便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活教材来教育子孙,一定是“富不过二代”,更别奢谈“三代”!因为他是靠投机收金,而不是靠知识和智慧。而投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靠知识生存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样的人怎样让财富不止于自己?只有是读书。用读书的方式,了解更大的世界,提升更高的视野,拓展更宽的视界。然后才能知道,“我不行”,起码是“我的下一代这样不行”。

只有学习的越多,才会知道不知道得越多。自己不知道的世界辣么多,想不谦虚都不行。《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妇科大夫很得意、很自豪地对导师郎景和说:“郎大夫,我做过很多妇科手术,我从来没有下不来台,没有一个病人死在我的手术台上。”郎景和停了停,说:“尽管有些残忍,我还是要告诉你人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是,你手术做得还不够多。”

第三、这些,让我们拥有“严谨”的意识。

语文的学习,重要的是学习思维。但是刻板的规则也很重要。比如诗词古文的背诵,这个字就是这个字,不能用“差不多”的那个字来代替。语文文字的奥妙,玩得就是这个“差不多”的差别。老师在“一字不差”的教学要求中,埋下了“严谨”的种子。

数学,那更是严谨的理科。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英语之所以让学生头疼,很大的原因在于严谨的语法。严谨得让人联想起欧洲的古板。

我想起了另外的事例——我国第一个国际政治学家顾维钧先生,他选修的是《国际政治》,可是他看到了国外大学设计课程的不严谨——《矿物学》,这和国际政治,有鸟关系?大学教务部这样答复他:

“国际政治,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严谨的态度,需要训练。《矿物学》,就是训练严谨能力的载体。”

也就是说,如果连《矿物学》都学不好,就别糟蹋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风谲云诡的国际政治了。

第四、这些,让我们有了“吃苦”的环境。

冯唐在协和医院的学习,让他“早晨五点开始看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今的四十多岁,迄今为止,他从来没有在晚上十二点前睡过。

这是因为协和医院具有催生这种“吃苦”精神的环境。冯唐学习的时代,协和医院没有空调。那些老教授们依旧西装、领带、衬衫,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 不吃饭、不喝水,几乎不上厕所,汗水从脖子流到衬衫里。当时的协和也不熄灯,教室不熄灯,食堂也不熄灯。所以,人们在这里看书,从早晨一直到深夜。

说到这里,我特别理解一些家长拼命的为孩子择学校、择老师,甚至要择同桌,不惜金钱。

我并不认为这些家长的终极目的,只是为了单纯的“分数”,更是为了“环境”。他们知道环境的重要,也就是古话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现代话就是“你是谁不重要,你和谁在一起才重要”。

一所好的学校和一所普通的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分数,而是气质。

同样,一所学校四五十个班级方队停在操场上,你瞄上一眼,只一眼,就能判断哪个方队的班主任是优秀的。因为方队呈现的精神风貌不一样。

一个严谨的同桌和一个上课偏要和你聊聊女人或者电子游戏的同桌相比……啥也不说了!

所以,魏征说:“人之成败,全在于所染”。

山东学子的刻苦、书呆子气,常常让中国家长们心疼,甚至让山东家长很是愤愤不平,外地孩子600分那就是清华北大,山东孩子不到700分,不敢考虑。

但是山东学子在商界、仕途的优秀率,却在全国名列前茅。

为什么?那种学生时代的“刻苦”精神打下的底子。

山东孩子进大一,报复性懒惰的概率很高。因为他们高考三年太苦了,大学的门槛一迈,前三年捆绑在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绳子一松,会欢喜的颤栗,因而变本加厉的懈怠。但是基本上大二或者大三,他们会迅速的觉醒,恢复到相对的“刻苦”状态。


读冯唐的《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

第五、这些,让我们获得“情怀”的种子。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会眼睛紧紧盯着诗词中的考点,而会把目光放到更远的地方——带领学生徜徉在五千年的诗词审美中。在这些的赏鉴里,分数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这样的语文老师,其实也并不想培养诗人,她本身也不是诗人,但她以“培养诗的情怀”为己任。

英语,为我们打开另一方天地——苍穹之下,还有另一种语言,也这样美,有滋味——那么,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些和汉语、英语不一样美的语言,肯定有的。

这就是语言视野性思维的打开。

在这里要对“基础教育阶段去英语”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

我甚至并不赞成中考、高考时把英语分数降低。

因为我并不认为英语会弱化汉语的使用。

如果汉语的应用、功能真的弱化了,那也并不是因为英语,而是汉语的推广与教育本身出了问题。

何况,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我们要融入到“国际村”中去,才能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需要从小培养,需要具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大环境。其反面例子就是我们的足球踢不过比我们穷比我们小的巴西——巴西的大街上,天天都有踢足球的孩子,而我们国家,村、镇、县、市、甚至省,都没有象样的足球队,指望花大价钱直接跳跃性地在国家队培养高端人才,那不是沙中建塔、海市蜃楼吗?没有基础,哪来高端?

越是封闭,就越是贫穷;

越是贫穷,就越没有力量;

越是没有力量,汉语的推广就越在地球上萎缩,这种萎缩会倒逼到汉语本身。这是铁律。最实在的例子是印度语,原来够强大吧?现在为什么萎缩了?因为国力萎缩了呗!连他们自己,在很多官方场合都使用英语。

美元为什么是世界通用货币?因为美国强大的经济能力;英语为什么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因为英国曾经强大到“日不落”的地步。

当中国真正强大了,世界通用人民币、世界每个角落都在学汉语,那都不是事儿。

中国怎么强大?必须开放。闭关锁国的代价,我们已经品尝过。

地球都变成一个村了,如果我们还要夹紧语言的篱笆,那么我们必定会被地球淘汰。开放的心态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开放的语言接纳。

《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快餐书。

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在宇宙间不轻易地被风吹散?它需要有一个坚定的“核”。

这个“核”,就是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协和医院   矿物学   方队   汉语   山东   古文   英语   严谨   分数   宇宙   语言   环境   孩子   知识   时代   国际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