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隋炀)帝许之。(隋炀帝)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隋炀帝)悉令(酒食店主)邀(胡客)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一卷.隋纪五》


1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兴盛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其子杨广继位,并改元大业。杨广继位后便开始大兴土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动用民夫200万以上。自大业元年(605年)至大业六年(610年),杨广又下令开凿从涿郡到余杭长达2700公里的大运河,调发运河途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十余年间被征发的百姓一千万人次,且死伤颇多,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隋炀帝画像

杨广在对外战争上好大喜功不顾实际。公元612-614年,隋炀帝连续三年,征发汉族青壮年男子上百万人,并动员民夫两倍于前者,进攻盘踞在辽东的扶余人国家高句丽,结果因为其愚蠢指挥与后勤不力,战争遭遇了惨败,超过三十万汉族青壮葬身辽东,大量军械和钱粮被抛洒损耗在冰雪莽原,最终因隋末大起义已经爆发,对高句丽的征伐才不得不停止。

知识补充:高句丽是今天汉族吉林地区的原住民—扶余人于公元前37年在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建立并且扩张占领了今天整个辽河流域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大国,人口约300万,其经济基础是农业,具有一定的手工业基础,历史上曾多次进犯过汉族国家,后国家被唐朝于668年消灭,民族消亡,国家绵延超过七百年。

隋炀帝的暴政让整个汉族社会不分阶层的起兵反抗。公元612年,山东农民王薄为在邹平发动起义,隋末大起义开始。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隋炀帝耽于逸乐、沉湎酒色

613年,隋廷重臣楚公杨玄感以为天下人解倒悬之急为名,在黎阳起义,追随者云集;614年至617年,各起义军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反隋义军中势力较大的有四支,分别为河北窦建德的夏军,河南李密的瓦岗军,江淮地区的杜伏威以及江漢地区萧铣建立的梁国政权。

四大义军首领中,窦建德是地方豪强,李密是隋朝的国公,萧铣是南朝梁的皇族后裔,只有杜伏威起于草莽。隋末起义军以消灭不遵循汉民族利益的隋朝政府并恢复正常状态为己任,这也是革命的真正内涵。即便是汉族国家,不符合汉民族利益也要推翻并建立一个更符合民族利益的汉族国家,因为民族高于国家。

隋朝和秦朝的不同之处:隋朝和秦朝都是延续时间较短的汉族王朝,此外两者违背汉人王朝统治的一般规律,使用公权力对社会的人力物力进行了严酷的掠夺。但相比秦朝试图从各个方面控制社会,隋则更单纯的是君主为了一己私利压榨社会财富。他们的速亡证明汉族王朝若不遵循汉族国家统治一般规律是无法维持的。汉族王朝“极权专制”无法实现,因为组织成本和行政成本太高,最后只能导致社会崩溃和王朝迅速灭亡。

拓展阅读:无向辽东浪死歌隋.王薄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2唐朝的建立与兴盛

李唐皇族是鲜卑周国至隋朝汉族军事贵族的代表,在隋朝李家位高权重,与隋朝皇室是亲戚关系。公元616年,隋炀帝逃往江都(今扬州),隋朝土崩瓦解,河东留守李渊乘机杀死监视他的官员,并起兵反隋,仅4个月便攻克长安。李渊占领长安后,拉拢本地汉族世家且取消了部分隋廷暴政,迅速稳固了自身的地位。公元618年4月,杨广被杀于江都,李渊乘势篡位自立为帝,国号为唐。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唐高祖李渊

在唐朝巩固关中后,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主导了唐朝的统一战争。从公元618年到公元622年,李世民先后收复了陇西、河东、河南河北。至公元622年,唐廷基本完成了对整个汉族社会的统一。统一战争结束后,李世民功劳让太子李建成和父亲李渊如芒在背,兄弟、父子之间矛盾激化。公元626年,李世民亲部在长安皇城玄武门设伏,诛杀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并软禁父亲李渊,史称玄武门之变。当年9月3日,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并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即位时,隋末大乱刚刚结束不久,李世民随即颁布了轻徭薄赋的命令,彻底废除了隋朝的暴政,并且在不久后合并州县并裁减官吏、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约开支减少百姓负担,保证与民休息,在之后的施政中也注意在征发劳役时保持节制,不夺农时。同时李世民重视德治和规范而非严刑峻法,他编纂的《贞观律》,刑罚数量都有所减少,他在位期间汉族百姓的福祉大大提升,故其统治时期号称贞观之治。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其子李治继位。李治治下唐朝军事上积极进取,内政上延续了贞观之治,民力财力恢复并发展。李治统治时期唐朝的版图东起大同江,西到咸海,疆域辽阔有史之最。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极盛时期的唐朝疆域

但与此同时,吐蕃开始兴起并给唐朝带来巨大的威胁。李治身体虚弱,晚年卧病无法处理政务,其皇后武则天逐渐掌握权力。公元683年李治去世,武则天乘机揽权,任用酷吏大肆清洗政敌和李唐宗室。公元690年武则天篡位,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统治时期国家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方面其知人善任,选拔了以狄仁杰为首的能臣,完善了科举制度,另一方面武则天本人也奢侈糜烂、铺张浪费,耗费民财建造佛寺,同时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武则天清洗了大量将领军官,导致边疆危机,突厥势力在漠北死灰复燃进而入寇河北,契丹也在这一时期成为了边患之一。

公元705年,武则天的统治被推翻,唐朝重立。其后十余年间,唐朝高层接连发生数起政变。最终武则天之孙,唐玄宗李隆基清除了所有朝敌,正式掌权。李隆基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修正祖母和父辈的弊政,任用贤良选拔名将并且进行制度改革,在经济、军事上都开创出了新局面,这就是著名的开元盛世和天宝盛世,唐朝户籍人口突破5600万,实际人口则据预测超过8000万,为历史之最。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思考一下:回想一下当初刘秀的政策,为什么汉人明君的政策往往都是“轻徭薄赋,减少官僚数量”,虚心纳谏和整顿吏治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贞观八年,一个小官僚皇甫德参进谏说:“陛下往日修筑洛阳宫,耗费民力;收取地租,则过分征敛;民间女子都喜欢梳高髻,也是向宫里学的。”同年,魏征敏感地觉察出了太宗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他直言不讳地说道:“陛下如今不再喜欢直言了。虽然还勉强接受,但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豁达。”同样是在这段时间,魏征开始以自己的“目疾”为借口,屡屡“求为散官”。贞观十三年(639年),魏征有一篇系统批评贞观之治走下坡路的奏章,后人题为《十渐不克终疏》,其中说道:“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顷年以来,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还揭露唐太宗说过“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在用人方面,“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信之,或一朝疑而远之……”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有些人认为,贞观之治的原因是唐太宗“重视吏治清明,招京官居中以备垂询,了解民间疾苦,纳谏”。
然而事实证明,这不是贞观之治能产生的全部以及本质原因。唐太宗尊重和汉族社会习惯,收敛了公权力对汉族社会的深入干预,使得汉族社会经济发展、民众避免了官吏的横征暴敛与敲诈勒索得以安稳生活,外加唐朝新立官僚队伍和官僚体制清廉有效,能有为而不疲民,这才是贞观之治能够实现的根本因素。事实证明,官差的恶行往往才是民众疾苦的主要来源。


3唐朝的建立与兴盛

杨坚建立隋朝后,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及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三省长官分别为尚书仆射、纳言和内史令。尚书省是三省的核心,总领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民部)、工部,即六部。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因此,隋代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射拥有事实上的宰相地位。还有负责收藏整理国家图书的的秘书省和负责宫廷事务的内侍省。此外还有负责检查百官的御史台以及负责工程建设、宗室管理的各寺,各个寺属于事务类机构,从秦汉的九卿发展而来。唐朝的官制继承自隋朝。唐朝改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尚书省职责不变。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与起草;门下省审议中书的立案、草案,决定实行与否。李世民设置政事堂以容纳三省长官讨论政务。唐朝的事务类机构为九寺五监,负责管理宗室、培训学生、制造兵器、管理皇帝钱库等职务。总体来说,隋唐的制度都是实际上制造多个宰相来分摊宰相权力,防止其造反威胁皇帝。

隋朝的兵制继承自鲜卑周国。鲜卑周国将军人以府为单位和民众隔离,且军人有一定的优待,是为府兵制。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将军人编入民户,日常同平民,战时受军队上级管理。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唐代武士

到了唐朝初期,府兵制日趋完善成熟,军人受均田令,得可以世袭的永业田20亩,并得到死后需要交还的口分田80亩。军人不用缴纳赋税和服劳役,平常与平民一样,但每年要有一定时间接受军事训练和被指派任务,且出征时军械马匹等都需要自己购买。府兵制是典型的中世纪农兵制度,核心思路是通过分配土地让士兵成为富农,自备武器承担军事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土地流转,府兵制会逐步没落。府兵制是地方动员体系的一部分,此外隋唐还有中央军,即禁军。隋朝的禁军有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即太子亲军)。唐朝增加四卫,称南衙十六卫。这些中央职业军人是对府兵制的补充,用以制衡地方。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中央军长期缺乏竞争会不可避免的战斗力下滑。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隋朝开国时,由于过往各个政权滥设州、郡,全国已经出现了211州、508郡、1124县,行政区密度过大,严重影响财政。隋文帝杨坚于是废除郡这一级行政单位,改为州县二级制。

杨广继位后,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同时杨广仿效汉武帝,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15员,对各郡县进行监察。唐朝建立后,将郡改回州,州长官称刺史。唐太宗时期,模仿汉武帝设立了道,各道置采访使,负责监察地方。唐玄宗又改州为郡,到其子唐肃宗继位后复改郡为州。唐朝还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州命名为府,以示与一般州的区别,如长安即为京兆府,洛阳即为河南府,汉中为兴元府。唐朝在边疆还会设置都护府。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唐朝行政区划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一开始规模很小,没有选官功能。唐朝继承并且发展了科举制度,从唐太宗时代开始,唐代的科举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举也因此成为政府选官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的目的在于摧毁士族官僚,用平民官僚取代他们,这些平民士大夫没有根基和背景,只生存于官僚体制中,缺乏割据一方和在中央篡位的能力,因此有利于民族社会保持长期和平以便积累经济和技术。但科举制度只能在和平时期才有效。一旦外敌入侵或者王朝崩溃陷入混乱,中央政府权力分散,科举官僚的权力自然就让位于军头。唐后期,地方藩镇的节度使兼领州刺史割据一方,到了宋朝,地方官几乎都由科举制选拔的文人出任,地方割据基本消除。

科举制度:科举制是汉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制度,其出现基本上预示着贵族把持官僚系统的时代走向末路。但科举制的延续与贵族的没落根源在汉族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身依附关系的持续松动、民间财富的积累与雕版印刷的普及让知识能传播到汉族社会中下层,让平民子弟参加考试选官成为了可能。没有达到这些条件,科举制度最终会和其在朝鲜、日本的局面一样,成为世族、公卿阶层内部的自娱自乐。此外,如果不能长期维持和平统一的局面,如同东罗马和阿拉伯那样四面皆敌,军官也会取代世俗官僚。可见,科举制并不是汉族王朝“武力下降”的原因,也没有阻碍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和官僚体制能够维系下去,恰好证明了汉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和平与统一之中,战火被阻隔于边疆之中,君主可以限制地方官僚权力并以动员力下降为代价让文官统治。科举制和文官制度是有利于让士绅和民间社会在近代和平接管政权的。


4唐朝的对外战争与制度变革

唐代东亚地区气候相对湿润,这方便了汉族出击漠北和西北。突厥人在六世纪中叶建立了突厥汗国,称霸漠北和西域,后国家分裂为东西两部。隋炀帝乱政时期突厥人乘势而起,掌握了漠北漠南西域各部族、国家,并控制了大量逃亡塞外的汉族人,隋末很多汉族军阀甚至李渊本人都与突厥人暗通曲款,用金钱换取马匹乃至雇佣军。在李世民登基初期,东突厥汗国颉利可汗率兵20万劫掠到长安附近,但李世民随后数年厉兵秣马,于629年出兵大破东突厥,并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其地被薛延陀、契丹、奚、室韦等效忠唐朝的部落瓜分。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隋唐初年的北方形势图

想一想要怎么看待和对待“外来势力”援助?为什么靠给鲜卑魏国鲜卑人当仆从以汉奸身份起家的李家会站在杨坚一边推翻鲜卑政权?为什么与突厥人有过勾结的的李唐会在政局稳定后便对突厥反戈一击?会有人心甘情愿长期充当外来势力代理人么?

消除北方威胁后,唐廷开疆于西域。李世民在位期间消灭了汉族建立的高昌国,设西州管理,并击破吐谷浑、龟兹、焉耆等西域异族大国,西突厥暂时投降于唐朝。唐廷之后转向东北。公元645年李世民讨伐高句丽,杀获甚大。此后二十年,唐廷年年出兵袭扰高句丽。

李治继位后,651年已经投降的西突厥反叛,随后唐廷派兵讨伐,至657年最终灭亡西突厥。公元663年,唐军破日军于白江口,并灭百济国。公元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唐朝在当地设立了安东都护府。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白江口之战

不久后新罗袭击唐朝,最终双方以大同江停战。李治开疆巨大,但所得之土不少直接处于异族的威胁之下,且不适于农耕,不便于汉族移民,这些土地很快后来大都丧失。期间,吐蕃崛起。吐蕃人即为藏族,在公元7世纪由**干布主导,完成民族政治上的统一。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干布

吐蕃初时对唐恭顺,实则内部积极发展经济扩充实力。吐蕃本部人口约300万,为了对唐战争,吐蕃建立了“桂”“庸”制度,桂乃由贵族自由民担任的精锐战兵,庸就是农奴充当的炮灰辅兵,极限下可以发动42万青壮年参战,还可以动员羁縻异族。这是典型的中世纪农兵制度。此外吐蕃积极发展手工业,兵器甲胄质地精良不下唐朝。

军事制度:唐朝初期的兵制是府兵制,吐蕃的桂、庸制度与之非常相似,也是使军人成为富农后自备武器出征,此外东罗马帝国的农兵制也是中国思路。同一时期三个习惯迥异的民族,其军事制度居然惊人的类似。这两者本质上都是属于冷兵器中期生产力情况下的趋同进化制度,也是民族为了在当下环境内为保卫自身而对制度的选择。

公元663年,吐蕃突袭唐朝臣属吐谷浑,正式与唐朝开战,吐蕃四处出击,迅速攻陷了青海和川西地区大多数臣服于唐朝的异族羁縻州,将战线进逼到汉族的陇西、四川平原边缘。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吐蕃武士

公元670年到公元714年,吐蕃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先后攻陷青海和西域并且袭击河西走廊。吐蕃咄咄逼人的攻势让唐朝必须积极反攻,否则汉族人的聚居区就不得安宁。唐玄宗执政后,公元714年,吐蕃进犯陇右,结果被以逸待劳的唐军大败,战局逆转,安史之乱前唐军已将吐蕃逐出青海。唐蕃战争规模浩大,战线极长,为了应对吐蕃,唐朝进行了兵制改革。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唐朝龙武军复原图

府兵制用分土地和免赋税的方式使得军人拥有中小地主的财力,进而可以自备军械、熟悉武艺,成为精兵,可为政府省下大额军费,但这套制度的前提是政府要掌握大量空余的土地,这样才能保证对军人土地的授予落到实处。但到了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口在政府纸面记载上从唐初200多万户1000多万口增加到860多万户5600多万口,实际人口数突破8000万,人口的增多导致政府掌握的土地大都被分配干净,府兵制运行的基础消失。

此外,边疆战争延续时间大幅增长,府兵们长年累月在外征战,反而延误了家庭生产变得贫穷。同时,即使没有破产,长期处于和平富裕生活的府兵中很多人也厌恶战争,渴望和平。

农兵制度长期来说必然解体,让位于职业军。于是唐廷开始逐步采用募兵制来从破产者中募兵。募兵制下,军人及其家庭的收入从得到土地和免除赋税改为获得军饷,士兵长年居住在军营接受军事训练,精锐部队的规模大大扩充。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唐朝军队作战图

由于边疆战事旷日持久,在同一时期,唐朝政府在河北、山西、河套、陇西、西域、四川设立了十个节度使,每一个节度使麾下的军队平均都在2-3万人以上,常驻边疆地区,天宝年间十节度使麾下军队超过50万。

长期驻扎于边疆地区的职业军人们和蛮族作战,战斗力不会下降,但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边疆军队的后勤开始时靠中央政府从内地转运而来,后来则靠在当地屯田。后勤调度权一开始由中枢户部亲自把控,后来为了方便军队获取补给,防区的财政权开始由节度使兼任。

初期节度使有募兵权和防区财政权,但没有军官、部将的最终人事权和防区行政权,这一制度后来被破坏。由于吐蕃对唐朝空前的军事威胁,唐朝兵制改革后,从安西到四川布置有4个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西川节度使)近20万大军以直接应对吐蕃,又有北庭节度使、朔方节度使9万大军作为后援,唐朝近三分之二的募兵都用来对抗吐蕃。

隋、唐的兴盛和衰落(上)

唐代节度使驻地图

唐朝扩张:唐时期,平均气温比如今高0.5-1度,长安冬天也能开放梅花。气候温暖使得边郡的作物生长情况良好,陇西、西域成为沃土,罗布泊周围亦能耕作放牧,西域商贸繁荣,积累了大量财富,汉族军队出塞作战的后勤压力大大降低,战果往往也及其丰厚,且可以长期驻扎。从武则天时代开始一直到安史之乱间,西域常驻唐军三万人,到了天宝年间,西域有安西、北庭两节度使,麾下有4.4万军队。唐前期作为统一的民族帝国,拥有强大的政府组织力,社会体量也碾压周边异族,因此能打击并降服异族,暂据其地,但唐前期因为隋末大乱无法更大规模移民,异族在经济社会上大踏步发展,一旦唐朝有衰落的迹象,扩张结果都会化为乌有。唐朝真正的扩张在南方。唐中后期包括韩愈在内的汉族士大夫热衷于在岭南以传播教化名义巩固迁徙汉人的历史记忆,当地汉人则进一步消灭土著。唐代汉族南方人烟稀少,可以移民以扩张人口和民族聚集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且没有异族有短时间内文明化的迹象,因此开发南方来对比向北向西扩张收益更大,真正的扩张是能扩张民族社会边界与体量的扩张,单纯的征服意义不大。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吐蕃   府兵制   西域   汉族   兵制   王朝   节度使   隋朝   突厥   科举   兴盛   官僚   唐朝   公元   制度   社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