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谈」享声林工:“人”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耳边谈」享声林工:“人”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在烧友们的印象里,HiFi圈内的研发人员基本都可以和“硬核理工直男”划上等号:他们大都戴着一副厚度惊人的眼镜,执着于纸面和仪器上密密麻麻的数据,言谈间往往全是艰深复杂的技术参数和各类指标。听君一席话,胜过听“天书”。

在去年10月举办的享声MR2发布会上,我们熟悉的享声创始人兼资深工程师林工就让在场所有观众体会到了“听天书”的感觉。

在发布会的开头,当林工刚刚开始兴致勃勃地为大家介绍这款年度重磅新品时,每位观众的脸上还是满满的好奇与兴奋。然而,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大谈特谈各种艰深的技术术语,并通过近百页PPT详细展示了产品的研发历程和工作原理,如此硬核的内容让所有人脸上都换了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纷纷感叹“理工男”真的不好惹!

(关于这场发布会的详细信息,请点击:

「耳边前线」享声正式发布全新AMC平台及四款新品)


不过,林工的演讲也并不总是那么高深,去年1月的耳边事南京聚会中,这位工程师面对“参数”这个专业性极强的主题,竟不走寻常路,在台上兴致勃勃地与烧友们谈起了自己在现场音乐会的见闻,并将声音的品鉴和美人的欣赏类比,讲解了“美女的一百种欣赏方式”。不少烧友惊呼:原来你是这样的林工?!

「耳边谈」享声林工:“人”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耳边事南京聚会上的林工)


一面是在网络和线下常常长篇大论地科普艰深技术知识的xs_horizon,一面是偶尔抖个包袱能惹得身边人哈哈大笑的“老林”,这种“技术直男”与“幽默咖”的反差,让我们对林工其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个平常的周六,我们专程搭乘高铁前往南京,拜访享声大本营,与林工进行了一番别开生面的交流~

「耳边谈」享声林工:“人”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林工的私人公众号“享声Horizon随记”)

一、“从师于音乐”


享声公司总部恰好位于南京南站附近,从高铁站出发经过几分钟的路途,我们便到达了这栋被当地烧友调侃为“南京非著名HiFi圣地”的办公楼。

当我们走进林工的工作室时,屋里正播放着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春”。坐在椅子上的林工面前放着一堆五花八门的CD,此时此刻正微闭双眼,享受着这美妙的乐音。看到我们来访,他一边示意我们坐下,一边指了指旁边的音响系统,轻声说了句“来,一起听听看”。我们坐在椅子上,在音乐声中打量着这间工作室。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摆设就是那对高度超过半米的ADAM S4V,箱子中间放着金嗓子C290V和享声自家的D300REF,周围还零散地摆放着不少唱片和CD机。比起研发人员的工作室,这里反而更像一位发烧友的私人影音空间。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的话匣子便由“音乐”打开。


音乐被林工称作是自己的“毕生挚友”,谈起来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他有些得意地说,南京的江苏大剧院几乎每年都会有世界一流的古典乐团大驾光临,各类品质优秀的小型演出更是层出不穷。作为本地乐迷,他不管工作多么繁忙,只要有好的乐团都尽可能第一时间买票,可以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乐痴”。而这种对于音乐的热爱,早在三十年前已扎根在他的生命里。小时候,他有一位从事电子行业的叔叔,每年会带很多随身听和磁带回家。在那个没有电视机和电脑的年代,这就是“小林工”最喜欢的娱乐项目,也是唯一能让调皮贪玩的他静下心来的事情。他不但爱用耳朵听,而且动手能力极强,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十分擅长维修和改装各种电子产品。可以说,音乐在陶冶他性情的同时,也对他后续的职业生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如今的“享声”这一名字,也脱胎于林工对于音乐长久而深沉的爱。“HiFi的本质是享受,而不该是折腾。我们作为研发人员会尽最大的努力为音乐爱好者提供高品质的回放方案,希望通过我们的产品,爱好者们可以轻松地去享受音乐的美感,去感知声音的本真。”


很多烧友觉得,HiFi技术是理智客观的,和主观随性的音乐鉴赏在性质上并不互通,但林工的想法并非如此:“音乐家和工程师,其实是从事着不同工作的同一类人。HiFi不是技术的堆叠,而是工程师在硬件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同理,在遵循乐谱的基础上,音乐家的个人发挥也会让同一首曲子呈现出不同的模样。”说到这里,他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分析,哪怕是同样的一首《自新世界》,维也纳爱乐和伦敦爱乐演绎出来的版本就有天差地别,阿巴多和卡拉扬指挥的风格也各有特点。而在HiFi圈,同一首曲目由不同的器材播放也能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这都属于“创作”的范畴。

谈到艺术创作,我们顺势问起了许多烧友关心的调音过程中“求真”和“求美”的平衡问题。林工说出了五个字:从师于音乐。他表示,对于工程师而言,常去听现场音乐会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将真实的乐器声音刻在自己的脑海里,然后在研发过程中将这种印象以自己的方式重现出来。HiFi的底线是“求真”,而“求美”是更高层次也更个人化的追求。对于林工而言,这里的“真”和“美”,是从无数次亲临现场的听音经验里总结出来的。


“没有吃过好菜的人无法成为好厨师,只有听过真正的好音乐,才能知道怎样做出好声音。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HiFi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说出这番话时,林工的神情和语气,与那些聊起音乐便眉飞色舞的发烧友们别无二致。

「耳边谈」享声林工:“人”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林工在音乐的话题上侃侃而谈)


二、“技术天才”的创业之路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二十多年前,现在这位在圈内以“硬核技术”闻名的工程师大概就是大家最为熟悉和敬畏的那种“邻居家的孩子”——一位不折不扣的“学神”。从少年时代开始,林工的理科成绩就名列前茅,实践能力也极为突出。进入大学后,他除了自己主修的计算机学科外,还选修了大量电子专业的课程并在学校重点的光电实验室成为了教授的左膀右臂。当同龄人还沉溺于游戏和社交之中时,他已经自学许多课本以外的内容,并DIY了不少电声器材。在校期间,他凭借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和丰富的实习履历得到了许多行业前辈的赏识,并收到了多份读研深造的邀请,但踌躇满志的林工希望尽快将所学投入实践,最终还是接下一家上市外资科技企业抛出的橄榄枝,成为了一名研发工程师。短短几年间,林工就因为工作能力突出被接连提拔,成为了业界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

“当上技术经理的时候我才24岁,工作对我来说没什么压力,我却又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因此当时我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爱好上,几乎是没日没夜地折腾HiFi产品。”林工微笑着指向办公室里的大量高端器材,告诉我们这就是他当年的折腾留下的“罪证”。

「耳边谈」享声林工:“人”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当年折腾的“罪证”)

成为技术经理短短两年后,林工又升任公司的架构师与研究员,单位优渥的工资待遇和宽松的管理方式本可以让林工过上极为舒适的日子,然而,天性不安分的他却不满足于这种缺乏挑战性的生活。比起在别人画好的框架下进行研发,他更希望能够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来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自主创业的想法,就此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年轻的林工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行动派”,在有了创业的计划后,他果断全心投入新的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壮志满满地准备大干一番。然而,接下来的几年发生的一切却并不全如他所愿。

创业前的林工,是一位实力过硬的技术人员,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获得了同行们的认可。然而,在成为自主创业者,掌控了全公司的话语权之后,他才感觉到,“技术”在企业里能解决的问题只是九牛一毛。对于生意场上的勾心斗角,他所知甚少;对于企业人员的管理,他缺乏经验;甚至,在面对公司的各类账目时,他也毫无头绪。“活了二十多年,我还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如此无能。”说起这段往事,林工摇着头,脸上露出了苦笑。他表示,在同机器相处了20年之后,忽然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从事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工作,这让他很不适应。


从“林研究员”到“林总”的蜕变是痛苦的。但为了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心中拼着一股劲的林工只能把自己豁出去,“创业就是逼着你在两三年的时间内,经受正常人十年二十年都不会经历的磨难与考验”。为了让品牌被更多人熟知,他每天睡前面对镜头训练自己的演说水平;为了在生意场上防范风险,他不得不去了解更多的法规知识;为了开发出更符合消费者要求的器材,他花费大量时间通过微博、QQ群等途径与客户们交流……

逐渐地,享声品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司的发展走上了正轨,而林工也总结出商场的摸爬滚打中一套属于自己的处世哲学——“谨言慎行,少说多听”。他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天生的“社交达人”,在与人交往中,他更多的时候希望发挥自己“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学着去察言观色,倾听别人的想法,从而找出最为契合双方需求的对策。在合作伙伴的印象里,谈判桌上的林工总是“惜字如金”,但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目的明确,逻辑清晰。他信奉白纸黑字的契约,而不会把挂在嘴边的“感情”作为谈判筹码。与林工的合作总是直接高效,不必有无意义的试探和猜疑。


用林工的话来说,创业的这十年光阴中接触到的“人”,才是他最宝贵的收获。“这些与‘他人’相识、相处的经历,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完整的‘自己’,也重新思考了人与人的关系。”

「耳边谈」享声林工:“人”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三、平衡之道


从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中高端纯数字转盘D100 PRO,到功能强大的参考级台机D300REF,再到颠覆不少烧友认知的重磅新品MR2……在烧友心中,享声早已成为前沿技术与可靠调音的代名词。听完享声的创业故事,我们问林工:对外,他已经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位圆融干练的品牌主理人;那么,对内,他认为自己算是一个成熟的领导者么?

「耳边谈」享声林工:“人”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享声MR2播放器)


面对这个问题,林工思索了一会才说:“我觉得自己由始至终都是一位‘魔鬼老板’,只不过以前是‘地狱模式’,现在变成了‘普通模式’而已。”

这几年间,我们采访过许许多多风格不一的公司领导者,但林工却是第一位会用“魔鬼”来调侃自己的人,这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在我们询问的眼神下,林工并不避讳,坦坦荡荡地向我们讲起自己早年“折磨”自己与他人的过往。


创业初期,林工曾是一个特别爱较真的“偏执狂”,受多年科研经历的影响,做事情希望追求绝对的“精准”与“完美”——在研发的创新性与细节上“死抠”,在器材的参数上“死抠”,甚至对于自己和身边的同事,也经常毫不放过。他曾要求所有员工学习与掌握深度技术知识并每周测试学习成果;也曾因为网络上几则声音的差评把自己和其他工程师关进会议室彻夜未眠地讨论反思;甚至对于自己的下一代,他采取的也是“军人式”的教育,常常以“地狱”困难模式来考验。

然而,过刚则易折,林工这般呕心沥血的付出却换来了诸多质疑和反抗。他一度觉得无比困惑——自己这追求绝对“精准”与“极致”的做事准则,为何会在公司和家庭中屡屡碰壁?


转变源自2016年夏天的一个契机。当时享声全公司都在为全新一代旗舰播放器MR1的研发而焦头烂额,屡遇瓶颈的林工被同事们强制放了半个月的长假来调整状态。

“以前我总觉得公司只要离开我,不出三天就一定会垮,要不是身边这些人反复担保和极力劝说,我是万万不可能让自己放假这么久的。”对于这个大胆的决定,林工如今想来却觉得十分庆幸。

在过了一段时间“提心吊胆”的假期生活后,林工回到单位准备收拾“烂摊子”,却惊讶地发现公司的运转一切如常,预想中的混乱局面并未出现。“看到公司没了我也能正常运营,我一开始还有点挫败。后来才慢慢想明白那‘过犹不及’的道理。自己从前对于公司事无巨细的把控,反倒让这些后辈畏首畏尾,限制了他们的潜力;而在研发上过分的吹毛求疵,又何尝不是限制了我自己的发挥?”在这次漫长的休整和思考之后,林工开始同自己“和解”,学会接纳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完美,学会放手让后辈们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有时甚至会“鼓励”后辈们去犯错,给他们更多反省和成长的机会。


偏执狂,不苟言笑,强迫症晚期……这是大多数人对于“理工男”的主观印象。然而这些年来,在林工身上,这种特质被淡化了不少。他认为,创业的过程中他在公司和其他人身上,体会得最深的两个字,就是“平衡”:“社会的运转,还有‘人’本身,都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分析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把握好宽松与严苛的界限,同时还要维持好进取与保守间的平衡。其实想想,做产品何尝不是如此?调音的过程,就是在各种‘正确’与‘美感’的处理中把握好平衡,让声音呈现出心目中理想的模样。

很多人说,享声的产品不但有良好的技术根基,还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味。而这种饱含情感的韵味,正是来自林工对“平衡感”的把握和运用。他说,调音的过程,也是一个修心养性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新产品,都是他心境和思想的映射。


那么,如今的林工,是否已经找到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调音了呢?

他摇了摇头,说:“当年做出MR1的时候,我认为那就是我心中便携机器所能做出的最完美的声音。现在,我用自己研发的MR2超越了它。可能再过几年,MR2的声音又会被新的产品超越。在我看来,调音可以越做越好,却永远没有所谓的‘最好’。我所做出来的是此时此刻在自己理解范围内‘最好’的声音,却也是我一定会去超越的声音。


怎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恐怕没有人能拍着胸脯说自己知道答案,正如同再优秀的烧友和工程师都无法确定,最完美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HiFi的无限可能,音乐世界的博大精深,林工还在持续探索追寻着;“人生”这本书,他也会用自己的方式一直读下去。而我们大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耳边谈」享声林工:“人”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发烧友   天书   艰深   后辈   南京   理工   耳边   想法   声音   工程师   器材   数码   工作   产品   技术   音乐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