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的迷思

随着“双减”政策逐渐落地,很多家长终于能够静下心来,客观审视一下课外班的作用,当然也是为了重新规划孩子未来的学习路径。

笔者在与很多家长交流时发现,他们对取消课外数学、英语的课程,普遍感到是遗憾,而对于语文课外班的态度则是“无所谓”,这中间的差异引起了我的兴趣。

简单来说,家长们普遍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课外英语和课外数学基本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能力测试体系。以数学为例,其教培核心就是奥数,尽管社会有很多争议,但时至今日,数学竞赛成绩依然是进入名牌大学最具份量的“敲门砖”;再以英语为例,通过外籍教师加原版英文阅读,能让孩子在小学毕业前,英语基本达到国内高中毕业生的水平,而且是近似无痛的学习体验。

相比之下,国内语文课外培训就显得相对“鸡肋”:一方面、很少有标准化的考试能证明通过课外学习,孩子的语文究竟能有多少提高;另一方面、很多家长都感到,上辅导班和作文成绩之间并没有多少直接联系,甚至有时候还负相关。

那么,近两年教辅市场中火爆的“大语文”概念,究竟是什么呢?

北京一位语文教学研究者曾介绍说,“大语文”是针对传统课内语文而言的。以前,大家感觉课内语文学习过于简单、枯燥,大家耳熟能详的“背诵并默写全文”,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代表。有鉴于此,社会、家长和学校都希望能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大语文”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但“大语文”随后的发展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从家长的角度看,“大语文”太“大”了。比如,有的学校对“大语文”进行了定义,至少学生要具备六方面的能力: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度语文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有时候,自己看看都觉得有差距,更别说孩子了。”一位学生家长提起“大语文”的培养目标,很是羡慕,“但掌握这么多得学多少东西?”

笔者曾仔细研究过某“大语文”课程,其中要求孩子准备“五个本”:即摘抄本、随笔本、背诵本、古文字本和文言文本。

比如其中的“随笔本”,要求孩子做到“有见必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感必记、有读必记”。而另外的“背诵本”更是夸张,“200首古今诗词、40首白话诗、40篇散文、40篇文言散文、1-篇现代白话文、200个古今中外格言”。

看到这些,很多人可能还是觉得“背诵并默写全文”轻松些,更为重要的是,付出上面如此之多的辛苦,并不能保证你的语文分数“独占鳌头”。

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我们面临的语文考试,可能根本就不是“标准化”考试,而是“选拔性”考试。

依然以英语为例,在四、六级之前的考试,单词量水平是决定考试分数高低的核心因素。这或许是因为国内英语要求较低(有外籍人士曾指出,中国高考英语难度大致相当于英美国家小学毕业考试),而且足以产生区分度。

但如果放在语文这个学科中,在小学6年级左右,同学们之间的差距可能并不明显。

当前,全社会对“语文教育决定了影响你一生的关键素养”已经有了共识,但语文怎么学,怎么教,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恐怕还需要继续探索。


新金融记者 张兆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迷思   白话诗   份量   语文   文言   英语   课外   素养   外籍   笔者   散文   家长   数学   孩子   国内   考试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