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全股收购饿了么 未来新零售必将是阿里和腾讯的天下

文章3千字左右,阅读时长约5分钟。本文旨在深度剖析阿里与腾讯在新零售领域的战略规划,饿了么和美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二马”的竞争。

阿里全股收购饿了么  未来新零售必将是阿里和腾讯的天下

图片来源网络

日前一则关于阿里全资收购饿了么的消息传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多家媒体称3个月内阿里将按9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饿了么全部股份,也有媒体消息称,阿里集团内部接近这笔交易的核心人士已经证实消息,但饿了么投资方华联表示目前还未与阿里巴巴就股权转让签署任何协议,涉及股权转让的价格、时间、数量及交易方式等核心条款尚在磋商过程中。各位看客云里雾里,不过大体走向可窥一二。

此前,饿了么宣布收购百度外卖时,就有知情人士向36氪透露,饿了么的最终命运可能会被阿里收购,“最快2018年初就有可能发生”。另外,知情人士还表示,阿里收购饿了么后,过渡期后创始人有可能将出局。但是,双方此前一直在就此谈判。还有消息称,双方的收购确实还在谈判,因为阿里认为收购金额过高。

就目前各路消息来看,这笔收购尚存在不明确性,但应该已经是大趋所势。关于饿了么是否值95亿美金的问题,我个人看来可能偏高,但饿了么加入到阿里的版图之后与口碑合并总金额将达到约90亿美元,以及考虑到阿里未来新零售与本地在线生活服务规划而言,可能并不贵。

阿里一贯的收购战略打法:先入股,后收购,纳入自己的生态圈中。如果说在过去美团对决饿了么还可以轻松迎战的话,那么当饿了么成为阿里基础业务的一环,谁会成为霸占市场的赢家恐怕就难做定夺了。而美团是否会投入腾讯爸爸的怀抱,以求庇护,也将决定未来新零售的大趋所向,胜券落入谁家。

阿里全股收购饿了么  未来新零售必将是阿里和腾讯的天下

图片来源网络

从外卖市场格局来看,自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后,就演变成两强对决——美团VS饿了么。但回看饿了么的融资背景,无论是2017年6月的10亿美金的融资,还是2016年4月的12.5亿美金的融资,背后都只有阿里(蚂蚁金服)。

实际上,外卖市场已经变成了美团外卖对决阿里了。

假如此次收购成功,阿里就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形成了饿了么+口碑+盒马生鲜+支付宝等流量支付入口+新零售业务多平台协同的格局,覆盖本地生活全服务消费场景。可以预见的是,加快步伐布局新零售的阿里与刚成立新零售事业群的美团在今年将是一场殊死之战。

外卖之争已成“二马”对决

可以预测一下,阿里收购饿了么之后,线上资源的共享,线下资源整合,对于阿里来说,饿了么在最后一公里的强大配送能力是阿里当下所需要的,在蜂鸟+安鲜达+菜鸟的物流配送体系之外,饿了么的配送业务也将成为阿里系其他新零售产业的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

阿里全股收购饿了么  未来新零售必将是阿里和腾讯的天下

阿里全股收购饿了么  未来新零售必将是阿里和腾讯的天下

阿里全股收购饿了么  未来新零售必将是阿里和腾讯的天下

阿里全股收购饿了么  未来新零售必将是阿里和腾讯的天下

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上,阿里和美团的战争已经打了好几年。在过去,而美团外卖与饿了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种红包补贴大战从国内厮杀到国外,消息显示,今年2月1日,蚂蚁金服2亿美元投资印度外卖平台Zomato。不久后美团点评就参投印度O2O外卖平台Swiggy。那么在饿了么正式被阿里这个金主收购之后,外卖市场的新一轮补贴大战或将更加激烈。

来自《2017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046亿元,同比增长23%;在线订餐用户规模达3亿人,同比增长18%。据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莆中透露,2017年美团外卖交易额为1710亿元,是2016年的2.9倍。但尽管如此,2017年整个外卖市场不如3.9万亿元餐饮市场的一个零头,这意味着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而与此同时,美团的野心满满,其本地生活服务与外卖业务等多元化经营服务与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侵犯到了阿里业务的利益模块,如果不进一步遏制美团的增长态势,美团未来将成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与新零售战略进展的一个劲敌。如果不先发制人,可能会后院失火。

根据不久前Trustdata发布《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指出,美团外卖以46.1%的份额居市场第一,超过饿了么与百度外卖份额之和,日活跃骑手人数为20万,美团外卖商家版日均打开9次,指标均位于行业首位。报告同时显示,在到店餐饮方面,美团点评也把持了本地生活到店服务主要流量入口,同时均保持60%以上增速。

这正是阿里焦虑的致命点。

在这种趋势下,阿里收购饿了么,将本地生活服务的第一入口与用户规模优势从美团手中抢过来才是其战略目的。那么,开启烧钱补贴大战或许是最为直接的办法,而烧钱补贴的好处是什么?就是让用户养成习惯,过去许多用户习惯了用美团下单,如果在一个时间段内用更大补贴与优惠以及优质的配送体验可能会培育新的用户习惯,至少让消费者有新的体验与选择,快速形成新的口碑效应。况且阿里还可以通过支付宝等入口进行强势导流,美团今年的日子不会太好过。

美团该何去何从?

阿里去年一直在力推盒马鲜生,如果与饿了么打配合,整合饿了么的线下配送能力,推进能力与整合效应将更上一层楼。据数据显示,蜂鸟日均配送订单已达450万单,服务覆盖1200多个大中小城市,已合作商户数100万家,骑手人数300万人。这对于阿里来说,是一份巨大的线下优质资产。

饿了么过去一直屈居美团之后,不是因为旭豪、康嘉实力不行,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它的品牌与价值依然无法与美团匹敌,但是如果加入阿里的新零售业务必将可以放大它的商业品牌价值。

饿了么的线下配送能力能够帮助盒马鲜生覆盖更广的配送范围,带来更优质的线下体验服务,营造更好的口碑。阿里的新零售项目基本上都需要这种同城短距即时物流的基础设施,正好饿了么有。

从用户数来看,据公开数据显示,饿了么目前的用户数为1.3亿,美团有近4亿用户数,两者的用户数增量空间都已经到了明显的天花板,但饿了么进入阿里的版图之后,依赖阿里各大超级APP流量入口的力推,其用户增长空间也将进一步扩大领域。在用户流量上挤压美团,侵蚀美团利益圈,也是阿里战略的大体走向。

目前,阿里有饿了么+口碑+盒马鲜生+淘票票+飞猪,美团系有美团外卖+美团点评+掌鱼生鲜+猫眼电影+美团旅行的布局,各自的布局看似势均力敌,但打持久战的话,阿里财大气粗,烧钱大战,美团系或许更有压力。

早前有一张微信群聊天截图流出,盒马创始人侯毅则在该群中直接喊话美团大零售事业群总裁王慧文,称:“前二年美团封杀盒马,这个仇还没有报了,今年盒马将推出全新的外卖模式,看看能不能把你的估值打掉一半,不要高兴的太早了……”

阿里全股收购饿了么  未来新零售必将是阿里和腾讯的天下

图片来源网络

过去王兴一直希望保持公司独立发展,掌握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因此王兴对待腾讯与阿里两大股东的态度有所不同,他认为腾讯更为开放而不寻求控制,而阿里不同,比如过去从UC到优酷,阿里投资的套路都是“投资—控股—收购—并入阿里生态。”这与保持独立性的美团与腾讯捆绑在一条战船上的原因,但事情的发展走向或许并不能如美团所想。

在阿里未来可能开启的烧钱大战下,美团会与腾讯捆绑更深,在过去多轮融资中,腾讯对美团的扶持力度都颇大,比如早在去年10月,美团宣布了新一轮的40亿美元融资,依然由腾讯领头,而在未来,可以预料美团在与阿里的对抗中,当未来的烧钱大战开启,未来在资本、资源入口与融资烧钱等诸多方面美团或难免还是会需要金主腾讯的扶持,腾讯持续加码的背后,美团想要保持绝对的独立性恐怕难实现。

2017年末到2018年初,两个月的时间里,腾讯先后战略投资了万达商业、家乐福中国、永辉超市及其子品牌超级物种、男装品牌海澜之家以及步步高商业连锁,与阿里形成对抗之势,线下零售商超已经在AT之间站队。腾讯在新零售领域的野心同样很大,去年数据显示,微信、手机QQ中的美团外卖入口为腾讯贡献了日均500万的支付订单,比重还在继续扩大,这意味着美团在腾讯与阿里的对抗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王兴的美团如果要对抗阿里,未来需要更多的依赖腾讯,虽然过去腾讯系投资占股不控股的风格,但是如果在新零售的战场与阿里短兵相接,将其与自身的战略融合并主导推动协同出击,或许胜算的可能性会更大。

美团需要在依赖腾讯与独立掌控自身业务发展节奏做到一定的平衡,这需要美团在原有业务的维持与稳固上,开辟出新业务,以应对阿里的强势攻击。但总的来说,阿里美团打了多年硬仗,谁也干不掉谁,而在没有旭豪、康嘉的饿了么团队是否能保持过去的战斗力也是一大悬念。两者未来对抗胜负暂时不能定论。

总而言之,迫于阿里的财大气粗,美团还将经历长期的消耗战,在阿里的步步紧逼之下,未来美团如何反击,也将是未来新零售的一场大戏。

总结:这场收购风波不管结局如何,都将是未来新零售行业的战前警报。做企业,作重要的是服务好用户,用户的满意度与口碑,才是企业生存下去的不变真理。提供优质产品,提高线下服务质量,完善售后服务,才是争夺用户流量的根本。

“二马”相争,你将如何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腾讯   阿里   在线   未来   可能会   外卖   生活服务   融资   口碑   流量   入口   大战   业务   用户   天下   市场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