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埃安发布磷酸铁锂弹匣电池技术,称将终结电池路线之争

5月20日,广汽埃安发布了磷酸铁锂弹匣电池技术,及其针刺试验,称将终结电池路线之争。

这是试验过程:

视频加载中...

01

磷酸铁锂弹匣电池针刺试验

广汽埃安官方表示,这次试验,采用磷酸铁锂普通电池整包和磷酸 铁锂弹匣电池整包进行对比测试,试验条件同样都是8mm钢针直径和100%SOC电量条件。

广汽埃安发布磷酸铁锂弹匣电池技术,称将终结电池路线之争

试验结果显示,普通磷酸铁锂电池整包被钢针刺入电芯触发热失控后,出现了电压下降、温度上升现象,最高温度为329.4℃,且出现冒烟现象,持续16分钟。

磷酸铁锂弹匣电池整包被刺后,最高温度为51.1℃,静止48小时后,单体电压降至0V,温度降为室温,无冒烟、无起火和爆炸现象,电池包状态稳定。

打开电池系统外壳,其内部结构完好。

广汽埃安发布磷酸铁锂弹匣电池技术,称将终结电池路线之争

广汽埃安表示,“从试验结果来看,搭载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的磷酸铁锂整包针刺相对普通整包,不冒烟且温度仅为51.1℃,是目前针刺热失控实验中表现最优的动力电池。”

与此同时,广汽埃安认为,弹匣电池的出现,解决了选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的难题。

此前,因为两类电池特性的不同,大家一直在讨论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谁才是未来的问题?

其中,三元锂电池的优势是综合性能强,磷酸铁锂电池的优势是热稳定性好,有更好的安全表现。

而“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拥有超高耐热稳定的电芯、超强隔热的电池安全舱、极速降温的速冷系统、全时管控的第五代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可从电芯本征安全提升、被动安全强化、主动安全防控三大方面提升电池的系统安全性能。”

“因此,弹匣电池能同时兼顾三元锂和磷酸铁锂两大技术路线。”

02

三元锂弹匣电池针刺试验

咱们再来回忆一下3月份的三元锂弹匣电池针刺试验。

当时试验结果显示:

广汽埃安发布磷酸铁锂弹匣电池技术,称将终结电池路线之争

1,弹匣电池整包在试验过程中热事故信号发出5分钟后,仅出现短暂冒烟(1分钟),最高温度是686.7摄氏度,内部结构完好,没有发生热蔓延,无起火和爆炸现象。

2,拆开电池系统外壳后,只有被刺单体出现损坏,其他未见明显变化。

3,静置48小时后,电压降至0V,温度恢复至室温,没有起火和爆炸现象。

据广汽埃安官方介绍,弹匣电池是一个专门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性的系统性技术,它不是纯粹的结构优化,也不是简单的增加隔热,而是从电芯本身安全提升、到被动安全强化、再到软件主动防控的一整套安全技术,同时也是一个软硬件一体化、具备超高防御能力的智能安全技术。


03

弹匣电池拥有四项核心技术:

广汽埃安发布磷酸铁锂弹匣电池技术,称将终结电池路线之争

其一,超高耐热稳定的电芯。

该电芯通过正极材料的纳米级包覆及掺杂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升热稳定性,防止热失控。

广汽埃安发布磷酸铁锂弹匣电池技术,称将终结电池路线之争

弹匣电池还用了新型电解液添加剂,在加热至120℃以上时,在活性材料表面自发聚合形成高阻抗特性聚合物膜,大幅降低热失控反应产热。还能使SEI膜实现自修复,从而改善电芯寿命,降低电芯短路风险。

其二,超强隔热的电池安全舱。

弹匣电池通过网状纳米孔隔热材料和耐高温上壳体,构筑了超强隔热的安全舱,最终实现三元锂电芯热失控不蔓延至相邻电芯。与此同时,电池包上壳体能够忍耐1400℃以上高温,从而有效保护电池整包。

广汽埃安发布磷酸铁锂弹匣电池技术,称将终结电池路线之争

其三,极速降温的速冷系统。

通过全贴合液冷系统、高速散热通道、高精准的导热路径,弹匣电池的散热面积可提升40%,散热效率提升30%,有效防止热蔓延。

广汽埃安发布磷酸铁锂弹匣电池技术,称将终结电池路线之争

其四,全时管控第五代电池管理系统。

这个管理系统可实现每秒10次全天候数据采集,相比前代系统提升100倍,能够24小时监测电池状态。如果发现异常,就会立即自发启动电池速冷系统为电池降温。

广汽埃安发布磷酸铁锂弹匣电池技术,称将终结电池路线之争

除此之外,与同类普通电池包相比,弹匣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9.4%,重量能量密度提升5.7%,成本下降1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弹匣   磷酸   电池   热稳定性   钢针   壳体   室温   技术   针刺   锂电池   系统安全   电压   路线   温度   现象   系统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