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花木兰》正在上映,票房扑街,口碑扑街,充满着美国式偏见


电影《花木兰》正在上映,票房扑街,口碑扑街,充满着美国式偏见

恋人或夫妻,在吵架的时候常会抱怨一句话:他/她不懂我。


弄懂一个人,也难也简单,仔细倾听,用心研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慢慢就懂了。


但是,这个世界总有些人,带着资本和权力的傲慢,知道一星半点,似懂非懂中搞出闹剧,弄出纷争。比如,美国好莱坞。


电影《花木兰》正在上映,票房扑街,口碑扑街,这部迪士尼的两亿美元大制作,瞄准中国市场,却根本就没搞懂中国人,充满着美国式偏见。


偏见一:以为中国人愚忠


为了讨好中国观众,好莱坞是下了点功夫的,没用他们认为最美的东方面孔刘玉玲主演,而是用了中国人觉得美的刘亦菲。


刘亦菲虽美,可惜不适合花木兰,因为这个故事讲得是替父从军,保家卫国,满满的忠和孝。


孝,刘亦菲应该是可以的,常有拍到她陪干爹逛街、遛狗、吃饭,父女之间的亲密跃然于狗仔队模糊的照片。


对干爹都如此孝敬,那亲爹怎么办。


刘亦菲的亲爹是一名外交官,长期驻守在法国,担任过巴黎孔子学院的院长。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干爹的恩情似海深,亲爹肯定会不开心。


何况,外交官身在海外,面对各种糖衣炮弹,首要的是一个“忠”字。可是作为外交官的女儿,刘亦菲却早早变了国籍,以美籍华人的身份漂洋过海回来当神仙。这里面蕴藏着什么样的忠孝,恐怕要请出孔子老人家才能解释明白。


可能是察觉到自己有这个硬伤,自从出演花木兰以来,刘亦菲在“忠”字方面表现得异常积极,遇到关键事件,微博上转发、表态、一颗红心加上握紧的拳头。


这就像浑身上下外国奢侈品的人,喊着要支持国货。


这就像偷偷给外部势力递消息的人,嚷着要忠诚绝对。


这就像把孩子生在国外的人,满含热泪地宣誓,爱得深沉。


都到0202年了,这种演员们在微博上拼演技的事儿,谁还信?


别说,还真有人信,那就是美国人。


偏见二:相信中国人好战


微博这地方是个风口,一会儿东风压倒西风,一会儿西风压倒东风。这两年流行的是西北风,如狼一般嚎叫,狂喊着打,奋力地杀。


有说晚打不如早打的,有说24小时解决战斗的,有催促快造一千枚核弹的,有转发兵哥哥扛枪的照片鼓动他们冲锋的......更有甚者,有个姓赵的微博大V,直接放话要钻到四川盆地埋核弹,把地球给炸了。


可能,美国人做了点市场调查,觉得中国人就喜欢打打杀杀,所以他们面向中国市场搞出的大片,全是不择手段地杀。那部美女景甜主演的《长城》杀了90分钟的饕餮,把我们都看恶心了。这次又送来另一大美女刘亦菲的《花木兰》,满屏的弓箭乱射,尸体横飞。


求求你们美国人做点深入调查吧,走入田间地头、走进学校工厂、走到商场闹市,你们会发现中国人是最热爱和平的。


学校里的孩子,整齐划一排着队,玩足球都是一人一个,生怕抢来抢去打架。哪像美国人玩什么橄榄球,野蛮暴力。


工厂里的职工,流水线前两班倒,不分昼夜,像富士康里组装手机那种活,如果交给美国工人干,不知他们要索要什么待遇条件。


办公室的小白领,无论有房贷的还是没接盘的,都是自愿996,几年下来脸色苍白,跑个百米都要喘。美国人,想放假了就搞个罢工,集体逛街。


最重要的是军队,美国军队一百年来一直在打仗,一战、二战、冷战、越战、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统计下来没有战事的年份只有十六年。而我们中国人,别说打仗了,直到今年才跟阿三打了场架。许多去当兵的,是奔着部队的好待遇。


而那些在微博上喊打喊杀的,也就是过过嘴瘾,连门口的保安都不敢打,也打不过。


所以真弄不懂为什么美国人总把打打杀杀送到中国市场,其实中国人喜欢的是剧情片,尤其是争权夺利斗来斗去的那种,比如《康熙王朝》和《甄嬛传》。其实这方面美国人也做得不错,比如《纸牌屋》和《权力的游戏》就很招中国观众喜欢。


说到权力,美国人又误会了中国人。


偏见三:误解了中国式女权


现如今,美国最流行的是女权。


在美国的女权思想中,女人要争取权力和地位,就要像花木兰一样,把男人的活抢过来干了,干得比男人还好,“谁说女子不如男”。


所以早在90年代他们就看中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动画电影,风靡一时。


所以这些年间,不断有女人跳出来,与男人争夺权力宝座,前有希拉里恶斗特朗普,惜败。后有贺锦丽辅佐拜登,站在演讲台上,声嘶力竭地呐喊。


这大概就是美国人喜欢的“花木兰精神”吧,与男人站在同一个战场,用同样的方式拼杀。


但那是在美国,中国有权力的女人看得上花木兰吗。那些当兵训练、冲锋陷阵的活儿,让那些臭男人去干吧。即便应征入伍,也要用甜甜的嗓音,翩翩的身段,迷倒那腰里揣着千军万马的男人。


迷倒的过程中,权力慢慢发生转移。那些走门路的人,找不到正门,就走后门找他的女人。老头子的事儿,常常是夫人说了算。


所以中国流行的是垂帘听政,无论是称帝之前的武则天,还是当了四十年老佛爷的慈禧,都是悄悄躲在帘子后面,一般情况不出声,一旦出声,那必须掷地有声,说了算。


那个时候,满朝大员藏的不是绿卡,而是小纸条。交给皇上的奏折是走过场的,真正管用的,是递给太后的小纸条。只要是脑袋瓜没进过水的大员,都知道决定他们前途的,能让他们升官或撤职的,是那位识字不多的小脚女人。


曾国藩厉害吧,能文能武道德高,不仍旧在太后面前唯唯诺诺。李鸿章牛逼吧,办洋务搞海军巡游欧美,太后过生日照样要抢着磕头。包括这回在花木兰电影中扮演皇帝的李连杰,一代功夫巨星,人生大事也要听干妈的话,也是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


连个女总统都没有,更没尝过太后的滋味,美国人竟然来中国市场推销女权,真是耗子跑来给猫当老师,自以为是。


偏见四、五、六、七、八


一部《花木兰》,充满了美国式偏见,这些偏见延伸到其它领域,导致美国错得离谱,与中国人越走越远。


美国人错了,错在以为对中国人可以恫吓。其实,中国人吃软不吃硬,姿态放软一切好说,过来指手画脚必须怼回去。


美国人错了,错在以为中国人怕经济损失。其实,中国人最能吃苦,吃草的日子都欢天喜地跳忠字舞,何况而今蒸蒸日上,饭饱酒足。


美国人错了,错在以为中国可以像美国,什么都可以批判,动不动就搞个演讲,大放厥词。其实,中国人最好的是面子,家里有丑要关起门来说,敞开大门,一定是恢弘壮丽,气派祥和。


这些道理,非洲老早就知道,每次总是毕恭毕敬的来,翘着大拇指猛夸,然后欢天喜地抱着东西回去。这些道理,欧洲也已经知道了,给足面子,收获里子,订单吃到手软。


只有美国,怀着不知从哪里来的傲慢与偏见,想把美国那一套硬塞给中国人,结果只会像《花木兰》和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一样,扑街到底,灰溜溜地离开。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混沌天涯客(首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花木兰   偏见   孔子   美国式   干爹   外交官   女权   美国人   中国市场   美国   太后   中国   票房   口碑   权力   中国人   男人   喜欢   电影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