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想能干出两家上市公司,却当不好天使投资人?

为什么李想能干出两家上市公司,却当不好天使投资人?


为什么李想能干出两家上市公司,却当不好天使投资人?

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出处 | 混沌大学

来源 | 投资人说(touzirenshuo)

作者 | 李想


昨天的3·15,我们没等到特斯拉和新能源汽车,却等到了李想曾经创办的汽车之家,在港股二次上市。


3月15日,汽车之家登陆港交所,开盘181港元,较发行价176.3港元涨2.66%。


目前,汽车之家港股市值915.28亿港元,距离千亿,仅一步之遥。


早在2013年,李想带领汽车之家在纽交所上市,高光时刻,让李想收获1.52亿美元的身价。


两年后,李想离开汽车之家,转身创办车和家(理想汽车)。


如今,汽车之家的二次上市,让这位被誉为80后白手起家创业“四大天王”之一的李想,再一次走到了聚光灯下。


无疑,李想作为80后创业代表,无论是早期的泡泡网,还是现在二次上市的汽车之家,以及如今备受追捧的理想汽车,李想交出的成绩单都非常优秀。


但鲜有人知的是,除了成功创业者的头衔之外,在创业的过程中,李想还做过几年天使投资人。


只不过,李想的投资成绩,“可以用极差来形容。”


无论对擅长的创业,还是对不太擅长的投资,李想都做了极为深刻的反思,这些经验不只是对创业者,对于我们每个人认知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以下是汽车之家李想的精彩内容,投资人说整理编辑撰稿,与大家共勉:

为什么李想能干出两家上市公司,却当不好天使投资人?

01 关于对自己的认知


很少有人知道,我其实之前做过几年天使投资人。


回头看一下,投资成绩可以用极差来形容。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还不错的创业者。从结果上来看,我创业的成功,让我们在自己的领域获得了绝对的领先优势;同时也让我的投资人、团队有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看看自己的天使投资,为数不多的两三个成功案例,说白了都是走狗屎运,和自己的判断以及团队的帮助没有任何关系。成功的案例也不需要我操心和帮忙。


为什么一个还算有成功经验的创业者,投资却很糟糕?


在我彻底停掉所有的投资以后,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


我创业之所以还不错,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


90分以上的优秀人才可遇不可求,遇到了进入我们团队,他们都可以100%的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源于我真的信任和放权。


60-80分的普通人才,我也很擅长把他们培养成90分以上的优秀人才,从而发挥巨大的价值。


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我身边,我不怕他们犯错,信任和重用,帮助他们成长。


到了投资就不一样了,我不是专业的投资人,所以没有时间去挑选那些「最」优秀的创业者。


我最大的问题是,我还是以创业的心态来做投资,觉得60-80分的人也就够用了,可以把他们变成90分以上的优秀创业者,可结果往往非常糟糕。


和创业不同,这些能力一般的创业者并不是天天在我身边,我对他们产生的帮助和影响非常有限,甚至很多在自己团队里一两句就说明白的事,他们一两年都搞不明白,或者搞明白了也晚了。


所以投资创业的人才「不能培养,只能选择」,是那块料就是那块料。


我也总算明白了身边几个搞天使投资成功率高的职业投资人,比如黄明明。


每天最核心的事情就是百里挑一的找到90分以上优秀的创业者,最后成功的概率肯定比我高一个量级。


他追着投资这些优秀创业者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了我当年追女朋友时候的付出。


我作为一个创业者搞天使投资,除了损失了钱之外,更多的还是挫败感。


看着一帮能力平平的创业者连最基本的重点都找不到的瞎折腾,和他们讲也没什么用,有劲也用不上,真的是很痛苦。


相反,我把一些创业失败的平庸创业者拉进我的企业,变成我的下属,他们的能力反而就和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疯狂和高效的吓死人。


后来我也就不纠结了。直接ALL IN创业,每天累得要死,快乐得一塌糊涂。


我停掉了所有的投资,转投自己,也算是扬长避短。


很多人来看我们组建了几个月的团队和整体工作进度,都认为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两年了。


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为什么李想能干出两家上市公司,却当不好天使投资人?

02 关于用户与客户的选择


创业是我擅长,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各位。


首先要遵循一些大原则。


互联网创业到底什么最重要?无非两个选择,一个是用户,一个是客户。


腾讯的IM使用者是用户,增值服务的消费者是客户,广告商们是客户;百度的访问者都是用户,而投放竞价排名的各种各样的企业和公司是客户;淘宝的消费者是用户,所有的卖家都是客户,虽然有的卖家不付费,但也是客户。


选择用户第一,还是客户第一,没有对错,只是一种选择,合适自己的企业就可以了。
传统的草根创业者,大多是用户第一的选择。


中国按照市值计算,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前三名也都是用户第一(假如你认为阿里巴巴集团里面淘宝和支付宝的价值大于阿里巴巴B2B)。


用户第一的原则需要至少2-3年的磨练,才会看到大规模盈利的曙光。所以这类公司基本上前两年都是赔钱的,赔个四五年也完全可能,但是一旦形成规模,就会很大。


如果是客户第一的原则,初期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很容易在一两年就达到千万上亿的收入规模,但是瓶颈也会来得更快,因为变现能力远远超越了创造价值的能力。


以上两个选择,其实是由创业团队的性格和经历决定,没有对错,且很难改变,关键是选择对了适合自己团队的。


还有很多人连哪个更重要都很不清,这样的干脆就先别创业了,想明白了再创业。


当然,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类创业者。


这类创业者认为,「想到了」是最重要的,认为「想到了等于做到了」,而且还会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想到了(其实别人早就想到了,并早就开始行动了)。


在互联网创业领域这样的人还真不少,这类创业者损害了投资方和员工们的利益(这类创业者的恶性结果最经常见的就是解散公司或者拖欠员工工资,让投资人的钱打水漂),最重要的还是害了自己。


为什么李想能干出两家上市公司,却当不好天使投资人?

03 关于自信和信心


信念和心态也尤为重要。


自信和信心两个词翻来覆去,不管怎么说,我都认为是一码事,是关于信念的。


一个人的自信和信心我认为有三个级别:


第一个级别,是对这个事有信心,但是这个事与自己无关。


比如你对苹果公司的发展有信心,你对中国足球队世界杯夺冠有信心,你对你哥们能成为HP的新CEO这件事有信心。


对事的信心与行动无关,与自己也无关,属于脑子的信心,不存在驱动力,也是所有人都会有的信心。


这个层面的信心其实毫无意义。所有人都可以有,没有难度,没有挑战。


很多人认为,这个层面的信心只有他自己独有,就停在这里了,然后什么都没付出,什么实际结果也没发生。


或者换种说法,这种信心是一种假的自信和信心,最害人了。


第二个级别,是对于自己有信心,自信,和自己的目标、行动、结果关联在了一起。


比如,我要从一个新人3年内做成一个主管,我要5年时间做一个中国最好的汽车网站,我要30岁之前开上宝马车等等。


有一个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的目标,配合可以到达目标的动力,再有一个脚踏实际的过程,这就是第二级的自信和信心。


这类人普遍学习能力强,意志坚强,自我要求高。每一个组织和团队都需要有这样的人,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家庭才能够幸福。


这是一个合格的自信,但仍不足以领导团队。达到这个级别,能够做好自己、管理好小团队,还不足以领导和管理更大的团队。


第三个级别,是最高的自信和信心,即对别人充满信心,且主要是对身边的人。哪怕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是一块铁,我也相信他本应该是一块金子。


能够相信事情谁都会,能够相信自己有一定难度,而最难的是能够相信别人,从而让别人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好。


我还是用金子的说法来描述第三级自信。


任何人在完成中国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后其实都是一块金子,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这块金子有点生锈,看起来像一块生了锈的铁。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


我认为他是一块铁,所以我对他的要求也只是做铁的事情,他也认为自己是块铁,所以他一辈子就是块铁,顶多是块好铁和烂铁的差别。


第三级自信的人会坚信,你其实就是一块金子。所以虽然你现在表面的样子是铁,但是他会以金子的要求来要求你和帮助你。


这个短暂的过程会很痛苦,但是结果很不同。


虽然你的结果可能还不会马上成为金子,而是铜或者银子,你却已经搞明白了,原来我不是铁,我的真身其实是金子。


从此,你的自信和自我的要求会截然不同。你会用一切努力使自己成为金子,并以金子的标准做事,并享受着金子的成就和价值。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金子,少数人是钻石(天才),但是我们可能以破铜烂铁的方式创造着价值、要求着自己并活着。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金子,真正缺少的是拥有第三级自信的人,把金子还原成本来的面貌。


一个真正的领导应该干什么呢?让铁变成金子,有金子的信心、提出金子的要求、创造金子的价值。


第三级自信是一个态度和信念,不是一件事,所以不需要漫长的过程。把铁变成金子也是一样的,10天和10年其实没区别。

为什么李想能干出两家上市公司,却当不好天使投资人?

04 关于创业的7个关键词


第一个:方向。


方向是创业和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指标。方向不是目标,目标有终点,而方向永远没有终点。


什么是方向?方向就是你要为什么而奋斗,我们的方向就是IT和互联网,谷歌的方向就是信息搜索。


不过别钻牛角尖,方向其实是清晰而模糊的,方向是具有辐射性的,不是说我们做IT和互联网,别的就一律不做,只要和这个方向相符、相关联的,而且有利可图,都可以去做。


就和谷歌也做纸媒体广告,微软也出游戏机一样,只不过,主线一定是你的方向。


不过,如果你做互联网的,还要去做钢材,那就出问题了,除非你是多元化的集团。
一个人的方向是可以改变的,不过改变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改变方向以后等于又在新的方向上回到了起点。


所以,对于年轻人和创业者而言,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说得再难听一点,即使我们自己很笨,只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一直坚持,也会取得不错的成果的。


有了方向,目标就会更加清晰,也可以更加有效的去管理目标,当一个目标达到后,去挑战更高的目标。


铁哥们、兄弟姐妹、老爹老妈、老婆等沾亲带故的,一律不要出现在你的股权架构中。
在中国,太多的企业家因为沾亲带故把企业搞死,或者企业活了,亲人都没得做了。


把亲朋好友以及亲人加入股权架构中,其实是害人害己,只看眼前面子和利益的行为。


第二个:目标。


方向是模糊的,目标是清晰的,很多人说生活和人生感到迷茫,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他失去了目标。


汽车之家的时候,我们团队比较喜欢大学毕业生,他们身上的「臭毛病」比较少。


我发现大学毕业生可以分成两类:


一种是上学就有明确目标的,这些人在上学的四年中,除了正常的学习,还会围绕自己的目标去学习和提升,所以,这类大学生特别好用,只要工作的意愿够高,可以快速成为一流的员工;


还有一种类型的是大学上完了还没有目标的,为了上学而上学,他们来面试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有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或者干脆一坐,问HR你能给我安排什么工作?


我们100%不会用第二类的大学生的,因为培养的成本太高了。


所以,我建议大学生们,早一点给自己找到一个目标,在进入社会后,你可以比别人至少早两年进入正轨。


我们发现了目标的重要性,不过目标的制定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目标,一定要现实又具备挑战性。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以后,再去挑战更高的目标。


目标又分为眼前的目标、阶段性的目标和战略目标。我讲一下我自己的目标有过那些改变。


我上高三的时候,我的目标是大学毕业以后,去一个好的杂志当编辑,可以拿2000-3000元的收入,不过这个目标当年就完成了。


我做了自己的网站(相当于拥有了自己的杂志),每个月有6000-7000元的收入,那时候我还在上学。


当这个目标完成以后,我又有了新的目标,我要把网站商业化运作,2000年,我的网站就开始商业化运作,虽然那种商业运作幼稚的可笑,但是也算迈了这步。


接下来的目标是赚钱,为了实现赚钱的目标(眼前目标),我还从石家庄到了北京,2003年我想要赚的钱赚到了,车和房子都有了。


新的目标(阶段性目标)是把网站做的更好,1000万美金卖掉(竞争对手的网站已经以这个价位卖掉了),所以我们就努力做,每年的收入都翻倍。


2004年底,网站确实可以卖掉了,但是我不想卖了。


因为这么多年来,我最大的收获是有了一个这么好的团队,要对这个团队负责。


所以目标(战略目标)又提高了,我们要去上市,2009做到上市。


上市不是空话,要针对上市进行针对性的目标管理,把5年时间要做的事情细分到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周甚至每天……


这是我个人和团队的目标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我起初目标其实是非常朴实的,简单的,甚至自私的。


但是这些目标就是不断实现更大目标,成就更大的事业的必经之路。


而企业管理中则会运用到目标管理,这个从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实施、目标的监督考核、目标的总结、目标的修正。


看起来是很复杂的,但是作为管理工具是相当有效的。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应用到目标管理的,对这方面有需要的朋友我建议大家多买几本书看看。


目标是导航标志,阶段性的成果分析工具,目标就是我们人生和企业的雷达,不要让自己和企业变成一个没有雷达的飞机。


马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尽管你我现在的目标不是多么伟大,但是他是你实现伟大目标的必经之路。


第三个:意愿。


有了方向和目标以后,最重要的不是马上去找方法,而是先解决自己的意愿的问题,当然,作为一个管理者,你也需要解决好别人的意愿。


意愿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行动力的决心。


我们常说人要有压力,压力纯粹就是放屁和自欺欺人的。


压力从来就没有和行动力以及目标和结果有过任何实际的联系,有压力而无所作为的人中国可以找出十多亿来。


只有通过意愿变成超强的行动力,而产生出结果和实现目标的才是有价值的。


如果有人天天喊我有压力,他99%的可能性就是喊喊而已,行动方面几乎什么也不会改变。


因为他早就习惯这样了,他知道只要经常喊一喊有压力,别人就认为自己努力了,和到底去不去行动没有关系的。


没有行动力,压力就是人最大的阻碍和自我欺骗的口头禅而已。


压力喊得越多,行动力也就越差。是的,看到我这么说,很多人一定很不爽,不过说实话,其实你早就看自己都感觉不爽了,只不过是你自己不敢面对而已。


放弃压力,变成行动力,而行动力的根源来自于意愿,只有行动力才可以实现你的目标。


一个人基本的做事方法取决于三个步骤:


(1)意愿;(2)过程,包括方法、技能等等;(3)目标、结果。


意愿决定了过程中的行动力,其实每个人都不缺少方法,太多的方法和机会都摆在你面前,你根本就看不到,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意愿。


没有意愿,再多的方法也没用,因为在你没有意愿的时候,给你方法你也不会去用,你甚至会觉得给你方法的人很烦。


所以,意愿对于个人和管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意愿越大,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前提是有方向和目标)。


我又把人分成了四种,管理者和我们自己可以分别对号入座:


1、高意愿、高技能;2、低意愿、高技能;3、高意愿、低技能;4、低意愿、低技能。


第一种人(高意愿、高技能)属于可遇不可求的,你只需要给他不断的挑战和鼓励,就足够了。


不过第一种人也有可能变成第二种人(低意愿、高技能)


第二种人,经常会是一些老员工,做为当事人自己以及管理者,需要解决的主要是意愿的问题,让他们重新获得激情和行动力。


第三种人(高意愿、低技能)多半是新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多用这样的人,他们会乐于接受和快速学习所有的方法和技能,很快成为高技能的人,只要他们的意愿足够的高。


第四种人(低意愿、低技能),这种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没有任何价值,直接开除掉就可以了。而如果你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要解决的根本不是技能问题,而是什么也别干,先解决好自己的意愿的问题,让自己变成第三种人。


当一个人具备了很好的方向、目标和意愿以后,他就具备了创业以及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了。


第四:方法。


很多人总认为我只要有了方法就一定能成功,这个是有前提条件的,所以我把方法放在了第四位。


人最不缺的就是方法,最缺的也是方法。不缺的时候方法很多,就是用不上;缺的时候,方法也很多,就是没有最有效的那个。


方法本身并不重要,为了实现目标而存在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这里从个人和管理双方面讲述方法,对于个人而言是如何获取正确的方法,对于管理者而言则是如何有效的传递方法。


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有自己有强烈的意愿去实现目标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接受别人给予的方法,甚至自己去找寻方法,所以获取正确的方法的前提是目标和意愿的存在;


对于不一般的人,他具备很好地学习和聆听的能力,把所有的方法变成自己的,在实现目标的那个环节中最恰当的方法来使用。


对于管理者而言,管理的同时,方法会成为催化剂,这个催化剂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方法一定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再给予,也就是对方有意愿和需求去达成目标的时候。如果别人根本不需要方法,而你单方面的向对方灌输方法,那么这个效果则是负面的,对方不但不接受你的方法,反而会反感你,因为他当时根本就不需要方法。


人最不缺的就是方法,最缺的也是方法。如何获取最需要的方法,如何把自己的方法有效地传递给别人,将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


第五:毅力。


有了意愿和方法以及正确的方向,也不一定能够实现目标,因为太多的人是根本就没有毅力的。


毅力=坚持+突破。


举个会出现在大多数人身上的例子。


我们给自己拟定了一个大目标,并为这个大目标制定了几个相应的小目标,不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小目标还没有完成,又出现了更多的目标。


结果很多人就被目标把自己「搞死」了。


我们设定的目标会有很多小的目标组成,小的目标完成了,大的目标就可以完成了。


不过,我们被目标搞死了,因为目标遇到一些难度或者阻碍的时候,我们就不去完成了,绕开它,然后寄希望于找到更多的新的目标去实现大目标。


好了,你会发现,慢慢的,你已经失去了完成目标的能力了。


当眼前的目标受阻,你就马上转移目标,就你那毅力,眼前的目标都完不成,你以为自己就能完成新的目标了?


目标不能完成,而为之付出的过程无论多少都是白搭的,你的人生就在不断去做不能完成的目标,不断的去找新的不能完成的目标的过程中浪费掉了。


所以,盯好眼前的目标就足够了,用你的毅力去战胜困难和阻碍,坚持和突破。慢慢的,你已经掌握了实现目标的能力了,而这完全归功于你的毅力。


少找目标,多达成目标,你就不会被目标搞死了。


困扰年轻的人无非两点,而且是两个极端:1、没有目标,没有意愿;2、目标太多,没有毅力。


第六:成果。


说了这么多辛苦的条件,我们总算可以见到成果了。


成果就是目标的完成,该目标到此结束。


最值得兴奋的就是成果,而不是过程。


没有成果,所有的条件和努力其实都是白搭的。


成果是验证点,成果是兴奋剂,只有成果真正体现出你的价值和能力的提升。


那么,接下来你就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了:自我观察。


第七:自我观察。


我们太多的时候陷入过程而不能自拔,发现不了问题,如果没有高人指点,往往会陷入或者沉迷于过程而不能自拔。


问题如果发现不了,就会迷失,肯定实现不了结果。


既然不能总是依赖于高人的指点,我们只好进行自我观察,以另外一个站在事情外面的人来观察自己。


自我观察是我从2005年开始做的,我针对自我观察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工具。


任何事情的组成简化为:目标-过程-结果。


而对于一个有目标的人,问题肯定会出现在过程中,所以一旦感觉不太对劲,马上用这个工具判断自己:


我所进行的过程与我要实现的目标是否一致?问题出现在哪里?用目标来判断正在进行的过程是否相符,是否是最佳的过程,能否产生结果?


这样,问题就会找出来,然后解决问题,目标就可以完成了。


2005年的时候,我用这个简单的「目标-过程-结果」工具来帮助自己感觉不对劲的时候观察自己。


2006年,这个工具已经变成了我的生理本能,任何时候我都可以站出来观察自己,只不过,看自己的高度的提升则是永无止境的。


年轻人创业和发展的七个要点:方向、目标、意愿、方法、毅力、成果、自我观察。


以上是我这些年创业的积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投资人   金子   创业者   意愿   上市公司   自信   信心   成果   不好   团队   方向   压力   目标   过程   能力   客户   天使   方法   汽车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