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与象同行的日子

他们与象同行的日子他们与象同行的日子

6月6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群。(新华社)

6月19日,在花费15个月时间向北跋涉了500多公里后,云南境内15头北移亚洲象或将踏上归程。在牠们身边,人类组成的监测团队24小时全天候跟踪守护,出动“无人机”天眼追踪,他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追象人”。这些天来,为确保人象和谐共处,“象动我先行,象停我不休”,成为这群“追象人”的绝佳写照。

6月19日,杨翔宇在一线监测的第24天。

这次的任务,与他们之前扑山火、执勤、灾害救援等有着很大的不同。杨翔宇说,以前监测山火,火势的走向很容易就能看得出来,这次完全不一样,象群怎么移动?往哪里移动?什么时候移动?都没法知道,也没法预判,只能跟着牠们,加上云南山多林密,大象又多在林子里活动,无人机想找到牠们,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哪头像最调皮 如数家珍

“哇,第一次见大象,大家都很兴奋。”杨翔宇说,这么多天下来,大家虽然都很疲惫,但监测大象的工作热情一点没减少。甚至于慢慢地,大家对象群都有了感情,“哪头象最调皮,哪头象最喜欢吃,哪头象最爱睡觉……队员们几乎都能说出各头象的特点了”,不过大家还是希望大象们能尽快到达适合牠们的栖息地,这样人象才能平平安安。

杨翔宇是此次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队长,他介绍,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是24小时全时间段用无人机监测象群活动,二是地图标绘工作,三是统筹协调所有的无人机使用情况。

目前,人员已经由最初的10人,增加到了22人,每天分为5个组,投入8架无人机以及夜视仪、卫星电话、无线电等设备,对象群进行不间断24小时跟踪监测。

现在他们使用的无人机以中小型机为主,也有大型机,平均来说一天要飞行16到17小时,一块电池大概能使用30-50分钟,“一台无人机我们会配备约6组电池,一天差不多要换20次电池。”杨翔宇说,为了保证电量供应,他们一般会选择有电源的地方进行无人机操作,比如当地村民家,这样随时可以充电,而当地村民对他们的工作也非常支持,不仅提供充电的地方,还会经常主动来问他们想吃什么,给他们做。

狭路相逢 30米外相互对视

杨翔宇说,跟着大象的行踪移动,最危险的一次是在路途中遇到了象群,“当时,我们离大象最多就只有30米,在车里的我们都被吓到了,赶紧关了车灯,祈祷大象不要过来,不要过来……”当晚的经历,大家还历历在目,“因为是夜间,30米外的象群轻易就发现了我们,不过大象比我们淡定得多,都没怎么看我们,迈着均匀的步伐、甩着鼻子、摇着尾巴就朝着牠们想去的地方走远了。”

“5月27日我们按照任务前往玉溪峨山,开始想着就是一次应急任务,不过现在,大家都已经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各项准备。”杨翔宇说。

5组接力 每天只睡3-4小时

大象一般是白天休息,晚间活动,“我们的作息时间都是跟着大象的,不过在大象休息的时候,我们还不能停下,还有继续观察、整理数据等工作需要做,队员们每天睡觉差不多就是三四个小时”,杨翔宇说。

“如果大象回家了,你最想做什么呢?”大公报记者问。

“回家陪家人,看看2岁的孩子,然后,要好好跟朋友们侃侃这次追象的经历,有趣的事情可多了。”杨翔宇笑着答到。

5月底的那些天,大象走得快,“追象人”随时跟着大象转场;6月初,雨水不断,监测难度加大,“追象人”启动人工+车辆模式持续跟踪;快一个月过去了,象群自如的继续着牠们的旅行,“追象人”做好了长期守望的准备。

拍下象宝宝睡姿 万千宠爱在一身

他们与象同行的日子

象群集体睡觉的萌照深受大众喜爱。(受访者供图)

前段时间,一张象群集体睡觉的萌照被大家广泛转发,这张照片的拍摄者: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无人机飞行A组组长张雄,给大公报记者讲述了拍到这张照片的过程。

“6月7日上午,我在一个老乡家的监测点,正准备做大象的定位和点数,然后交接给下一班的监测人员,数着数着我发现了正在睡觉的象群,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象群躺平睡觉,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好萌好可爱。”张雄表示。

张雄赶紧进行了视频和照片的拍摄,再仔细看,他发现最小的象宝宝被围在了最中间,紧紧地挨着象妈妈,一时间各种母亲和孩子相依偎的温馨画面,一幕幕在他脑海里闪过。

“在视频里,小象还不时地蹭身边的象妈妈,就像在撒娇一样;小象醒过来,还试图爬出包围,可是其他象紧紧地围着牠,就像怕牠独自跑出去受伤了,跑丢了一样,整个画面真的超有爱。”张雄说。

张雄平时就喜欢摄影和玩无人机,但拍野生动物还是第一次,“这一次拍到这些画面,让我感受到动物的可爱之处,了解了不少关于大象的东西,等任务结束了,很想好好跟家人和朋友分享分享。”

“这不起眼的象粪 可是宝”

他们与象同行的日子

专家在大象走过的路边拾象粪做研究。(受访者供图)

大象走过的地方,总会有一行人顺着脚印前行、探索、观察,不时地就会有人蹲下去,往手里的袋子里装东西,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是大象的粪便,“这不起眼的象粪,可是宝”,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沈庆仲说,通过收集象粪样本,可以监测和研究大象们的状况。

沈庆仲说,“大象食量很大,粪量也很大。一头大象每天要拉几次不等的粪便。因为大象消化能力比较弱,每天有许多半消化食物被大象排出体外,粪便里富含植物纤维、种子以及各种有机营养成分。我们每隔几天会采集一次大象粪便,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粪便判断象群的身体是否健康,二是查看象群的食物构成,三是通过粪便的化验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象群之间的遗传关系。”

据介绍,在2019年12月成立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内,专家通过采集此次北迁亚洲象群的粪便,正在做宏基因组测序和微生物培养研究,为野生象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拿出随身携带的塑料袋,沈庆仲对遇到的每堆粪便都认真查看:“你看这头像昨天吃了很多粗纤维,甚至有可能吃了树皮。大象的粪便本来不臭,但最近它们吃的玉米比较多,所以有点臭。”

沈庆中介绍,从粪便的外观初步判断:象群虽然经过了长途跋涉,但身体还是很健康。“这一路大象很不容易,跨越不同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牠们强大的适应能力为我们对亚洲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象群何时归故里? 专家:大约在冬季

据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最新消息,在云南玉溪市易门县逗留十天后,象群进行了“转场”,目前进入了玉溪峨山县,而此前,象群就是从玉溪市峨山县经过红塔区进入昆明市晋宁区。经过专家初步研判,象群已呈现南返趋势。

另外一位专家组成员、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提醒,现在象群往南返回,综合连续几天的监测情况看,象群活动时间明显提前,比如之前的昼伏夜出,现在改为下午出动,甚至中午就下山觅食。“预计象群回家时间大约在冬季。”陈明勇表示,目前还在努力引导象群向南迁移,让象群逐渐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或者回到普洱、西双版纳原栖息地。

此外,先前有一头公象独自离开象群,目前,该象与象群直线距离24.7公里,在安宁市八街街道附近活动。指挥部消息称,目前已组织专家对进入安宁市的独象迁移路线开展实地调查,评估独象肇事风险,研判路线,提出科学助迁方案。

目前,15头亚洲象均在监测范围内,人象平安。

来源:大公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安宁市   晋宁   玉溪市   指挥部   西双版纳   玉溪   昆明市   无人机   大公报   粪便   云南   大象   同行   日子   小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