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作者 | SonierJR(酷友)

2021 年,我分别花 2800 和 3000 购入了全新的 Xperia 1 和 Pixel 4,这是两部 2019 年推出的产品。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我相信很多人会不理解我的选择:市场内卷化的今天,3000 档的选择数不胜数,魅族 18、小米 11、一加 9,甚至是去年的小米 10 Ultra、一加 8 Pro---- 任何一款看上去都比我手上这两部 “电子垃圾” 强得多,难道是楼主石乐志?别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如果说外貌是对一个人第一印象的来源,那么 Xperia 1 和 Pixel 4 的「个性」在外观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Xperia 1 有着修长的比例,克制的颜色与方正的 R 角,严肃而内敛,釉面漆包裹的金属边框流露出丝丝 “躬匠精神”,回归全平衡设计的这一年,那个满满工业风的索尼大法又回来了。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Pixel 4 在黑白红的撞色下迸发出一股活泼的灵动感,洁白的后盖与黑化的矩阵隐约让人联想到了帝国风暴兵。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粗磨砂喷漆的金属中框带来极强的摩擦力,不像现在的手机,不带个套更本把持不住。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而他们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 —— 都有一块完整的屏幕。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挖孔、刘海,在我眼里都是为了市场营销而妥协的产物,更何况大部分手机的挖孔没有附带任何功能,却成了视野中挥之不去的小疙瘩。市面上为了屏占比而屏占比的「丑陋全面屏」一大把,以索尼和谷歌的售价,附带两者的柔性 OLED,完全有能力做到高屏占比,但索尼这份对于观影体验的坚守,带来了手机端最棒的娱乐屏幕;而谷歌却玩出了另一种打法,在额头里塞进了整整 6 个传感器,在人机交互上试水。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一个「4K X1 Engine HDR OLED」,足以见索尼对于名词堆砌的喜爱,而这块由 Samsung display 提供的高素质 4K 屏幕,也成了这部手机在硬件上最大的特点:不绿屏,adb 开启全局 4K 后像素密度达到了恐怖的 643PPI,说是最清晰的手机 OLED 也不为过;21:9 的比例,直奔着电影而去 —— 这是一部追求影音体验的手机,播放 21:9 的影片时,铺满的画面配合索尼影业特调的杜比全景声,带来了手机里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只可惜 IMAX 的推行,让 16:9 的电视成了在家观看巨幕电影的最佳设备,但迪士尼和 Netflix 的很多剧集也开始采用 21:9 比例拍摄,只能说,这个比例对于「观影体验」有得有失。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Disney+ 《洛基》

可对于信息流和游戏而言,21:9 比例则是实打实地提高了屏幕里的信息密度:看微博可以多刷几行,分屏下可以获得两个接近 16:9 的画面,甚至在某国民游戏里,实际显示面积超过了阴影区域,物理外挂坐稳了,骁龙 855 应付一般游戏没有问题,长机身也给 SOC 留下大片散热空间。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遗憾的是,60Hz 的刷新率不能满足电影和剧集 24fps 的完整 Pull down,600 多尼特的激发亮度在极端的艳阳天也不够看。

关于索尼的动态震动系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嗡嗡嗡” 其实是为了影片的低频震动设计的,过于干脆的震动并不适合模拟影片中的低频,所以才牺牲了日常震动体验,换取观影体验的提升,看电影时,索尼的「动态震动」体验非常好。

Xperia 1 是索尼手机 960fps 慢动作摄影的最后一代,本来挺好玩的功能,砍了怪可惜的。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960fps 升格慢动作

Pixel 4 则是一如既往地在一个新的领域探索,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很是赞同。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Pixel 4 作为一部谷歌手机,其科技前瞻性放到今天也不落伍,首批 90Hz 刷新率手机,精确到亚秒级的 Soli 雷达,快速而安全的 3D 人脸识别,以及由 Pixel Neural Core 带来的「Live HDR+」,在手机上完美地结合了相机般单次快门的流畅度与计算摄影的便携性…… 这些让我们在摄影篇细谈。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这个融入生活,可不是像支付宝和微信这般成为生活中的必须品,而是与日常操作和谐融合在一起。

Pixel 4 的机身仅有 69mm 的宽度,辅以 162g 的重量与 8.2mm 的轻薄给予了我一手掌握的安心感,系统中无处不在的马达反馈使得每一次点按都气定神闲,Pixel 4 这个与魅族齐名的震动反馈做到了清脆而无噪音,在系统中的不同操作都适配了各自的震感,我目前体验到的就有 5 种了,显然是好好调教过的,国产手机很多都是只有「咚咚咚」的声音,听着反而很吵。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Pixel 4 的按键排布,也是为了单手操作而生,锁屏键在上、音量键在下,初次看非常奇怪,仔细琢磨才发现非常合理:握持手机时,手指从手机的上半部分出发,可以扫过最大的面积,如果拇指从边框中间出发,则难以够到屏幕的上半部分。iPhone 其实也是这种设计,只不过音量键在边框另一侧。

Soli 雷达,使得 Pixel 4 可以主动地感知我,我一靠近,它就开启 AOD 显示,手伸向它,它就自动亮屏开启面部识别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MKBHD

至于「挥手切歌」还有「挥手关闭闹钟」这样的甜品功能,在腾不出手的时候也非常实用,汽车行业基本上也在中控里也加入了这些功能,来作为屏幕时代对于实体操作的补充。可惜的是,Pixel 5 以及不久后到来的 Pixel 6 砍掉了 Soli 雷达,谷歌也停止了对于其玩法的拓展,而且由于 404 和国家安全,不 root 的话无法在国内开启「Motion Sense」。

丰富到令人发指的手势,也是 Pixel 作为亲儿子区别于一般类原生的地方。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加上 Soli 雷达的 Motion Sense,总共 12 项手势,着实让我这个索粉体会到什么叫做「有温度的系统」;谷歌永远走在前头的底层更新,也让 Pixel 4 在 6GB 运存的情况下拥有了超越 Xperia 1 和一加 8 Pro(8GB 版)的系统流畅度,一句话概括 ——「这很 iOS」。

相信很多朋友都不好意思在公共场合呼叫智能助理,尴尬是一方面,成功率低下也是一方面,嘈杂的环境里,要求耳机那渺小的麦克风识别到语音,确实难为它们了,而 HTC 团队带来的遗产「Active Edge」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用压感唤醒助手,做到了无声高效。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可以看到,底部的谷歌助理提示条还会随着压感力度的变化而变化,细节很到位。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单次点按手机亮屏,也是让解锁非常顺畅的原因之一,这种感觉非常 iOS,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手机都是双击亮屏,让人觉得顿顿的。

Pixel 的抬手亮屏也非常灵敏,配合 3D 人脸识别让每次解锁都非常愉悦,但不支持锁屏界面放下自动息屏又有点「狗尾续貂」的意思。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翻下屏幕开启勿扰,又是一个结合了功能与直觉的细节,屏幕朝下,所有的内容都盖在下面了,便不会打扰人了。

Pixel 4 只有 2800 毫安时,可它却没让让我感到丝毫的续航焦虑,原因是在默认条件下,它不以百分比显示电量,而是结合谷歌的 AI 预测,推测「待机」用完电量的时候。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这种电量标定方式不知为何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电量焦虑,让心里有了个底,目前使用下来准确度还 OK。

续航实测 WiFi 下有 5 个多小时,轻度使用足矣,相机 APP 是耗电大头。

Pixel 作为谷歌亲儿子,还有非常多的优待功能,像是 Google 相册中照片全功能免费调整(其他手机需购买 Google one 会员才可享受),无限高画质照片云存储以及真正扎根于系统内部的 Google Assistant,让系统散发出人性的温度。至于水土不服的问题,我觉得自己目前在有魔法的情况下没怎么遇到,像是很多国产手机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也没见周遭的朋友用到,对于我自己也是同理。像 MIUI 这样百宝箱,最后还得到许多谩骂,臃肿抑或简陋,因人而异。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索尼的系统,依旧不那么顺手,即使升级安卓 11 后有所改善,没有信仰支撑还是很难用下去。可作为影音娱乐机,索尼做到了极致,显示模式有两种,分别是「Bravia 电视色彩的标准模式」和「追求色准的大师模式」满足观影和修图两种需求,进入 Netflix 等流媒体应用会自动打开大师模式,但看几十 G 的 4K 电影时还是建议开标准模式,色彩在手机中独一份,遗憾的是,索尼手机至今没有支持杜比视界,部分新片在手机上播放没有对应的色彩空间,希望明年的 Mark IV 能加上喽。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X 特遣队 Dolby Vision 版,iPad Pro 显示正常,Xperia 1 不支持。

系统流畅度没有问题,部分小功能也算实用,但至于其他的,就不怎么「One Sony」了,系统功能的过度缺少的确反人类,到目前的最新款依旧没有改善的迹象,希望索尼能慢慢赶上来。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相机配置如图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我想,在样张对比中,让我们结合前 Pixel 相机首席负责人 Marc Levoey 大佬在 Pixel 4 发布会上的讲解,一同窥探什么是「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Pixel 作为计算摄影的鼻祖,开启了人们对于手机摄影狂热的追求,而华为 P20 Pro 将这一需求在国人里推向了高潮,得益于 Pixel 相机可以拍摄 Raw+jpeg,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算法的力量。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图一是未经算法调整的 Raw 格式,呈现的是传感器接受到的真实图像 ——「噪点满天飞,细节几乎没有」可图二中经过夜视算法调整后,细节全部回来了,路面以及树叶的纹理变到了能看的程度。

Marc 提到,HDR + 的 9 张照片堆栈可以减少接近 70% 的噪点。全部靠 AI 完成的效果非常夸张,靠自己在 Ps 里倒腾就显得费时费力了。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而这一次,HDR + 再次升级,进化为「Live HDR+」。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Live HDR + 顾名思义,就是实时 HDR+,用过华为的小伙伴们可能对取景框与成片的差异深有体会,谷歌认为,SDR 的画面会影响拍摄者对于曝光的判断, Marc 以一张卧室照片举例: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普通手机,左侧窗户因为预览动态范围不足而过曝,此时若是降低曝光,阴影区域的细节则有可能丢失,但有了 Live HDR + 的加持,取景器获得了与成片一致的动态范围,从而易于我们选择与 CMOS 素质匹配的曝光。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手机的 HDR 算法明明不错,成片却不理想的原因。

通过 Pixel Neural Core,Live HDR + 的体验进一步提升。众口难调,每个人对照片的喜好都不同,有的人喜欢暴力 HDR 下高动态范围的艳丽风,也有人喜欢高对比度的反差风,Pixel 4 给你高光和阴影的控制权,让你在拍照时就做到调整高光和阴影,所见即所得,省去了后期的步骤,我的体验也是与宣传一致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默认曝光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调低高光和阴影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成片

以 Marc 对于这项功能的信心 “Try doing that with any other cell phones.”(没有任何一部手机能做到)可见这项功能的体验之强。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Pixel 4 移除了 Pixel 3 上的色温传感器,取而代之的是「Machine-Learning White Balance」 ,也就是 AI 白平衡,通过 Pixel 3 色温传感器记录的大量数据 (现在知道为什么给你免费云存储了吧),谷歌发现了一个通过物理检测无法解决的问题,Marc 以一张雪地举例,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右图由前代 Pixel 拍摄的雪呈现出深蓝色调,但这是天空的反光导致的,但 AI 白平衡通过识别物体,自动将颜色匹配到正确的原色上,下面这张图同理,还原了冰洞里人物的肤色。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这项功能同样强大,但我认为也有不利的一面,若是通过打光想达成艺术效果,AI 白平衡反而会干扰摄影师想达到的颜色。实际体验中,Pixel 4 的白平衡就没有 HDR + 那么惊艳了,夜景模式下白平衡翻车的几率不小,普通模式则表现不错。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Pixel 4 上的 Super Res Zoom 通过 2x 镜头的加入,效果再次提升,实际体验中,这项技术的效果也确实够夸张,这是 Xperia 1,Pixel 4 和黑卡 7 的对比。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黑卡 7 24mm+Lightroom 自动优化,变焦区域已标出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Xperia 1 52mm 8x 裁切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Pixel 4 50mm 8x 裁切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黑卡 7 光学变焦 200mm+lightroom 自动优化

Xperia 1 未搭载计算变焦技术,为 19 年大部分手机 52mm 长焦镜头的表现,而 Pixel 4 的优势非常明显,细节丰富许多,光线明暗有秩,但和黑卡 7 这种光学变焦比还是逊色不少,放大 50% 后便可发现黑卡拥有更多细节,不过 Pixel 4 对于大部分智能手机小底长焦的优势很大,弱光情况下尤其。

通过算法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也就不奇怪现在的新款纷纷砍掉低倍率长焦而采用高像素裁切的方案了。

由于酷安图片数量限制,还有好多样张无法与大家分享。

关于视频防抖,简单说说,均是 1080p 30fps 下测试。

白天大家效果都不差,主要测试晚上的效果。 Xperia 1,Pixel4 和黑卡 7 的防抖都是 OIS+EIS 混合防抖。Xperia 1 防抖最好,但是是裁切大量画面牺牲画质换来的,Pixel 4 防抖在黑卡 7 和 Xperia 1 之间,黑卡 7 防抖最差但画质最好,通过索尼相机的配套软件,可以再次进行裁切达到和 Xperia 1 近似的效果,可见相机目前唯一的劣势就是算力不足。

Xperia 1 的电影大师只有 OIS 防抖,防抖差但是每一帧都清晰。

Pixel 4 的相机,我依旧认为是手机里的最佳相机。如今手机市场相机军备竞赛带来的大底大像素 CMOS 无疑已超过了处理器 ISP 的能力范围:快门延迟、卡顿、etc,早已剥夺了随手拍的心情。Pixel 4 的拍照速度非常快,因为一打开相机,它就会一直在低像素拍照,直到按下快门,才在后台合成一张高清的图片,因为 Pixel Neural Core 的特性,合成速度很快,不会像 Pixel 4a 以及国产手机等半天的情况。 Marc 表示,Pixel 的快门延迟必须要保持在 150ms 以内,这一点大家可以去看这个 up 的视频【绝了,我只是想要一台普普通通的手机!旗舰机的路走偏了吗?- 哔哩哔哩】,她是用搭载 765g 的 Pixel 5 测试的,Pixel 4 的 855 只会更好不会更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得到一张对比度高,色彩与光线讨喜的照片,我觉得这就够了。但受传感器大小限制,照片素质在极限弱光下不如小米 11Ultra,Mate40 Pro 和 S21 Ultra 这样的大底旗舰机,Pixel 4 在极黑环境下,天空和阴影会出现大量噪点,但其拥有超越绝大多数手机的摄影体验以及良好的成像,有取舍地平衡好了成像与体验,这就是 Pixel 4 计算摄影的精髓。

索尼对于算法一直都不上心,现在新款都走起了卡片机的思路,但 Xperia 1 的相机属实差,加入的夜景模式几乎没有用处,照片锐化严重,有几张乍一看 Xperia 1 的细节更好,但是把 Pixel 4 的照片锐度调整后,得到了更好的成像,索尼不仅成像差,在取景框如此糊的情况下还能有这么卡的相机体验,拍完照片还要处理这么久,属实不应该,浪费了 IMX445 这颗顶级 CMOS。可 Xperia 1 独特的地方恰恰不再拍照上,而是「电影大师」这个由索尼电影机部门「Cine Alta」带来的 App,让索尼手机在色彩科学上有着索尼电影机的待遇,甚至连索尼的 Alpha 相机都没这种特权。在 App 中,可以拍摄 4K 10 bit HDR 的 HLG 格式,稳定的帧率记录也比目前国产安卓机的可变帧率稳定得多,出片质量也没让人失望,超越了各种大底手机甚至是 iPhone,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 up 的视频,详细的介绍了电影大师的出片质量。

【摄瘾研究所 vol.027】重新认识 Xperia 1 和 Cinema Pro - 哔哩哔哩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Pixel 4
1. 屏幕由 LG display 提供,有上红下绿的阴阳屏情况
2. 电池太小了,索尼的 Xperia 5 Mark III 如今能在差不多尺寸下塞入 4500 毫安时,可能和技术进步也有关系
3.WiFi 信号一般


Xperia 1
1. 边框太滑了,没法裸奔使用
2. 又长又细,一只手太少,两只手多余
3. 指纹识别率非常低,原因是采用了神盾指纹
4. 系统仍需加强,目前比谷歌还水土不服
两者充电都是只有 pd 18w,Pixel 4 必须购买高昂售价(799RMB)的 Pixel Stand 才能开启 10w 无线充电,否则都是 5W 输入;Xperia 1 没有无线充电。


为个性买单——Sony Xperia 1 与 Google Pixel 4 体验

我想,两年后购入这两部手机,一方面是穷,Xperia 1 与 Pixel 4(64 GB)的原价分别是 6299 人民币和 799 刀,原价购入这两部机在 19 年的环境下还是过于奢侈;另一方面,还是自己有对新潮科技的向往,想接触些不一样的东西。虽然这两部机在国内非常冷门,1000 个人里大概见不到一个人用,但海外市场的销量并不差,索尼移动这一年再次盈利,而 Pixel 4 系列的销量超过了一加 7 系列。

这里引用乔帮主的一句话 “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索尼与谷歌,两家不靠手机存活的厂商,面对市场洪流,能保持自己的方向不被其他因素左右,索尼不断将专业领域的东西下放给普通消费者,在硬件参数上突破极限;Pixel 则吃透现有的硬件,故意限制硬件升级,但在公司浓厚的工程师氛围下,不断优化算法来改善系统,提升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国内的厂商为了存活下来,只能往好营销的方面发展来讨好消费者,却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投入。

趁我的数码情怀还没有烟消云散,或许满足自己才能让未来无悔。这两部手机,充满了信仰,可能购买它们不是理性的选择,但在许多年后打开抽屉看到它们的某一天,或许就能再次让我体会到当年自己对电子产品无条件的热爱。

码字不易,以上均由个人完成,如有纰漏还需多多谅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索尼   成片   电量   买单   传感器   算法   阴影   屏幕   细节   效果   相机   模式   功能   照片   个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