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一文读懂国产汽车芯片的产业格局及技术发展趋势

各方大力扶植,芯片火热的背后,一条非常清晰的投资逻辑已经被很多人看到,当前中国半导体整体自给率只有15%,而汽车半导体自给率更不到5%,因此,芯片的国产化已经成为一条非常清晰的赛道。

芯片的国产化,意味着上下游产业链中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都要国产化,还意味着相关的设计工具EDA也需要国产化,汽车人参考结合国内几家芯片公司的招股书,以及近期举办的中国汽车论坛有关芯片的部分,对汽车芯片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的梳理。

本文聚焦于芯片产业和技术发展,全文共2525个字,下一篇文章重点介绍有关芯片设计软件EDA。

干货,一文读懂国产汽车芯片的产业格局及技术发展趋势

芯片产业的整体格局

市场层面,全球半导体市场2019年销售规模为4123亿美元,汽车半导体为410亿美元,占比10%左右;预计在2022年达到651亿美元,占总体半导体12%,是半导体细分市场增长最快的部分。

而中国半导体市场2020年销售规模为8848亿元,其中设计(代表企业:华为海思、紫光展锐)、制造(代表企业:中芯国际、华虹)、封装测试(代表企业: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各占三分之一左右。

产业链层面,半导体上游主要为设备、材料、软件,中游为制造层,包括芯片设计、生产、封装和测试,下游为芯片的应用。

干货,一文读懂国产汽车芯片的产业格局及技术发展趋势

具体地,在中游制造领域:

芯片设计企业通过对集成电路系统、逻辑、电路和性能的研究设计,最终转化为物理设计版图;

芯片生产企业负责晶圆生产,利用设计版图制作光掩模版,并以多次光刻的方法将电路图形呈现于晶圆上,最终在晶圆表面/内部形成立体电路;

芯片封装企业将加工完成的晶圆,进行切割、封塑和包装,以保护管芯并最终形成芯片产品;

芯片测试企业主要对芯片的可靠性、稳定性等进行检测。

干货,一文读懂国产汽车芯片的产业格局及技术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在芯片产业模式层面也分化出了五种模式:

集成器件制造模式(IDM,Integrat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涵盖设计、生产、封装、测试全流程,代表为英特尔、三星和德州仪器;

设计模式(Fabless),仅负责芯片设计,生产交给代工厂,封装测试交给专业公司;

代工模式(Foundry),仅负责晶圆的制造和流片,代表为台积电;

不完整的IDM模式(IDM lite),通过剥离旗下晶圆厂成为全球代工厂,而自身作为Fabless进行芯片设计,代表企业为AMD、恩智浦、英飞凌等;

而封装及测试企业(OSAT),分别承担芯片的封装和测试。

干货,一文读懂国产汽车芯片的产业格局及技术发展趋势

芯片的技术发展趋势

近几年半导体的技术发展主要围绕着设计、制造、封装以及材料四个层面,其发展变化受上游供给和下游应用共同影响。

设计层面,一方面是系统级芯片SoC的出现,将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及处理等不同功能组件以模块形式整合在单个芯片中,采用软硬件协同,是性能及功耗敏感型终端的最优选择;

另外一方面,为顺应差异化和低成本需求,加上挖矿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爆发,实现单一功能的ASIC也很旺盛,产品种类多、批量少,量产后成本进一步会降低。

干货,一文读懂国产汽车芯片的产业格局及技术发展趋势

制造层面,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FinField-Effect Transistor)工艺逐步成熟,目前已达 7 纳米,该工艺采用立体式晶体管排布,将控制电流通过的“闸门”设计为鱼鳍叉状的 3D架构,以在电路两侧实现通闭控制,从而减少漏电。

加上驱动电流参数优化,晶体管栅长得以大幅缩短,产品集成度和计算速度都得到提升。

“深度摩尔定律”延续FinFET 工艺整体思路,在沟道材料、器件结构、连接导线、高介质金属栅等方面持续提升产品集成度。

此外,绝缘层覆硅技术(SOI,Silicon-On-Insulator)快速发展,在顶层硅(晶体管)和背衬底之间加入绝缘体物质(埋入式氧化层),实现元器件间的介质隔离,从而减少寄生电容及传统 CMOS 工艺的闩锁效应、降低整体功耗,该工艺简单、功耗及成本低,可以用于物联网、射频、功率器件等领域。

干货,一文读懂国产汽车芯片的产业格局及技术发展趋势

封装层面,向三维异质异构集成方向发展,将芯片进行堆叠键合,通过穿透衬底的三维互连实现多层间电信号连接,可降低功耗、减小互连延时、提高传输带宽,支撑 SoC 实现复杂功能。

材料层面,半导体材料已演化至第三代,即禁带宽度≧2.3 电子伏特的半导体材料,主要包括碳化硅(SiC)、氮化镓(GaN)、金刚石、氧化锌(ZnO)、氮化铝(AlN)等;其中,SiC 和 GaN 技术相对成熟,已开始产业化应用。

较第一、二代材料,更具性能及经济性优势,可更好地支撑 5G、新能源汽车等发展。

干货,一文读懂国产汽车芯片的产业格局及技术发展趋势

汽车芯片发展现状

中国半导体市场虽然占了全球三分之一,但是自给率仅为15%,而晶圆的投资规模巨大,1000片/月的产能需要投资1亿美元,投资回报率周期很长。

2018年全球等效8英寸晶圆产能为1945万片/月,中国占12%左右。

从芯片应用层面上看,汽车芯片可以分为感知、计算/控制、通讯、储存、功率等,整体自主率不足5%。

从芯片类型上看,特别是用于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的SOC芯片以及MCU芯片,目前对台积电的依赖程度很高。

汽车芯片与消费芯片的比较,如下图所示:

干货,一文读懂国产汽车芯片的产业格局及技术发展趋势

因为建立在高安全与高可靠标准、长供货周期之上强绑定的整零关系,使得汽车芯片格局十分稳定,推高了行业壁垒。

智能电动汽车芯片特殊需求

智能电动汽车产品是基于场景和数据的,对于数据的处理取决于软件和芯片。

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需要高算力和高制程的芯片,芯片的设计需要与场景深度融合。

自动驾驶芯片需要满足多源感知融合、高效实时计算、冗余系统控制;而智能座舱芯片需要满足先进显示、多模态交互和丰富的应用生态,它们都需要满足售后可升级性的需求,这个时候主控的SoC芯片以及基于ASIC的AI芯片更加重要。

除了单车智能的路线外,车路协同的发展,一方面赋予了汽车芯片“做减法”的机会,传感器和算力需求简化,车端芯片性能要求降低;但另外一方面,对通讯芯片的宽带和时延要求都大幅度提高。

车企开始直接与芯片厂商合作,必须定义芯片的使用场景和需求,主导架构的设计,甚至考虑自主完成部分设计。

干货,一文读懂国产汽车芯片的产业格局及技术发展趋势

汽车人参考小结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芯片已经成为了新的三大件之一。

在缺芯的背景下,芯片国产化的道路看似十分具有吸引力,但通过拆解芯片的上下游产业链,可以发现光靠一两家国产芯片企业,是远远不够的。

车企如何与芯片连接起来,赋能其使用场景和用户体验,考验着车企的能力和智慧。

电动汽车对芯片的消耗量相比于传统汽车会大大增加,但同时在集中电子电气架构下,芯片又走向融合,使得芯片数量有了下降,乐观估计当前缺失的MCU将在下半年开始缓解。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单车汽车芯片成本均值2019年约为400美元/车,预计到2022年会到达600美元/车,数量降低,但是价值提高,其中增长点更多是基于智能电动汽车的高算力的SoC和AI芯片。

本文为汽车人参考第340篇原创内容,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推荐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三星   芯片   干货   晶体管   功耗   半导体   中国   层面   格局   模式   美元   代表   智能   产业   测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