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扩散!47人因吃荔枝死亡,甜美水果为何变成夺命利器?

又到了荔枝大量上市的时节了

烈日炎炎

丹红的荔枝果肉清甜

令人口齿生香

紧急扩散!47人因吃荔枝死亡,甜美水果为何变成夺命利器?


“吃货们”都开始蠢蠢欲动,

小康康也是个吃到好东西就停不下来的人,

但是看了这新闻,

就知道万事都要,

适!可!而!止!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6月13日报道,印度比哈尔邦卫生局当日表示,47名儿童死于急性脑炎综合症,其中包括大脑炎症。2019年自1月以来,比哈尔邦穆扎法尔布尔市的两家医院共登记了179起类似病例。


而当地广泛种植的荔枝,是导致数十名儿童死亡的元凶之一。


紧急扩散!47人因吃荔枝死亡,甜美水果为何变成夺命利器?


据印度研究人员介绍,过度食用荔枝且不吃晚餐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当孩子的血糖水平下降时,身体会开始代谢脂肪酸,从而导致葡萄糖的激增。与此同时,尿液样本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的孩子们因大量食用荔枝,体内含有荔枝种子毒素。


研究表明,在这些毒素的影响下,“葡萄糖合成受到严重损害”,导致低血糖和脑部发炎。


紧急扩散!47人因吃荔枝死亡,甜美水果为何变成夺命利器?

CNN报道截图


什么鬼,

吃个荔枝还能得专属的病?


什么是“荔枝病”?有哪些症状?

01


荔枝病,知道的人不多,但生活中中招的人还真不少。


紧急扩散!47人因吃荔枝死亡,甜美水果为何变成夺命利器?


荔枝病是大量进食鲜荔枝后,机体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多见于儿童。


因荔枝中的果糖,需由肝脏内的转化酶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一旦过量食用荔枝,大量果糖不能及时转化为葡萄糖。


再加上有研究发现,荔枝中含有两种物质: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会阻碍人体吸收葡萄糖,从而导致低血糖,甚至致死。


轻者会出现头晕、心慌、脸色苍白、冒冷汗、手足无力等类似低血糖的症状,重者可能出现眩晕、抽搐、呼吸不规则甚至突然昏迷的现象。


紧急扩散!47人因吃荔枝死亡,甜美水果为何变成夺命利器?


那荔枝还能不能吃了呢?当然是没问题了!


但吃荔枝有两个重要前提:别空腹+别过量,只要避开这两点,合理食用,荔枝还是大家最宠爱的小可爱啊!


哪些人容易患上“荔枝病”?

02


专家表示,吃荔枝只要不过量,一般不会引起身体不适。


小孩


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整体发育还不完善,脾胃功能较弱,最好不要吃新鲜荔枝,三岁以上的小孩,可于两餐之间吃1-2颗,不可过量食用。


紧急扩散!47人因吃荔枝死亡,甜美水果为何变成夺命利器?


老人


老人的消化能力在逐渐下降,对食物的耐受性变差,也不宜吃太多荔枝,不过可以适当吃些荔枝干果,中医认为荔枝干果具有补脾益肝、理气补血、温中止痛、补心安神的功效。


糖尿病人


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吃荔枝,如果实在想吃,可以在血糖水平稳定的情况下,在两餐之间吃1-2颗,不可以随意大量食用,随餐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不可同时食用荔枝。


紧急扩散!47人因吃荔枝死亡,甜美水果为何变成夺命利器?


控制用量,正确进食享美味

03


不建议空腹吃


荔枝中含有两种降糖物质,在空腹状态下,人体内血糖本就不高,此时吃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建议最好在饭后半小时食用,或在吃荔枝的同时配一些面包、饼干类食物。本身有低血糖的人,不建议食用荔枝。


紧急扩散!47人因吃荔枝死亡,甜美水果为何变成夺命利器?


每日食用不宜过量


“日啖荔枝三百颗”是一种文艺说法。大量食用后,口腔处于高渗状态,容易口干舌燥,从而导致咽喉干疼、牙龈出血等症状,而且容易影响血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00-400克水果,建议成人每日吃荔枝一般不要超过12颗,儿童最好控制在5颗以内。如果每天还有其它水果摄入,食用荔枝的量可以再适当减少一点。


不吃未成熟的荔枝


未成熟的荔枝中降糖物质含量更高,所以在挑选荔枝的时候,应选择已经熟透的。


紧急扩散!47人因吃荔枝死亡,甜美水果为何变成夺命利器?


综上所述

荔枝吃还是可以吃的

但注意不要空腹吃

尽量吃完全熟透的

特殊人群

请遵医嘱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荔枝   比哈尔   低血糖   果糖   胰岛素   干果   印度   葡萄糖   血糖   毒素   利器   糖尿病患者   症状   甜美   物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