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华西村”诞生:仅67户人资产却超30亿,家家都住别墅

头条广告解锁功能,广告打开后5秒钟,点击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了

这里曾经是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只有67户人家。

大家伙只能住在矮小的土坯房中,每家吃不饱饭、穿不起衣。

如今却家家户户都盖起了豪华别墅,开起了豪车,拥有六七位数的存款。

甚至还共同拥有一家三十多亿资产的大集团。

这个村庄是哪里?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曾经的“穷乡僻壤”

40多年前,湖北省官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落。

这个藏身于僻静角落的村庄,仿佛被时间遗忘了一般,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过着最朴素、最简陋的日子。

当时村子发展不好,所以大家把村子分成一个个的小组,然后分开去发展。

官桥八组当时被分了67户人家,共247口人。

当时村民们住的,都是用泥土夯筑的土坯房,屋顶盖着一层草席,里面空荡荡的,除了一张破旧的木板床,和几件残破不堪的家具外,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

并且因为房间里光线阴暗,通风不良,在初夏来临时,屋里总是弥漫着一股发霉的气味。

村民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种地为生。

他们吃的是自己种植的粮食,需要什么也是靠镇上运回来的次货。

即便如此,对于这些穷困的村民来说,饿肚子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有时候一家人们连蔬菜下饭都吃不起,只能吃着糙米充饥。

每天从天亮忙到天黑,寸步不离村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那时的农村经济极度落后,科技水平低下,村民们的生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

除了吃饭、睡觉和忙农活,别无其他消遣,,娱乐就更谈不上了。

全村人均年收入也不过区区几十块钱,和现在的生活水平简直相差万里,可谓是一个地道的“穷乡僻壤”。

小组长创建大集团

转机发生在1979年,在这一年,27岁的周宝生被选为官桥八组的组长,开启了一段可以说是传奇的的创业历程。

当时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组长,周宝生胸怀远大理想,不甘心就这样安于现状,带着村民在村里摆弄那几亩地。

他意识到,要想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唯有自力更生、勇敢创新。

于是,他率先带头,号召村民们集体经商创业,先走出村子,去镇上发展集体产业。

然而起步阶段并非一蹴而就。

在周宝生的组织下,村民一开始并不相信凭借一个小伙子,就能带他们过上好日子。

更何况当时的改革之风并没有那么强烈,村民们很怕因为这事被当做“投机倒把”抓起来。

但是在周宝生的劝说下,终于有村民心动了,毕竟他们已经生活的很艰难了,再难再危险,那又能比这还坏吗?

于是周宝生带领大伙,在官桥镇上开了一家熟食店和一家冰棒厂,虽然规模不大,但第一年就赚了7000元,让村民们初尝了集体经济的甜头。

这一笔钱,也让剩余的村民看到了希望,于是全组人齐心协力,听从周宝生的带领,开始一心做起了生意。

有了这次的成功,周宝生也可以大展手脚了,他意识到了此时的外面,是遍地的黄金,只要大胆去干,就会过上好日子。

于是周宝生大胆的接连创办了两个小煤窑和其他几家小作坊,生意越做越红火,村民们的分红收入也水涨船高。

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分红的问题,以及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零散的产业,让大家陷入了管理麻烦之中。

聪明人周宝生明白,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终将被现代化的大型企业所取代。

如果再坚持这种零零散散的方式,未来官桥八组肯定会再次回到贫穷的状态中去。

因此,1993年,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将这些散兵游勇般的小企业,整合成“田野集团”。

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标志着村级集体经济,正式迈入现代企业的发展轨道。

但是开始的时候,也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因为集团的建立,曾经的各个产业都要统筹管理。

这就导致了村民的利益受损,很多人因此觉得周宝生是要一个人独吞,因此产生了一些矛盾和争吵。

不过在周宝生的开导下,以及举出了案例后,其他的村民也相信了这个带领他们走出贫困的组长。

有了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运作,田野集团的业务相应的迅速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销售网络不断延伸。

很快,它就成为当地有名的民营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与此同时,村民们的收入也像滚雪球般不断增长,生活水平节节攀升。

在周宝生的改造下,村民们的分红不仅没有受损,反而还涨了很多,这也使周宝生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后来集团化运作成熟后,官桥八组很快就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

但是周宝生敏锐的发现,如今的田野集团,产业已经开始老旧了,是没有办法持续性发展的。

如果一直依靠着例如煤矿之类的产业,未来必然也不乐观。

于是周宝生积极地开始寻求新的发展路线,在后来,他看中了国家重视的高新技术产业。

于是花费了大笔资金,招收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将集团主业瞄准了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

功夫不负有心人。

到2003年,“田野集团”已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旗下业务遍及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多个行业。

整个官桥八组,如今像个现代化工业园区,远离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了景区般的幸福社区。

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官桥八组也被人才的问题困扰了,毕竟官桥位置的影响,导致人才的招收并不顺利,他们没有大城市的地理优势。

为了缓解人才短缺,周宝生决定自己培养本地的人才,增加田野集团的持续发展能力,于是就从最基础的教育开始着手改变了。

他先是助力了本地小中高学校的优化,提高了师资和教学质量。

然后在高校方面,与武汉大学合作,在村里创办了武汉东湖学院南校区。

这是全国第一个由农村创办的大学,标志着官桥八组在教育领域的创新突破。

武汉东湖学院南校区,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学生前来就读。

学校开设了多个专业,涵盖农业、工程、经济管理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特色的课程设置,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知识,还能亲身体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对于田野集团来说,这些学生毕业后,作为本地的大企业,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很多本地的、附近的学生都选择留在家乡,田野集团也因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补给。

甚至有外地的学生,也会选择田野集团,足以见得周宝生这一步的大智慧。

而这也为田野集团补上了最后一个窟窿,从此开始了良性循环,发展越来越好。

最终,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官桥八组已经成为集科研、工业、生产、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村庄。

如今的村民们人均资产已超百万,年收入在6万多元,村里统一修建的欧式别墅,家家户户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

村民不仅享有高额工资,还有退休金、教育补贴等多项福利待遇。

这与40多年前的贫穷状况判若云泥。

官桥八组之所以能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归功于村民们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同力。

也亏得周宝生这个领头人有着过人的远见卓识。

他带领大家顺应时代潮流,从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化产业发展,居安思危实施产业升级,最终使这个小村庄成为了“华西村”般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典范。

而曾经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因为转变不及时,被时代所淘汰,终究是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结语:

官桥八组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创新、善于把握机遇,贫穷并不可怕。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相信在新时代,像官桥八组这样的脱贫致富典范还会越来越多。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材料:

【1】百度百科——《田野集团》

【2】中国农网——《官桥八组:三农中国排头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华西   东湖   村子   田野   村庄   村民   贫穷   别墅   资产   产业   集团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