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于出手了,大幅提高美欧进口车关税?冯德莱恩“改口”

面对美欧的步步紧逼,中国终于考虑要出手了,这次矛头欲指美欧进口汽车关税,而这一记重拳可谓是直接打中美欧“要害”。

一、中国终于反制了?

5月21日,欧盟中国商会公开发布声明,称中国考虑对大排量进口汽车提高临时关税。

值得关注的是,中方此前也曾透露过这个“计划”。

此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提到类似表述。

而欧盟中国商会在声明中也引述了刘斌专家的说法,即中国在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的情况下,计划对发动机排量大于2.5L的进口汽车和SUV实施提高临时关税措施,其最高将提升至25%。

据悉,在去年中国进口汽车总量中,大于2.5L排量的汽车占据32%,其数量高达25万辆。

如果这项措施落实,势必会对美国和欧盟的汽车企业造成影响,并且这则声明发布的时间正值美国和欧盟联手围堵中国汽车企业之际,有人就指出,中方的“反制”行动是在对抗美欧针对中国汽车采取的贸易行动。


(中国考虑对大排量进口汽车提高临时关税)


但实际上,中国的“政策调整”和美欧之间的举措有着本质区别。

中国的调整主要体现了其在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上的坚定决心,是基于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的计划,其中不掺杂任何主观情绪。

而美国和欧盟之间的举措,则是打着“去风险”贸易行动的旗帜,对中国企业进行“围追堵截”,是真正的“脱钩断链”行为。

二、美国拉欧盟围堵中国汽车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此前发布了一则公告,称从今年8月1日起,美国将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并且这则声明还包含了中国占据出口主导地位的产品和美国大量投资的行业的产品。

与此同时,美财长耶伦也在访问德国法兰克福期间,向中国大打出手,再度发表“中国产能过剩”言论,甚至还呼吁欧盟和美国一起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紧急干预措施。

这也佐证了美国在打压中国新兴产业上的无力和焦急,因此才有了美国急迫想要拉拢欧盟对付中国。而这本质上是美国基于经济问题对欧盟实施政治威胁。


(美国拉拢欧盟围堵中国)


而面对美国的频繁喊话,欧盟显然在大方向上保持了一定的战略自主和政治清醒。并且给予美国一个较为“复杂”的回应。

引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言辞,欧盟将对中国采取“不同做法”,并且这种做法“更有针对性”。

从欧盟的“复杂”表述中,可以看出欧盟在针对“中国制造”上有着自己的考虑。

其一,欧盟内部在经济安全和“产能过剩”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共识。

其二,欧盟从根本上还保留着与中国合作的空间。

其三,美国的过度制裁不仅严重威胁了国际市场的正常秩序,还让美国本土企业和部分欧洲国家深受其害。


(欧盟在“中国制造”上有自己的考量)


而德国显然早已预料到这一结果,并抢先站在美国和欧盟的对立面。

三、欧盟内部存在分歧

此前,欧盟发起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而这项调查结果将决定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什么样的管制措施。

而在这一背景下,多位的德国政商界人士都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德国总理朔尔茨对此明确表示,尽管他不想提前预判欧盟的决定,但他认为一旦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势必会殃及自身。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绝大多数的电车都在中国生产和销售。

德国外贸协会主席德克·詹杜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旦欧盟走美国的路,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势必会导致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大幅度上升。

德国数字化和交通部长维辛此前也发出警告,反对欧盟效仿美国,并且他认为欧洲市场不应该关闭,而应该通过竞争加强,而惩罚性关税显然是错误的做法,这无疑会挑起中欧之间的“贸易战”。

此外,宝马集团董事长奥利弗·齐普策也反对欧盟加征关税。他表示电动汽车是快速增长且在生态上具有可持续性驱动的,不需要贸易保护,并且他认为欧洲汽车对于中国市场存在着“双边依赖”,实施惩罚性关税很可能适得其反。


(德国反对欧盟加征关税)


实际上,中国的发展和开放对于美国、欧盟乃至世界而言,是一种机遇,而不是风险。美欧显然不应对此太过焦虑。

如今拜登政府毅然决然选择对“中国制造”实施“极端制裁”,而欧盟尽管还保持着观望态度,但也有跃跃欲试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欧盟显然要认清现状,珍惜“回头是岸”的机会,避免最后面临得不偿失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关税   世贸组织   中国   欧洲   德国   美国   中国汽车   欧盟   此前   出手   大幅   电动汽车   欧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