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喷雾致白肺?别对脸喷,儿童尤其谨慎

如必须使用防晒喷雾,建议先喷于手掌后,再涂抹于皮肤表面。视觉中国/图

阳光下,摇晃瓶身,轻轻按下喷嘴,如烟似雾般喷涌而出的白色物质落在脸颊或四肢上,一场来自防晒喷雾的“洗礼”完成了。

炎夏将至,防晒喷雾是不少人的必备单品。但“防晒喷雾导致白肺”的话题,自2024年2月就在社交平台热议。两个月后,4月1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科普文章,提醒消费者安全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包括警惕吸入引发健康风险;遇火源有易燃易爆风险,以及不建议儿童使用。

如果使用不当,误吸入防晒喷雾,确实可能导致鼻炎或哮喘急性发作——甚至会因为“过敏”导致“急性白肺”。“尤其是呼吸道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婴幼儿和儿童,误吸后健康风险更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周剑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需要指出的是,此类“急性白肺”的主要病因在于防晒喷雾中的成分诱发过敏相关肺水肿,与公众在新冠流行期间所认知的“白肺”完全不同。

周剑平建议,消费者应明确自身否属于过敏体质,了解防晒喷雾的成分并掌握正确使用方法。国家药监局科普文章亦提醒,如必须使用防晒喷雾时,建议家长将该产品先喷于手掌后,再涂抹于儿童皮肤表面。

勿直接喷于面部

2024年2月,社交平台上一则视频显示,一场内部会议里,一位95后化妆品配方师自称,收集了许多误用防晒喷雾诱发肺炎的真实案例,很多受害者是孩子。她在视频里发出灵魂拷问:“误用防晒喷雾可能会导致白肺风险,这样的安全提醒能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包装上?”

伴随着几千万次的播放量,话题引发了业内外关注。南方周末记者联系该视频博主,未收到回复。

上述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科普文章中也明确谈到:不建议儿童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尤其是小年龄、过敏体质儿童。

对心智尚未健全的儿童来说,兴趣与好奇常常带来风险。据《长沙晚报》的报道,因玩耍时用了过多防晒喷雾,一位3岁半的幼儿、一位9岁女孩因咳嗽、胸闷就医,胸部CT均提示两肺炎症性改变,为“过敏性肺炎”。

“小朋友的呼吸道结构尚未发育完全,屏障功能较差。首先,小朋友们的呼吸道长度较短;其次,鼻腔内鼻毛以及气管/支气管纤毛数量少,对于外界吸入物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此外,小朋友大多不会自主屏住呼吸,可能有更多的外界吸入物进入上、下呼吸道。”周剑平解释。

在电商平台搜索“防晒喷雾”,琳琅满目的产品数以百计,专门面向儿童的防晒喷雾也有几十种。不少产品还获得了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儿童化妆品“小金盾”标志。

“特妆号(如防晒类产品)的国家级获批要求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简丹认为,正规专柜购买的国家正规认证产品,出现问题的概率不高。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的《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规定:不建议儿童使用喷雾型防晒化妆品,如必须使用,应当充分考虑吸入风险,在使用方法中标注“请勿直接喷于面部”“避免吸入”等类似警示用语。

南方周末记者在电商平台随机检索了6款销量靠前的儿童防晒喷雾产品,价格在每瓶37-140元不等。在店铺使用介绍的视频中,示范者大都是对着孩子的面部直接喷涂,只有一个商家在页面中提示在对儿童面部使用时,需先喷在掌心后均匀涂抹于脸部。

针对儿童防晒霜的配方及安全使用问题,南方周末记者联系海龟爸爸、贝德美、雅漾、曼秀雷敦等多个品牌,均未获得回复。

韩国美妆品牌JMsolution(肌司研)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公司也注意到这些消息,但不少负面新闻都指向了错误使用方法。“药监局的提醒其实并不是说防晒喷雾就不能用了,而是告诉消费者如何正确使用。”

他认为,过度解读短期会影响市场,但长远来看,防晒喷雾有其不可取代的特点,只要生产厂家规范安全地生产,卖家如实地说明使用方法和风险,消费者正确地使用,“剩下的就让市场自由选择吧”。

此白肺非彼白肺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在使用防晒喷雾时,呼吸道“误吸”在所难免。关键问题在于,到底吸入了什么?吸入了多少?吸入物的安全剂量又是多少?

“其实不必过度担心吸入问题。很多时候防晒喷雾喷出的都是较大的滴状,而不是完全的雾状。”简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普通防晒喷雾的喷头,一般难以喷出特别细的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的概率也比较低。

雾霾天里,污染指标PM2.5和PM10最受关注,前者指粒径≤2.5微米的颗粒,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20,称为“细颗粒物”;后者粒径≤10微米,可以较为轻松地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周剑平介绍,一般情况下,防晒喷雾喷出的颗粒物比PM10还大,即粒径超过10微米。因此,较难突破口鼻咽喉屏障,被人体吸入后难以进入下呼吸道。

既然难以吸入,防晒喷雾引发的肺炎甚至“白肺”,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与新冠病毒导致的白肺差异很大,发病机制大相径庭。

所谓的白肺,是指在胸片或肺部CT等影像学检查中,看到患者肺部呈现大范围的白色阴影。

周剑平解释,新冠病毒等导致的白肺是病毒占据了肺部空间,从上、下呼吸道到肺部,大面积受累。而误吸防晒喷雾所导致的“白肺”主要是呼吸道黏膜受到喷雾中的溶剂或溶质成分刺激,诱发一系列过敏反应,从而导致广泛的气管、支气管乃至肺水肿,这个时候,大量的液体从血管中渗出到肺部,肺部无法正常通畅工作。

周剑平进一步解释,这种过敏导致的“白肺”发生概率极低,仅在极个别人身上出现,停用相关产品后,病情在3-7天内基本可以缓解,影像学复查也能看到“白肺”表现逐步消失。

在小红书等平台,不少美妆博主及业内人士热切探讨防晒喷雾到底会不会导致“白肺”,分享因误吸防晒喷雾而造成胸肺不适、过敏咳喘等情况的人也有不少。更有消费者担心自己的肺结节与此有关,放弃使用防晒喷雾。

在皮肤科医生眼中,相比“白肺”,防晒喷雾值得关注的健康风险还有接触性皮炎。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主治医师谢恒介绍,防晒产品中通常含有的氧苯酮、肉桂酸盐、二苯甲酰甲烷和二苯甲酮、对氨基苯甲酸等物质,都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且相比防晒霜,防晒喷雾的刺激性更强。

常用于防晒产品的氧苯酮可吸收紫外线。但据《国际妇女皮肤病杂志》2021年1月刊发的文章,长期使用会产生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

此外,为帮助溶液雾化喷出,防晒喷雾还需用到丁烷、丙烷、异丁烷等“推进剂”。这些烷类物质在电子烟的雾化装置也会用到,也曾引发关于电子烟相关肺损伤的担忧。“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显示其吸入风险问题,但长期大量接触这类化学物质的安全性仍值得关注。”周剑平提醒。

科学防晒

防晒喷雾的火爆,与明星“带货”息息相关。在热门旅行综艺《花儿与少年》中,皮肤白皙的女星古力娜扎“狂喷”防晒喷雾,引爆单品大卖;近期在横店拍摄新剧的演员白鹿、曾舜晞,也因一起喷防晒喷雾上了微博热搜。

防晒喷雾的防晒原理和防晒霜一样,改为喷雾这一剂型,主要是利于大面积快速喷涂,例如在补妆、户外活动时更为方便快速。

相比涂抹防晒霜,有些孩子可能更喜欢防晒喷雾的“肤感”——仿佛最细腻的花洒,将水雾轻轻落在皮肤上,既凉爽又有趣,还有淡淡的香气。家长们也觉得省事,拿防晒喷雾给娃呲呲一阵喷,几秒钟就能搞定全身。

同济大学医学院皮肤学博士生、《听肌肤的话》作者冰寒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相比防晒霜,防晒喷雾的受众及应用场景相对较窄,市场份额大约在20%-30%之间。

由于防晒喷雾属于高压罐装物品,被归类为易燃易爆物品,通常情况下无法带上地铁、高铁或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不如防晒霜便携;且防晒喷雾因喷出的雾状液体覆盖面积大,也容易造成浪费,不耐用。

防晒喷雾不能带上地铁、飞机等交通工具,这就是因为前述“推进剂”含有的丁烷、丙烷、异丁烷也是打火机燃料里的主要成分,操作不当或遇明火,可能引发火情。

但就像面粉是安全的食物,撒入空中也容易误吸,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还会发生爆炸一样,“没人会把面粉跟炸药等同起来”。冰寒认为不必恐慌。

但业界确实应当把风险提示印得更加醒目。

比如,不要在狭小密闭的空间中密集使用防晒喷雾,比如车窗关闭的汽车内、电梯间等。对于儿童和孕妇来说,这种风险更不容小觑,但也不应因噎废食。

2023年夏天,在儿童公园游玩的孩子。南方周末记者翁洹/图

皮肤敏感的儿童一般不建议用防晒喷雾,甚至不建议用防晒化妆品。遮阳帽、防晒衫这些“硬”防晒的方式更妥当;如在游泳、踢球等不方便戴帽子的情况下,选择防晒产品才是必要的。

“6个月到2岁的幼儿,建议选用纯物理防晒霜。”谢恒说,物理防晒也就是只添加了氧化锌或二氧化钛的防晒霜,通过散射作用减少紫外线与皮肤的接触。“肤感没那么好,会有一层白霜一样的东西在脸上,但胜在稳定、安全。”

简丹医生说,她的女儿也是敏感人群,每次涂抹防晒产品后都出现红痒。在无法明确具体是对哪个成分过敏的情况下,她通常就是选择戴帽子、穿防晒衣等方式来给小朋友防晒。

她觉得近些年来,对防晒的关注也有些“过分热忱”了。在她的观点里,“光老化造成的损伤,可能还不如年轻人熬夜带来的伤害更值得关注”。她介绍,有不少临床研究发现,很多皮肤疾病都与缺乏维生素D相关,而适当的日晒是有效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方式。适度晒太阳、接触阳光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和儿童的成长。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 南方周末实习生 谭梓莜

责编 汪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防晒   丁烷   儿童   肺部   南方周末   呼吸道   谨慎   皮肤   风险   记者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