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开打赏 大模型的变现试探

2024年,轰轰烈烈的大模型浪潮好像摸索出了一些变现的头绪,这一次是AI“红人”月之暗面的Kimi智能助手。近日,Kimi推出了“给Kimi加油”的付费选项,金额从5.2元到399元不等。这种类似于“打赏”的玩法,也让外界猜测Kimi是否已经开始了商业化变现的探索。

从字节跳动挑起B端大模型的“价格战”,到Kimi入局探索C端付费的可能性,大模型正在努力跳出“干烧钱”的怪圈,以实现变现的闭环。但时至今日,大模型也仍属于新兴事物,外界是否做好了买单的准备,可能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给Kimi加油”

Kimi在尝试一种很“新”的变现方法。近日,有少量用户在高峰时段向Kimi提问时,会被提示“Kimi有点累了,可以晚点再问我一遍”。更关键的是,现在的Kimi在“晚点再问”之外,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给Kimi加油”,让用户在高峰时段优先获得回答。

送Kimi一朵花、给Kimi加鸡腿、请Kimi喝咖啡……这种新颖的付费方式被外界形象地形容为“打赏”。据悉,目前Kimi共推出了6个“打赏”档位,价格为5.2元、9.99元、28.8元、49.9元、99元以及399元,对应的高峰期优先使用时长分别为4天、8天、23天、40天、93天以及365天。

目前,“给Kimi加油”仅支持网页端付费,App端尚未开通这一功能。另据《Kimi支付协议》,该项服务也仅指用户享有“Kimi高峰时段优先使用权益”,此外,无论在相应时间内是否实际使用Kimi,自付费之后时长都会进入计算。

去年11月,百度文心一言率先上线了面向用户的会员和联合会员服务。目前文心一言的连续包月会员费用为49.9元,比起非会员,模型能力上多了文心大模型4.0的调用,图片生成上分辨率更高,画图效果升级,且能一次生成多图,网页端的插件权益也新增了高阶插件。

OpenAI的ChatGPT也早已探索了收费模式。比如2023年2月就推出“ChatGPT Plus”付费订阅版本,每月收费20美元,获得在高峰时段更快的响应、优先使用新功能和改进等。

对于除高峰期优先使用时长外,是否有推出会员模式及更多权益的计划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月之暗面,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分析称,Kimi的付费尝试具有创新性,通过不同金额的打赏来提供不同的高峰期优先使用时长,既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也促进了Kimi的商业化进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也对北京商报记者提到,这种“打赏”模式不仅为智能助手提供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更是月之暗面正式探索大模型商业化的一个标志性举措。

操之过急了吗

一直以来,大模型都是一个烧钱的行当。去年8月,一度有数据称,OpenAI仅运行ChatGPT,每天就要花费约70万美元,甚至以此推测,OpenAI可能在2024年底破产。

数据真假尚难判断,但大模型训练及推理的成本问题却是真。凭借着顶尖的话题性,OpenAI可以靠融资度日,但这并不代表能够运转下去的商业模式不重要,而这也是所有大模型企业要生存下去的必答题。

Kimi对打赏的探索,正是出于这一逻辑。根据公开报道,今年2月19日,月之暗面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一举刷新国内AI领域最大单笔融资纪录。该轮融资过后,月之暗面的估值已达约25亿美元。

但此前曾有报道称,有投资人透露,Kimi用户的获客成本达到12—13元,近一个月来日均下载量为17805,每天的获客成本至少20万元。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北京商报记者也向月之暗面进行了求证,但未收到回复。

高昂的算力成本和获客成本让大模型这件事看起来没那么“可持续”,变现赶早不赶晚。但摆在面前的情况是,大模型产品尚未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一旦涉及收钱,情况很可能迎来反转。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北京商报记者提到,对于当下大模型发展进程而言,探索收费模式有点过早,目前用户规模有限,需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和接受程度。Kimi的付费尝试能否成功也还需要看具体的用户反馈和数据表现。

本月早些时候,国内商业智能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发布2024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AIGC App行业用户已经突破7380万,同比增长了8倍。

其中,抖音旗下的豆包、百度旗下的文心一言以及天工、讯飞星火、Kimi智能助手月活跃用户分别为2328.2万、1466.1万、966.1万、620.4万、589.7万。

王鹏则认为,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现在探索收费模式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关键在于如何制定一个既能保证公司收益又能维持用户满意度的收费策略。在此背景之下,提供优质的服务内容是维持用户留存的关键。除了价格因素外,公司还需要关注服务的质量和用户体验。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提升服务质量来吸引和留住用户。

先to B还是先to C

比起C端收费探索上的谨慎,B端的收费显得更乐观一些。不久前,字节跳动正式对外发布豆包大模型,同时公布,其主力模型在企业市场的定价只有0.0008元/千tokens,0.8厘就能处理1500多个汉字,比行业便宜99.3%。

消息一出,瞬间被讨论为字节跳动挑起大模型价格战。巧合的是,此前不久,OpenAI的GPT-4o和智谱的入门级产品GLM-3 Turbo模型调用价格均出现了下调。

张孝荣认为,价格战是一个积极的趋势,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市场上的竞争加剧,进而提升大模型的性能和功能。不过他也提到,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to B领域商业化的难度也不小,除了技术成熟度有限,还需要为某些特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同时,还需要昂贵的算力和数据的支持。

对行业而言,王鹏提到,在to B领域,大模型提供商之间确实出现了激烈的价格竞争,可能会加速行业的洗牌和整合过程。在价格战中胜出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客户资源,而落后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在Kimi之前,B端收费C端免费是大模型的普遍路线,但随着C端收费探索的逐渐展开,其商业化进程是否会反超B端也成为问题之一。

詹军豪认为,在to C领域,由于用户基数庞大且需求多样化,因此可能更容易实现商业化。而在to B领域,由于客户对产品的专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完善产品功能和提升用户体验。

就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to B还是to C,商业化潜力已经越发清晰。王鹏认为,to B领域的大模型提供商通过价格战快速占据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更多的商业化途径。例如,除了提供基础的大模型服务外,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来增加收入来源。

“而在to C领域,大模型提供商也在积极寻求商业化机会。它们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广告等服务来获取收益。此外,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助手等应用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to C领域的商业化潜力巨大。”王鹏说。

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模型   价格战   北京   时段   商报   成本   领域   记者   数据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