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机销量折损过半!荷兰正式表态,外媒:“脱钩”的必然结果

中美半导体产业博弈新格局

半导体芯片,这个看似微小的电子元件,却是推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这场科技竞赛中,中美两国的较量愈演愈烈,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正经历深刻的重塑。

美国"卡脖子"战术频频升级

一切,始于2022年10月,美国政府宣布对华实施广泛的芯片出口管制政策。英伟达、AMD等芯片巨头的顶尖AI芯片禁止出口中国,就连高端游戏显卡也名列其中。这一舍近求远的做法,旨在切断中国获取先进芯片的渠道,遏制其科技实力的提升。

对于智慧如海的中国科技人才而言,这终究是一记"无伤大雅"的闪光弹。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应对之策,通过微调芯片设计,推出略低于限制标准的A800和H800芯片,继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美国政府自然不会坐视不理。2023年10月,它们再次升级出口管制规则,将矛头直指这些"漏网之鱼"雷蒙多部长直言不讳:"如果你围绕特定限制重新设计晶片,我会在第二天就对这些晶片实施管制。"

就在前不久,2024年3月底,拜登政府又一次修订对华芯片出口限制,这次的目标是装载AI芯片的笔记本电脑。166页的新规则无情地扼住了中国企业和消费者获取先进AI计算能力的最后一线生机

"美国是在继收紧政策,试图堵住所有的漏洞。"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刘易斯如是评论。而在中国科技界,人们也看到了美国"卡脖子"战术的无孔不入。

中国坚持自主创新 砥砺前行

面对美国的层层封锁,中国从未被动应对。相反,这股凌厉的逆风,反而成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

"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这是华为面对芯片制裁时的勉励。在压力与困难面前,中国芯片产业从未止步。从设计到制造,从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中国正在全面追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中国政府也在加大投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2022年8月,拜登签署了280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试图通过财政补贴将芯片制造"回流"美国。中国也在酝酿万亿投资,支持本土芯片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中国教育部将半导体科学与工程列为重点学科,鼓励高校建立相关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深圳技术大学与中芯国际携手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就是一个生动例证。

而在产业实践中,中国企业也在不断突破。华为Mate60 Pro手机采用的"中国芯",让国人对突破封锁充满期待。中芯国际、韦尔股份、卓胜微等一批市值千亿的芯片巨头正在崛起。

全球产业链重塑 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这场中美科技较量中,半导体产业链的版图也在发生深刻的重塑。

台湾晶圆厂纷纷"脱钩"转向日本。台积电、力积电等龙头企业在日本投资上百亿美元建厂,寻求在尖端芯片制造领域新的立足点。

日本政府也在全力重振本土半导体产业。它们不惜重金补贴,吸引台积电、美光等企业在当地扎根,并大举投资Rapidus等本土企业,瞄准2纳米先进制程技术。

韩国虽然表现较为谨慎,但也未能全然置身事外。有消息指,美国正在向韩国施加压力,要求其配合限制对华出口。

而在中国,为了减少对外依赖,本土企业也在加速国产替代步伐。从设计到制造,从设备到材料,中国正在加快建立自给自足的生态体系。

这场产业重塑的大潮,给全球半导体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过去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正在动摇,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等新兴力量都在崭露头角,一个新的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

半导体芯片,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心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场中美科技战的大背景下,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在经历深刻的重塑。

美国一方面加大"卡脖子"力度,试图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也在加大国内投资,防止本土产业链被"反杀"。中国则坚持自主创新,全面追赶,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这场较量中,新兴力量也在崛起。日本重金投资本土半导体产业,韩国也面临美国的施压。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正在从单极走向多极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光刻   中美   荷兰   销量   韩国   美国   产业链   半导体   中国   本土   格局   芯片   正式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