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郎问:村里住多少八路?孩子答七八个吧!当夜日军来偷袭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1年南龙岗村的战斗背景

1941年1月2日,在河北省行唐县南龙岗村,村头的一棵老槐树下,儿童的欢声笑语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几个孩子在树上爬上爬下,他们的动作灵活,一会儿挂在树枝上,一会儿又滑到地面,享受着简单而纯真的乐趣。

此时,村道上尘土飞扬,一个挑着担子的人影出现在道路的一端。这是一个货郎,他的担子两头各挂着一个大竹篮,篮子里装满了油瓶和其他杂货。他的步伐慢悠悠,似乎并不急于结束今天的行程。随着他一步步靠近,村里的孩子们也逐渐注意到了这位新面孔。

货郎停下脚步,朝着玩耍的两个稍大的孩子喊了一声,询问道:“你家有没有住的八路军,有八路军叔叔,家里就能吃得好点。”他的声音略带疲惫,但试图显得友善。两个孩子停下了玩耍,站在那里,互相对视一眼后,同时摇了摇头。

不甘心就此打住,货郎又追问:“咱们村一共有多少八路军啊?”他的目光在孩子们的脸上打量,试图从他们的表情中读出更多信息。另一个孩子稍显胆怯地回答:“也就七八个人吧。”孩子的声音不大,但足以让货郎听见。

这位卖油的货郎,实际上是众所周知的汉奸老白洋。老白洋今天的任务非常明确,他必须探听八路军的具体人数和位置,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关键的情报收集。

日伪军的计划与突袭

老白洋在黄昏时分结束了他的行程,回到了行唐县。他立即向日军指挥官报告了自己在南龙岗村的观察结果,声称村中八路军的人数不超过十人。他的这一错误判断,使日军高估了自己的优势,并认为有足够的力量一举消灭南龙岗的抗日力量。

在日军指挥部,一场紧急会议很快召开,决定立即行动。他们计划在夜间进行秘密行动,以免被村民或在附近活动的八路军发现。约370名日伪军被动员起来,这包括日军士兵和伪军协助者,他们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开始集结并向南龙岗村进发。

随着夜幕降临,一支由混合日伪军组成的队伍在铁靴声中沿着乡间道路缓缓前进。他们的行动非常隐秘,甚至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引起注意的灯光。月光下,部队的影子在地上拉长,一行人如同幽灵般移动,仅仅是低沉的命令声和装备摩擦声打破了夜的静谧。

到了深夜,日伪军已经接近南龙岗村的外围。他们利用地形和夜色作掩护,小心翼翼地完成了对村庄的包围。为了确保行动的成功,日军不仅配备了步兵,还特别调派了骑兵单位和配备重机枪的特种部队。这些重机枪被安置在村庄南面的出入口,可以控制主要的进出路径,而骑兵则隐藏在村庄周边的灌木丛中,准备随时冲锋。

所有的部署都在严密的秘密中进行。日伪军的士兵们在寒冷的夜风中等待着最后的攻击命令,他们的枪支已经上膛,每个人都被告知要在天亮前结束战斗,消除所有抵抗力量。他们对这次行动的成功充满信心,认为只需一击便可彻底摧毁村中的八路军。

八路军的机智反应

黎明前的寒冷中,南龙岗村周围一片宁静。一名老大爷,村里人称他为李爷爷,这时正常按照他的习惯,拿着木制的拾粪工具出门,准备开始他的日常劳作。天色还未完全亮,他边走边调整着厚重的棉袍,步入一片暗淡的街道。

李爷爷走的是村南的小道,这条路平日里少有人经过,正适合他的拾粪活动。然而,当他沿着路逐渐接近村庄的边缘时,突然发现前方有不寻常的动静。在树木和灌木丛的掩映下,隐约可以看到几个身影在蠕动,他们身着不同于村民的服装,显然是外来者。

李爷爷虽然未完全明白情况,但他直觉告诉他这里有危险,便匆忙返回村中。他的这一发现很快被一些早起的村民注意到,并迅速通报给了在村中的八路军驻地。

接到消息的17团团长闵鸿友和政委吴西立刻意识到日伪军已经悄无声息地包围了南龙岗村。他们知道,只有迅速果断的反应才能挽救局面,避免被敌人突袭成功。闵鸿友和吴西决定立即利用3营的力量,这是一个驻扎在付家大院和南龙岗村的兵力,执行反包围的战术。

激烈的战斗与八路军的胜利

1941年1月3日黎明时分,南龙岗村外的寒冷空气中充斥着战争的紧张气息。当200余名日伪军开始向村庄发起全面进攻时,天空刚刚泛白,整个村庄被一种急促而沉重的气氛笼罩。日伪军的士兵们分成几个小队,从不同方向向村庄核心区域推进,他们的步伐坚定而快速,意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压制任何抵抗。

然而,八路军的17团3营的9连和10连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防备。这两个连队分别在村庄的东南两侧设置了防御阵地,他们利用村庄内的民房、土墙以及周围的自然地形进行防守。当日伪军士兵试图冲破这一防线时,遭到了激烈而准确的火力回击。9连和10连的士兵们使用了手中的步枪和轻机枪,以及事先埋设的地雷和爆炸包,让敌人的进攻变得异常艰难。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战斗的全面性和防止敌人的增援,八路军的战术部署也相当周密。闵鸿友指挥下的8连被赋予了一个关键任务:他们带着一挺重机枪迅速占领了村西的高地,这是一个控制整个村庄西部入口的战略位置。从这个高地上,他们可以清楚地监视到行唐方向的任何敌军动向,有效地警戒可能的增援部队。

此外,1营的一个连被派往柳树沟,一个位于村庄北面的关键位置,目的是保护八路军的后路和防止日伪军从后方发起攻击。柳树沟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非常适合用来阻止敌人的侧翼突击。

同时,3个连被分派到村庄东面的主要渡口。这些渡口是连接外界的重要通道,控制这些地点对于八路军来说至关重要,以阻断敌人的物资和兵力补给。这些连队的士兵们迅速布置防御,准备拦截任何试图通过这些渡口进入战区的敌军。

最后,团特务连被分配到村庄南侧的南龙岗河套左翼,这里同样是一个关键的地理位置,其控制权可以极大地影响战场局势。特务连的士兵们精通各种战术和潜伏技能,他们在河套周围利用地形优势隐蔽地布置了观察哨和伏击点。

战后的影响及总结

随着战斗的持续,日军在尝试穿透八路军防线时集中使用了重机枪,不断对八路军的前沿阵地发动猛烈的攻势。枪林弹雨中,日伪军试图以密集的火力压制八路军,从而为其步兵突破创造机会。八路军的士兵们临危不乱,坚守在各自的战斗岗位上,用手中的武器回击敌人的进攻。子弹在空中呼啸,炮声连连,战场上尘土飞扬,烽火连天。

在此过程中,八路军的9连和10连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两边的士兵在激烈的交火中均有较大伤亡。然而,就在日伪军集中力量试图突破中心阵地时,7连、11连和12连已悄然完成了对敌人侧翼的包抄。这些连队利用地形和夜色的掩护,绕到了敌人的背后,对藏在树林中的日伪军发起了突然的攻击。

这一精心策划的包围行动迅速取得了效果。日伪军在未预料到的情况下陷入了混乱,八路军的火力集中而准确,短时间内便将树林中的敌人歼灭,共计60余人。在这次行动中,八路军不仅没有让一个敌人逃脱,还完全控制了战场。

同时,在深沟区域,日军留下的30几匹大洋马也未能逃脱八路军的手掌。这些马匹的缴获为八路军的机动力提供了大大的增强,这对于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快速移动尤为重要。

随着战斗的进一步发展,八路军17团的2营成功趁敌军东路和中路部队被消灭的机会,迅速夺回了日军的炮兵阵地。这一战略地点的夺回,不仅削弱了日军的火力支持,也为八路军提供了更多的火炮资源,包括缴获的平射炮和其他重型武器。

战斗在激烈的交火后持续了3个小时,最终以八路军的全面胜利告终。八路军共计歼敌200余人,俘获了日军7人和伪军18人。此外,战斗中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包括重机枪、轻机枪、掷弹筒、各类枪械,以及1.2万发子弹和60余发炮弹。特别地,还缴获了4个对八路军而言极为珍贵的望远镜,这些装备的增加,极大地提升了八路军的战斗和侦察能力。

参考资料:

来自 冀中七分区人民抗日斗争史资料选编. 滹沱河畔的战火[M]. 199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行唐县   日军   重机枪   货郎   伪军   当夜   火力   地形   阵地   村里   村庄   敌人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