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手表莫在“手机化”路上越走越远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位母亲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篇“小作文”,题目是《我把儿子的×××电话手表禁用了》,表达了对孩子每天长时间使用电话手表聊天导致视力下降,以及添加陌生好友等带来安全隐患的担忧。此文发出后,引发不少家长共鸣。儿童智能手表“手机化”再度引起争议。

使用儿童智能手表的初衷和本位是保障儿童安全,相比于智能手机,其实时定位和即时通话为主的两大功能,既满足了家长看护儿童的需求,又避免了因过早接触互联网而带来的隐患,成为家长的“看娃神器”。而随着技术进步和商业利益驱动,儿童智能手表功能不断获得延伸,除定位和通话外,网络聊天、视频通话、拍照、发好友圈、留言评论、网络游戏等本属于智能手机的功能也逐渐走进儿童的智能手表。

儿童智能手表“手机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儿童获取知识的途径、拓宽了儿童与外界交往的空间,但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愈发突出。孩子的自制力弱、好奇心强,智能手表五花八门的功能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在智能手表上花费的时间增加,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视力,也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孩子的辨别力弱、安全防范意识低,一些恶意程序植入手表后,一旦操作不当就会泄露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录音等个人信息,同时易发生诱导消费、违规扣费、网络暴力等问题。不合格儿童智能手表内置软件及内容质量无保障,部分游戏可能存在暴力、血腥、犯罪等少儿不宜内容,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此外,在儿童智能手表逐渐成为孩子“标配”的情况下,其品牌是否高级、功能是否强大便成为孩子们中间攀比的要素,亦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过度依赖智能手表的拍照搜题等功能,还会削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长期沉浸在网络聊天交友模式中,则可能带来人际关系障碍。总之,智能手表逐渐从满足家长需要走向取悦儿童,从守护安全变为消遣娱乐的工具。若不对儿童智能手表加以管控,“手机化”的儿童智能手表将可能从“看娃神器”走向“毁娃神器”。

时下,儿童智能手表正逐渐背离初衷、远离本位,交友、娱乐的手机化功能占据了主要地位。试问,如果儿童智能手表不断“手机化”,失去了守护安全、防范网络沉迷的初心,甚至走向了它的反面,那么,智能手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所以,关键是要给智能手表加约束,在功能上“做减法”,促使其回归安全本位。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儿童智能手表的审核监管,将相关标准上升为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要求儿童智能手表在设计、生产与销售等各环节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加大抽查力度,杜绝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制造商应主动给智能手表“做减法”,在设计上除基础功能外不内置过度娱乐化的应用,自觉遵守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触碰信息安全红线,同时为家长提供“把关”支持,从应用安装、功能、使用时间、社交控制等方面,确保家长对儿童智能手表的掌控。

此外,家长应守好最后一道防线,定期检查孩子智能手表的使用情况,指导教育孩子养成科学使用智能手表的方法和习惯,同时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内在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拒绝攀比心理。给智能手表“做减法”不意味着给孩子的社交“做减法”,家长和学校应丰富孩子的业余爱好,鼓励孩子线下真实社交,积极营造真实交友场景,建立健康互动的交往关系,摆脱对智能手表的社交依赖。总之,儿童智能手表要在应用功能上“做减法”,回归安全守护本位,还孩子一个健康、清朗、安全的成长环境。

(作者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16日第2版

作者:徐文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手表   儿童   智能   减法   本位   神器   社交   家长   路上   功能   孩子   机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