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你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你有多久没发朋友圈了?一组数据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截至2023年底,微信用户总数已达12亿,但每天发布朋友圈的只有3亿人,也就是“沉默”的占绝大多数。从“想晒就晒”,到“沉默是金”,到底是什么在推动着用户心态之变?

如果说庞大的用户基数让微信堪称“国民应用”,那么朋友圈则称得上一个“国民秀场”。从文字到图片,再到小视频,不断丰富的形式让朋友圈越来越精彩。有人说,因为朋友圈的出现,中国人吃喝玩乐的次数翻了好几倍。虽然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朋友圈助推着晒文化的流行,这又悄然带动着打卡消费,确实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意味。

这些年,朋友圈里的氛围确实在悄然变化,不仅发布数量变少了,发布内容也趋于格式化,要么是工作内容的机械性转发,要么是精修图文的留痕式发布。这倒不是说大家的生活不如前些年精彩了,只是单纯不想晒了。究其原因,或许林林总总,但大体上有共通之处:

比如,朋友圈人多嘴杂,从单位领导,到闺中密友,再到销售中介,堪称一个小社会。将个人化的所思所想、生活碎片赤裸裸地曝光于众,既担心隐私泄露,又怕人指指点点,思来想去干脆不发。再如,随着当代人媒介化生存程度的日益加深,社交礼仪、办公室哲学等生活技巧也和微信挂了钩。从头像风格,到语气用词,再到发布内容,都能被人分析得头头是道,成为评判一个人的标的。与其被莫名误解,倒不如只看不发。

从深层看,推动这种变化的,其实源于应用的扩张。从最初的通讯工具,到如今的生活平台,微信搭建起的生态已经覆盖了线上线下几乎所有的圈子和场景。这样的趋势下,朋友圈正从熟人社交转为泛关系社交。某种意义上,朋友圈更像一个通讯录,不管熟不熟,都能加个好友,即便江湖不见,也能一直留存。有学者认为,人类社交网络的节点不会超过150个,否则大脑皮层将会无法有效地覆盖,导致部分节点流失。相比之下,微信好友数量上限为1万个,朋友圈里没朋友早已是常态。让一个人在这样的场所里随心所欲,恐怕和在广场上公开表演没什么区别。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社交习惯,这将从根本上推动社交媒体的迭代。有调查说,对于Z世代而言,保持适度社交距离是他们觉得最好的彼此尊重的方法。在此背景下,无限稀释的圈子里有人来了,有人走了,这很正常,但无论何时,最宝贵的还是坚持自我的率真,以及那些心理“内圈”真正珍视的好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内圈   朋友圈   人多嘴杂   节点   社交   国民   好友   朋友   内容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