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亏光60亿,千亿中药巨头“底裤”都快被输光了

神一般的存在,竟然被人啃掉了骨头!

一支昔日拯救生命的"神药",如今却成了权钱争斗的祭品;一个百年老字号,曾让无数国人安身立命,如今却被自家人摧残得体无完肤。这就是云南白药,这个国民老牌中药品牌,如今却沦落到被人拆骨入腹的下场。

对于这个一手缔造了中国医药史上不朽篇章的品牌,昨日的辉煌岂堪重现?岂料就在最近,一场震惊资本市场的丑闻狂风骤至,狠狠揭开了这个"国宝"的面纱。原来,这个曾经祛病救疾的"神药",竟然也会"染病"被人啃食骨髓!

高管被纪委带走,为何引发千亿蒸发?

5月8日,一则爆炸性新闻在舆论场突然爆裂开来——云南白药前董事长王明辉、前销售官王锦等5名高管,都被当地纪委监委带走调查!

包括王明辉在内,这5人可谓是云南白药的"家之重器"。他们中,有人主政核心业务达20年之久,打造了如今云南白药的产品线和营销体系;也有人是白药旗下上市公司的董事、是连任多年的高管……

眼下,这5位昔日的"能人异士",却成了阶下囚。一时间,不但舆论哗然,就连资本市场也为之震惊。数据显示,就在消息曝光的当天,云南白药股价就暴跌6.13%,市值直接蒸发近60亿元!

对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失去这么一大笔现金流,无疑是重创。可让投资者们感到更无法接受的,还是这起丑闻事件本身。对于曾被奉为"国宝"的老牌药企,这样的"家丑"实在是一次颜面扫地的重创。

那云南白药5位能人异士,到底做了什么"孽缘",才会招来如此大祸?直至今日,纪委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他们可能涉及了严重失德失职、滥用职权以及牟取私利等违法违纪行为。

比如,据称王明辉等人在被调查之前,就已经悄然卷铺盖卷离职了。有媒体还直指,云南白药之所以会连年高价涨价,其中就存在"暴利"作祟的嫌疑。

网友质疑:抓住牙膏暴利,是否能解开谜题?

除了"高管被带走"的消息,最令外界哗然的,恐怕还是对云南白药"盘剥百姓"的指责了。

多年来,这个老字号的标志性产品牙膏,价格由最初的几元,猛然飙升到如今动辄几十元一支。曾有媒体报道,云南白药牙膏几乎是"暴利产品",售价为原料成本的数倍,集团近三成利润都来自牙膏。

一款本就是民生必需品的牙膏,凭什么可以被炒到如此令人咋舌的高价?不少消费者和网友都质疑,是否存在"内部坑蒙拐骗""私吞暴利"等违规行为?

另一个质疑的焦点,则落在云南白药的药膏产品身上。由于配方成分向来是国家保密,外界无从查证。但自从有消费者实测发现,云南白药国内外同款牙膏的成分标注并不一致,质疑声就此不断升高。

比如在美国市场,同样一款云南白药牙膏,成分表上并未标注"氨甲环酸"等成分,而在国内市场同款就标注了含有这一药物成分。对此,律师表示可能涉嫌虚假宣传。

更令舆论哗然的是,许多消费者认为,这种口服的止血剂成分并不适合长期使用,其潜在风险也无从查证。一时间,"云南白药牙膏是否存在掺杂猫腻"的质疑,迅速在网上沸腾开来。

诚然,我们还无法下定论云南白药5名高管是否确实触犯了纪律和法律。但从各方质疑声中,我们不难窥见其内部管理的冰山一角:

权力过于集中、监管缺位、营销与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宗旨、为了销量罔顾产品质量等等。一系列弊端若被查实,不啻是当之无愧的上纲上线式腐败。

如此一来,人们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这家千亿药企的管理者们身上。当多款产品被质疑后,消费者对医药健康领域也将升腾起合理的不信任感。

天下苦医药健康家矣!

事实上,近几年针对医疗卫生系统的反腐风暴,正是将众多"家丑"狠狠拽了出来。

曾有报道披露,去年全国就有超过180名医药卫生系统干部"扫地出门",涉嫌行贿受贿、贪污侵占、滥用职权等罪名。更有甚者,曾有一名院长就为了购置一台医疗设备,索取了高达1600万元的回扣!

药品专家亦曾戏称,"现在人们是否认同某款药品的功效,80%取决于它是否有惊人的价格。"的确,如果算上回扣、人脉成本和高利润,最后让普通消费者承担药品高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令人痛心的是,现如今走遍祖国大地的云南白药,便是百年来延续着中药药祖的薪火。创始人曲焕章曾矢志不渝,铸就了"百宝丹"这一举世无双的仙术。

然而如今,在金钱面前,这一法宝却沦为妄图贪婪之徒的祭品。而那些曾经把它当做"救命稻草"的病人们,也将被迫背上沉重注资的包袱,真可谓是雪上加霜!昔日的"救命稻草",如今竟被权钱交织的罪恶力量狠狠蹂躏,这岂不是给整个医药行业抹了一记耻辱的黑泥?

反思溯源:制度缺失埋祸根

面对如此扑朔迷离的乱象,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年来,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医药领域的管理和监管的严重失灵?使得一些主管人员,居然能像这般肆无忌惮,对老字号品牌"拣干净了骨头"?

深挖其中的祸根,我们能发现:这一切,实由长期以来监管缺位、制度不健全所酿。

举例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医药企业的营销费用和三费开支,基本由行业自身把控,外部监督乏力。这就为一些人钻了空子,肆无忌惮地滥用公款,借机牟取私利。

另一个制度缺陷,则是对一些主管人员的权力未能有效制衡。由于过度集中和缺乏监督,一些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随意挥霍公款,对内任人唯亲,对外则与不法商人勾结谋私。

当然,制度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执行。比如此次"家丑"事件中,云南白药虽对外宣称自家产品成分列为国家机密,但出于自身营销需要,它却对内外市场采取了"双重标准"。

其实,早在多年前,就有网友和消费者发现了云南白药牙膏等产品的类似猫腻。只可惜当时缺乏有力的监管部门介入,使得这一乱象被放任发酵至今。

很显然,这不仅是单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医药卫生系统种种积重难返的顽疾集中体现。幸而,在近些年的反腐风暴中,中央监管部门终于蓬勃生机,唤起了人们重视这一顽疾的决心。

正视症结:"虚火"把持下的制度沦丧

不过,即便如此,"祛疣"之路仍旧任重道远。从这次云南白药事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当今企业制度之所以沦丧,除了缺失和失灵外,更由"虚火把持"的管理思路所致。

于此,最明显的例证,便是备受质疑的牙膏产品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高层显然罔顾了产品的质量和对消费者的负责。为此,他们不惜压缩原料成本、投机取巧,哪怕掺杂违规的药品成分也在所不惜。

甚至据悉,就连事件曝光前,高管们也试图为牙膏"涨价潮"狡辩,称那是"追求合理利润"的权力之举。从这番言论不难发现,纵横了多年的"功利心态"和"油水思维",早已根深蒂固,无视顾客利益已成家常便饭。

若我们从更高层面审视,也会发现类似的管理病症根植于医药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之中。

有业内人士惋惜地说,如今医药公司没有不炒房住房的,因为那才是最赚钱的地方。生产和经营药品本身,已经沦为了赚"外快"的幌子。这也就难怪,究竟是谁在把病人的健康当做祭品了。

归根结底,这一切皆由"唯利是图"的虚火把持所致。当一家企业不再以为民谋利为宗旨,反而沦为某些个人的"摇钱树"时,制度的沦丧和"病魔"的滋长,都是必然的结果。

未来可期:重铸荣光,警钟长鸣

让人欣慰的是,纵然此次事件狠狠地败坏了老字号企业的声誉,但药祖遗草的薪火仍在燃烧,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昌灭更新、浴火重生的传统。

在各界的努力下,党和国家如今正在持续加强医药行业的反腐整治,涓涓细流汇聚起浩浩荡荡的反腐洪流,势必将行业乱象彻底肃清。与此同时,支撑起这一行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力量,也必将日益健全,从而筑牢行业发展的制度防火墙。

对云南白药而言,接下来也必将迎来漫漫重塑的道路。中央已明确表态,将保护好这个老字号品牌,并努力将其重新树立为民族品牌的骄傲。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领导班子和管理团队的带领下,这个品牌必将扭转颓势,重现光辉岁月。

同时,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虽然这次"家丑"狠狠打击了人们对医药企业的信任,但我们决不能就此放弃希望。一个健康的企业发展环境,终将孕育出更多更好的民族品牌。只有全社会上上下下、齐心协力,才能让"百年神药"永葆光芒。

总之,让我们共同期盼着,在昭昭日月之下,在东方雄狮苏醒的时代,曾经的那支"报国香火"定将熊熊燃烧,照亮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康庄大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云南白药   虚火   家丑   老字号   牙膏   巨头   中药   成分   底裤   消费者   制度   品牌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