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戏剧研讨活动聚焦“戏剧+人工智能”的更广阔未来

5月11日,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围绕“戏剧与城市”主题,聚焦“智能时代的戏剧艺术:创新与融合”时代话题,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智慧教室举办戏剧论坛。


参加活动的戏剧艺术家、科技创新者、学术研究者以及文化产业决策者、上海戏剧学院师生、媒体代表们,齐聚一堂,以前瞻性、专业性的思考,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戏剧艺术在继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进一步巩固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创新高地的地位。


戏剧+人工智能:

坚持底色,敢于创新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在主旨发言中说道,艺术与科技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核心都是创新,超越他人、做他人未做的事。未来戏剧的形态和特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走向理性,当今戏剧的新面貌明显走向更高的理性;二是走向综合,也就是超越传统戏剧形式,呈现不固定、没有统一、难以定义的独创形式;三是走向技术,要鼓励创新,让年轻人敢于想象、放大自己的想象。同时,黄昌勇也期待上海戏剧学院与静安戏剧谷会有更多合作。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原舞台美术系主任伊天夫结合静安戏剧谷展演剧目特佐普罗斯版《等待戈多》,分析该剧如何通过意象表达对世界的荒诞和绝望,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传统框架,采用新颖的叙事手法和技术手段,更深层次地通过独特视角和深刻哲学思考触及当代社会的痛点与人性的复杂层面。

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副主任宋震介绍了《数字梅兰芳》等传统戏剧数字化案例,同时提出,戏剧和影视在未来会产生一种并育和化生的关系,因为AI可以解决场景和镜头的问题,但解决不了表演的情感情绪问题。

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表示,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培育滋养城区文明。作为上海·静安戏剧谷的重要板块,戏剧论坛始终致力探索戏剧与人民城市、戏剧与时代发展等重点,着力以艺术涵养城市品质、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不断提升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参与感。


戏剧+人工智能:

强化联动、促进消费


卢瓦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礼在发言中说道,作为全球领先的元宇宙互动内容,“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艺术、科技、人文与沉浸式体验方式充分结合,为文旅产业提供了新场景、新消费、新形式。

先壤影视制作(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虚拟制作导演何川具体介绍了卡通形象、美型形象、超写实形象等三种数字人/虚拟人类型,同时表示,虽然数字虚拟人具有外形定制化高、综合实力强、IP权益明晰等鲜明特征,但由于缺乏实时性、一致性、不懂表演,目前AI还难以快速服务舞台表演。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张屹南介绍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团队近几年来创作的新媒体剧《分身·源启》等多个跨媒体项目,并表示人与人工智能不存在等级隔阂,真实与虚拟世界将融为一体。



戏剧+人工智能:

回溯过去、探索未来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原科研处处长姚扣根在发言中谈到,国内外出现的许多人工智能编剧工具,拓展了戏剧创作者的视野,提高了效率。但是,AI时代的编剧也面临创新能力、跨媒体叙事的挑战等诸多挑战,未来还需要在解决戏剧创作发展瓶颈、优化提质方面进行更多的人机磨合训练。

清华大学教师陈慧阐述了AI在舞台艺术中的角色演变与迭代升级,指出AI不仅可以模仿现有的艺术形式,还能通过大模型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从辅助工具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共创者。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何晗指出,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进程中,从不拒绝新技术与新媒介的参与以及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碰撞与互鉴。智能技术赋能传统戏曲的关键在于,充分尊重传统戏曲本身的艺术特点,通过技术手段助力传播,实现交互性、具身化的情感体验,最终达成有效的共情传播。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在总结时谈到,各位专家的发言既有理论思考的深度,又有实践探索的启示。未来已来,不能无视或回避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而是要通过适应、研究、运用、引领,让AI技术成为促进戏剧艺术发展与进步的新质生产力。


来源:上海静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人工智能   同济大学   静安   戏剧   上海   广阔   传统   未来   艺术   城市   上海戏剧学院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