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纪行|诗意山河

“网红”打卡地,如今已成为不少游客出游时的首选目的地。在乘坐高铁前往重庆市奉节县的途中,我们偶遇了去夔门游览的游客王衫,她这样形容我们即将到达的地方——“古代诗人的‘网红’打卡地”,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诗人,都曾在这里“打卡”,甚至居住。

夔门北斗、白帝烟云、瞿塘风涛……奉节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豪杰之士、学者文人驻足流连、歌咏吟唱。豪情在此激荡,灵感接连迸发,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千古传诵的壮美诗篇。

日往月来,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今天,奉节正茁壮成长为现代化文旅大县,坐实了“中华诗城”地标,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带动当地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4月17日,带着对这座被笔墨诗情浸泡的“中华诗城”的憧憬,我们一行乘高铁、观夔门、看场馆,探寻这诗意山河是缘何而起、又去往何方。

昔日煤烟锁山色,今朝胜景入画来

晚春时节,站在奉节县青龙镇大窝社区的山巅极目远眺,青山逶迤、碧空如洗。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是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矿山荒坡。

“这里是原奉节一磺厂所在地。奉节一磺厂始建于1951年,鼎盛时期硫磺年产量高达7000多吨,占全县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大窝社区党支部书记文金平告诉我们,“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使奉节一磺厂曾在当地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

当时,硫磺、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但也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因常年受硫磺侵蚀,土壤酸化严重,草木无法在此扎根,厂区核心区域一片荒芜。”原一磺厂工人王家兴回忆道,“每逢下雨,雨水夹杂着泥土顺坡而下,有时还会流入居民家中,难以清理。”

土壤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大窝未来的出路在何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科学论断,回响在文金平的脑海中,成为大窝绿色转型的根本遵循。

平整土地、补植补绿……一项项举措落地,原本满目疮痍的矿山冒出新绿。在绿水青山的怀抱中,大窝不仅焕发新生,还让当地居民吃上了“旅游饭”。

“我们将空压机站旧址及配套生产设备等工业‘老面孔’打造为文旅‘新名片’,不仅留住了几代矿山人的记忆,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文金平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向“绿”而生,逐“绿”而行。大窝之变,实则是奉节从资源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生动缩影。

“奉节煤炭资源丰富,地质储量1.5亿吨,为全国百万吨产煤大县之一”。翻开存放在奉节县档案馆的历史档案,泛黄的纸张记载着奉节煤炭产业昔日的辉煌。

“20世纪80年代,奉节大规模发展煤炭产业。2005年,全县涉煤乡镇达17个,煤炭及涉煤行业从业人员近1万人,煤炭产业一度贡献了全县近五分之三的财政收入。”奉节县应急管理局行政审批科(政策法规科)负责人张定华说,“但通过开采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在奉节这样的高山峡谷地区挖煤,把山挖垮了、水挖断了、树挖死了、房屋挖倾斜了,得不偿失。”奉节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潘万山坦言。

痛定思痛。2016年,奉节将全县37个产能9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关闭,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县域经济发展新出路。

随着“文化强县、旅游富县”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奉节奔向了文旅融合的“新蓝海”。

如今的奉节,拥有365个旅游资源单体、26个A级旅游景区,连续三年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旅胜地。

提质扩容添新态,串珠成线诗意长

入瞿塘峡口,青山重叠,江水滚滚。在前往白帝城·瞿塘峡景区的途中,我们漫步江边,遥望白帝城,仿佛穿越时空,与李白的情感相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心绪舒放释然,浸透人心。

走进白帝城,我们抚摸着城垣遗址,想要探寻一缕千年前的气息。与我们有相同想法的,还有一位75岁的本地老人——匡后珍。

遇见匡后珍,是在通向白帝城的风雨廊桥。廊桥上,每根石柱都雕刻着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与山水美景相互交融。匡后珍就站在廊桥的石柱边,静静地望着那汪碧水。

“1978年白帝城景区刚对外开放时,我就来过这里。”匡后珍指着前方的白帝城比划着,“那时候的白帝城景区还是一座半岛,三峡水库蓄水后,才逐渐变为现在的模样。”

聆听匡后珍的话语,我们仿佛窥见了白帝城景区刚开放时的场景。

“那时候我和妻子都依靠景区维持生计,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景区轿夫黄老伯也加入了我们的对话。

黄老伯告诉我们,三峡水库蓄水前,他们就是白帝城附近的居民,平时就在景区内做些小营生补贴家用。水库蓄水后,黄老伯一家作为三峡移民搬迁至现如今的奉节新城,由于距离较远,他的妻子没再前往白帝城,但黄老伯却不愿离开。

“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江边,生计皆来源于白帝城,这份情割舍不了。”黄老伯说。

峡江滔滔,说不尽移民的心里话;青山隐隐,诉不完移民的故乡情。靠着自己的双肩,黄老伯担起轿子,一步一步,用脚步丈量着白帝城的土地,用心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每一处变化,守护着那份独特的情怀。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2019年白帝城景区正式扩容,更名为‘白帝城·瞿塘峡景区’。”黄老伯爽朗地笑道,“景区扩容,我就可以接待更多的游客,增添收入。”

用绿水青山交出奉节的答卷。近年来,奉节从“点、线、面”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规划,布局面积达40平方公里的县城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大白帝城、九天龙凤、官帽山三大旅游示范区,白帝城·瞿塘峡景区作为大白帝城旅游示范区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奉节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景区面积已从初期规划的0.2平方公里扩大至4.7平方公里。到2025年,景区将会再次扩容至30平方公里左右,将三峡之巅、夔州博物馆等纳入景区范畴。”潘万山向我们介绍道。

资源整合、串珠成线。奉节,正向着打造长江三峡第一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阔步前行。

佳句盈篇始叩扉,多元文化齐登台

在大型诗词文化实景演艺项目《归来三峡》的舞台上,一位饰演李白的演员站立在轻舟一头,广袖垂顺、衣袂飘飘。扁舟划过,绿波荡漾。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天地为幕、山水搭台,诗词吟唱、歌舞作伴。置身于雄山秀水间,我们仿佛与李白同乘,快意行舟。

江面晚风轻拂,耳畔诗词回荡。《登高》《竹枝词二首其一》……多首古典诗词的实景演绎,带我们回到了那个诗意飞扬的年代。

“《归来三峡》是奉节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拳头产品’。”潘万山介绍,自2016年驶上文旅融合“快车道”以来,奉节不断深化对当地文化内涵的研究、挖掘与传承,文化成为助推奉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奉节,古称“夔州”,据荆楚上游,控巴蜀东门,自古为横戈跃马、兵家必争之地,其雄伟之姿引得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竞相登高远眺、挥毫泼墨,创作出一万余首诗歌,留下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文脉。“诗情与战火”两大文化特质顺势成为奉节旅游业发展的注脚与航标。

方向明确,如何发力?

“我们决定从‘激活’诗词情怀入手,以‘文化之魂’铸‘旅游之体’。”潘万山说,“近年来,奉节致力于持续挖掘并活化诗词文化,编印《夔州诗全集》,举办‘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在全县公园、小区、广场、学校等地植入诗词石刻,打造诗词旅游路线等,让诗意在奉节变得触手可及。”

2017年,奉节捧回一块金灿灿的牌子——“中华诗城”,这是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奉节的美誉。“诗城奉节”不再只是奉节人口耳相传的集体记忆,而是官方认可的文化名片、中国诗词绕不开的文化地标。

时序更迭向前,文化持续涌现。除了诗歌文化、三国文化,奉节还孕育出工业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等。既然能挖掘打造诗词文化,为何不利用多元文化资源,更好赋能旅游业发展呢?

奉节迅速行动,普查全县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为当地旅游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烈士足迹。彭咏梧烈士陵园、川东游击队小镇、奉大巫起义纪念地等革命圣地、红色旧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领略民俗风情,解锁民俗记忆。汉族古镇的历史韵味、土家村寨的人文风情、苗圃人家的传统美食,让民俗文化润泽心间。

三峡大坝兴建,移民举家外迁。树有根,水有源。乡愁孕育出移民文化,江峡文化馆应运而生。

…………

历史事实、集体记忆沉淀出灿若星河的多元文化,不断推动奉节文旅发展迈上新台阶。奉节正以诗词文化为主线、多元文化为支撑,勾勒出壮美旖旎的“诗意山河”。

访古探幽觅佳境,千载岁月诗共情

奉节因山而特、因水而灵,生态和人文是当地特有的“两大宝贝”。正因如此,“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诗有橙有远方”一度是奉节最好的推介语。不过,与其说是推介语,倒不如说这是游客对奉节的眷顾和厚爱。

何以得知?我们在夔州博物馆找到了答案。

当被问及是否在奉节的旅游景区进行观光时,来自四川绵阳的游客张先太朝我们点点头,又摇了摇头。

“我来此,的确要去各大景区,但不仅是为观光游览,更是想深入了解夔州的历史、了解本土的人文风情。”张先太的目光中带着坚定,“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所以我来到夔州博物馆,想对夔州的历史建立清晰的脉络。”

寻找对文化遗韵和民俗渊源的深刻感受,追求对自然美景和艺术风格的切身体验……在与张先太的交谈中,“深度游”这一词汇在我们的脑海里愈发清晰。

“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中,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地方的灵魂。”张先太说。

交谈不过几分钟,我们毅然决定同他一起踏入这座藏着《长安三万里》中“诗与远方”的夔州博物馆,探寻独属奉节的“灵魂”。

“夔州博物馆馆内现有馆藏文物标本2万余件。”博物馆讲解员李丹用一个数字,道出了夔州地区13万年前至近现代的时间跨度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这2万余件藏品中,有13万年前“奉节人”创造出的人类最早雕刻艺术品,有峡江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楚式青铜大鼎,有精雕细琢的夔龙青玉饰件……

从“山河浩荡,化育群生”,到“巴郡要隘,蜀汉东门”,再到“千年文脉,诗城巅峰”,最后到“红色星火,闪耀峡江”,李丹带领着我们悟千年诗意、寻夔州记忆。一场游览进入尾声,奉节的山水人文、战火诗情,恍如化为跫音,一步步踏进我们心中。

“好一座夔州博物馆,好一所历史的大学校!”观阅着夔州山水字画、轻触着杜甫塑像,张先太驻留良久,生发感慨。

“夔州博物馆建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让本地居民及游客了解奉节历史,传承夔州文化。”夔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彭燏表示,以白帝城·瞿塘峡景区为主体,在周边地区修建夔州博物馆、开发白帝城大遗址,可以拓展旅游宽度、开掘旅游深度、充实旅游厚度,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深入的文旅体验。

而这,不过是奉节深度游规划的冰山一角,美食、住宿、交通等也是奉节深度游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环环相扣,共同绘就奉节的“诗意山河”——今年一季度,奉节国有景区购票人数达45万人次,同比增长46%;过夜游客达37.77万人次,同比增长21.3%,增速排名全市第5位。

临别时,张先太说他要在奉节多停留一段时日,以便更加深入地走进这座沿江县城。他笑着朝我们挥了挥手,向着白帝城的方向,大步前行。

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双向奔赴”,恰是文旅发展最动人的图景。奉节,这座位于长江之滨的县城,正细心打捞起藏于时光、记忆与山水间的文化和诗意,邀请每一位到访的游客与历史相遇、同自然亲近、随文化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瞿塘峡   大巴山   白帝城   奉节县   奉节   纪行   老伯   景区   山河   诗意   诗词   游客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