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是什么人,与回族有什么关系?

回回炮是一种重型投石机,因发明者是回回人,故而得名回回炮。南宋末年,蒙古集结重兵围攻襄阳,却久攻不克,伤亡惨重。为了攻克坚城,忽必烈向各地征集破城之法。忽必烈的侄子、伊尔汗国君主阿八哈派来回回人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技师,制造并操作攻城投石机。1273年,元军兵分五路,向樊城发起总攻。回回炮首次亮相,轰破樊城外郭。攻破樊城后,蒙古军将回回炮置于襄阳城下,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南宋守城军民已坚持五年,早已精疲力尽,在巨石的轰击下力不能支,最终城破。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因此战被忽必烈厚赏,回回工匠也随着蒙古军队进入到中华腹地,成为了回族的源头。

回回炮

回回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指代西域的回纥(回鹘)人,回回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后来回回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指代唐宋时期来中国经商的穆斯林商人,主要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由于唐朝宽和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对经济贸易的大力支持,许多穆斯林商人前来中国经商,开设“胡店”和“波斯肆”,经营香药、珠宝、象牙、犀角及中国的丝绸、药材、铜器、陶瓷等。

利用自己的外商身份,穆斯林商人还进行着一种具有国家性质的易货贸易,中国史书称之为“朝贡”,即阿拉伯商人以“进贡”的方式,把自己的货物运到中国,“卖”给中国朝廷,再把回赐的礼物运回阿拉伯卖给当地的富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免纳沿途的商税,获取更为丰厚的利润。时间久了,尝到甜头的穆斯林商人干脆定居下来,主要分布在都城长安、河西走廊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的广州、扬州、泉州、杭州等地,东西交流鼎盛时期,留居中国的阿拉伯和波斯人达到了创纪录的十几万。

唐朝对外交流路线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与伊斯兰教的传播,来中国的穆斯林商人的民族身份更加多元起来,来自中亚、北非以及欧洲的穆斯林商人也加入了回回行列。由于久居中国,回回们开始与当地融合,讲汉语,用汉名,与汉族人通婚,研读儒家经典,并参加科举考试,他们的后代除了保留了伊斯兰教信仰,其他的都与汉族人无异。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农民起义不断,混乱的局势不仅打断了回回人经商致富的途径,也让大量回回人乱世中丧生。879年,黄巢起义军自广州北上,当时的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回回商人来此经商定居。出发前黄巢纵兵大掠,以作军资。繁华的广州城瞬间成为人间地狱,据记载仅被屠杀了外商就有二十万之多,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回回商人。东方巨港广州就此沦落,再不复往日繁华。宋朝建立后,西夏盘踞河西走廊,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经济贸易的主要通道。宋朝也像唐朝一样扶持商业发展,泉州在此期间崛起,成为了新的东方巨港。回回商人因此汇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再次繁忙起来。

南宋海上贸易路线

到了南宋,由于丢失了北方中原农业区,税收锐减。为了弥补财政缺口,南宋更加扶持海外贸易。回回商人借此东风发展壮大,泉州的回回商人领袖蒲氏家族势力强大,家族首领蒲寿庚被任命为泉州提举市舶使,掌管海外贸易。蒲家还拥有私人军队和水师,几乎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然而,宋朝的回回与唐朝一样,大多数都是商人,定居也都局限于西北和东南沿海的主要贸易城市。回回人在中国遍地开花,并最促成回族“大杂居、小聚居”局面的是元朝。

从1204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只用了六十多年,蒙古人就从默默无闻到威震欧陆,建立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但蒙古人毕竟是少数,为了继续向外扩张并统治新占领的土地,蒙古人只得将其他民族纳入麾下。于是大量各族民众在蒙古旋风的裹挟下向世界各地流散,一场规模庞大的人口交流互换在欧亚大陆上震撼上演。汉人工匠被蒙古人带到了中亚与西亚,中亚与西亚的穆斯林也被蒙古人带到了中国,他们有的像阿老瓦丁、亦思马因一样,作为工匠随军来到中原。也有的是被强征的士兵,或者是被俘的奴隶。但无论他们出身如何,各个地区的穆斯林到达中国后,都被中原人统称为回回。

元朝时,由于蒙古统治者对汉人极不信任,自身又无法适应中原的自然环境与农耕生活,不愿意定居汉地。于是回回人就被元朝充当了蒙古人管家的角色,一边替蒙古人在汉地戍守,监视汉人。一边从事农业,为蒙古人生产粮食。在元朝的四等人制中,回回人被元朝归类为等级仅次于蒙古人的色目人,地位在汉人与南人(南宋遗民)之上,也可看到蒙古人对回回人的利用与倚重。在元朝的大力推进下,不仅中原与沿海地区遍布回回聚落,偏远的西南地区也有大量回回人生活,形成了“元时回回遍天下”的景象。

蒙古帝国

虽然在民族与文化上,新来的回回可能与之前的回回完全不同。但汉化的影响力很快消除了这些差异,而对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又将这些已经汉化的回回联系在一起,回族由此诞生。因此汉化与伊斯兰教是回族产生的两大先决条件,二者之中,汉化的作用更为明显。在如今的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十个,除了回族,剩下的九个分别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保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

九族之中,除了与回族极为接近的保安族使用汉族姓氏外,其他几个民族的姓氏都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名字上就能很容易的分辨一个穆斯林是不是回族。在语言上,其他九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只有回族人使用汉语。回回人曾使用过一种源于波斯语的回回语。在元朝时,回回语与汉语、蒙古语并为三大官方语言。但在明朝推行民族同化政策以后,回回语就退化为只在清真寺使用的讲经语言,只有少数宗教人士会使用,普通回族人都说汉语了。

不过在汉化的过程中,回回人还是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回回人在改汉姓时,往往将本名音译中的某一个音转化成汉字,作为本家族的姓氏。回族大姓纳、速、喇、达、丁、忽、哈、撒、赛、闪、马、麻、木、穆、买、白、鲁、以、海、沙、改、安、锁、米,都是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常用人名首音、尾音或中间音的译写。比如穆罕默德第三十一世孙——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生有纳速拉丁、哈散、忽辛、萜速丁、马速忽5个儿子,后代分别形成了纳、速、丁、忽(后分出虎、胡二姓)、哈、撒、赛、闪(后为陕姓)、马、穆、沙、郝、苏十三大姓。穆罕默德当时被翻译为马罕默德、马合麻、马罕默、马圣人,大批回回怀着对先知的无限崇敬,在取姓时以“马”字开头,这也就是“十个回回九个马”的真正原因。

大量回回人的成功汉化不仅使回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伊斯兰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在外来宗教中,伊斯兰教的本土化程度仅次于佛教。然而在历史上,这一重大转变发展迅速却又悄然无声,到元末明初,回族已经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常遇春、胡大海、沐英、蓝玉、冯胜、丁德兴等人都是明朝开国功臣,单看姓名都是汉人,但实际上他们都有回族背景。下西洋的郑和是回族,郑和本姓马,名三保,出身元朝官宦之家,他的父亲与祖父都从海路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因此郑和对航海十分热衷,最终被明成祖选中,率领明朝船队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清官海瑞也是回族,是海南琼山海氏的第五代子孙。海南出现回族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当时一个名叫海答儿的回族人从军来到海南琼山。到达琼山后,海氏做出了弃武从文的抉择,从此琼山海氏文人学士辈出,仅明代就涌现出举人、进士8人。琼山海氏的发迹是当时千千万万回族人融入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也是明朝同化民族政策的成果。

在元朝时回回人与汉人虽被蒙古人刻意区别对待,但两族群又都被蒙古人剥削压榨,因此在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回族人也有参与。另一方面,在蒙古人退回漠北后,作为二等人的色目人却留了下来。为了避免族群对立,明朝也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来处理民族关系。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下达的一道著名诏书:“蒙古色目人现居中国,许与中国人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诏令鼓励民族间通婚,让回汉联姻成为普遍现象。在此过程中,回族进一步汉化,部分汉人也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了回族。双向影响下,回族与汉族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民族矛盾被消解,回族也因大量汉人的加入最终发展成型。

回族分布图

从唐宋时期的穆斯林商人,到蒙古军中的各色穆斯林,再到回汉联姻。回回从一个小众的穆斯林商人团体起步,不断的吸收其他群体,最终发展成为遍布中华各地回族。但这并非回回人的有意为之,回回是中原人对汉地穆斯林的他称,而非穆斯林的自称。在回族的形成的过程中,蒙古人与汉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回族人自己却总是被时代裹挟前进。其中原因很简单,回族的来源过于庞杂,又过于分散,无法形成一个体系。回族没有自己的大汗,没有统一的宗教首领或机构,也没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的只是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但也正因如此,回族得以海纳百川,并消除了民族与宗教对立的隐患,成为了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回族   琼山   回回   伊斯兰教   穆斯林   蒙古   蒙古人   元朝   中国   商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