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新书|儿童疗愈环境中的公共艺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减缓,总是去安慰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医院中,孩子的哭闹总是最牵动家长的心,也给医护人员造成不小的压力。良好的儿童疗愈环境有助于改善患儿就医体验,进而辅助患儿尽快康复。从物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研究儿童疗愈环境,对正在全力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上海而言,需求紧迫。

《交互式公共艺术植入儿童疗愈环境的内涵和路径》

王红江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交互式公共艺术植入儿童疗愈环境的内涵和路径》应运而生,作者先后与多家区域代表性医疗机构开展科研实证研究,实践并落地了多个具有新型社会构成功能的结构性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数据收集、分析和理论探索,提出了针对儿童疗愈交互叙事空间设计的内容建构模型和设计范式。

全书分为绪论篇、内涵篇、路径篇和总结篇四部分,架构清晰。读者将首先了解到研究儿童疗愈环境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概况。疗愈叙事脚本、疗愈空间载体和交互艺术符号,从内容、载体、手段上,成为儿童疗愈环境中交互式公共艺术三位一体的本体要素。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示意图表,简明扼要地阐述各种交互模式构成。

儿童疗愈环境具有不同于博物馆和游乐场的功能指向,为什么要在儿童疗愈环境中引入交互式公共艺术?其主要功能指向如何?书中列举大量实地调查案例来解答读者的困惑。

如美国田纳西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的“老火车”主题艺术治疗室,设计既保证了艺术治疗的空间私密性,又具有很强的地标性和趣味性,让人联想到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蒸汽火车时代。车厢内设置了多种游戏道具和展示板,便于儿童艺术治疗活动的开展。

再看厦门设计团体Seeeklab 与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慧灵合作设计的互动艺术体验空间装置《大雨,声音和发光体》。作为“大雨滴”的发光气球随着触摸变换色彩;发光条凳上的两个人相互触碰后,后台根据两个人体连通电流后不同的电阻值,输出不同的音效和光效。通过灯光和音乐的交互,鼓励自闭症孩子们走出自己的世界,与他人做接触和交流。

各种艺术媒介互动交融,促进心灵深处情感的自由表达,从而积极推动儿童精神层面的自我修复。交互设计师可以和艺术治疗师联手,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设计艺术治疗新道具,共同打造更生动有趣的艺术治疗模式。

路径篇分别从内容建构和设计范式两方面对交互式公共艺术植入儿童疗愈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明确叙事者和受述者,选择合适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完成文学故事的空间可视化转译,是儿童疗愈环境中交互式公共艺术内容建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图以供参考。

共情,是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设计师带着同理心,不断在患儿、家属、医护人员、疗愈机构管理者之间切换视角,用设计思维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在设计全过程中尊重空间使用者的话语权。例如,为解决等候区家长及患儿的焦虑不安情绪,松江泗泾医院儿科搭建了“魔法森林”主题空间。

故事主角燕子“泾泾”带领小朋友经过入口两边的发光草坪和蘑菇,在卡通小飞机的指引下穿过大树拱门,透过树干上的万花筒,可以看见树洞内隐藏的吉祥物“泾泾”。啄木鸟在各诊室门口辛勤工作,诊室门上站着魔法森林中的动物精灵。走廊尽头的等候区游戏室,有“踩病毒”和“物理降温”的互动游戏,能体验电子绘画的乐趣,还有变光地砖和声控变光鸟巢。内部小走廊的人体感应灯光染色立体花朵构成了一个支线叙事,花蕊中暗藏的Pad循环播放着儿科宣教视频。

这一设计得到了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的一致喜爱,在缓解就医负面情绪、提高儿科知识宣教效果、触发积极社交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作者总结了三段设计范式。

展望未来,更具亲自然设计哲学视野、功能性和文化性更趋融合、智能化新技术广泛采用的交互式公共艺术设计,将会更频繁地出现在国内外各种儿童疗愈空间中,激发儿童生命深层的体验力量。正如美国医生特鲁多(Trudeau)墓碑上的医学格言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减缓,总是去安慰。”希望本书能打开一个小小窗口,让我们通过探索交互式公共艺术植入儿童疗愈环境的内涵和路径,给困境中的孩子和其家庭带去更多的安慰和帮助!

资料:上美好读

编辑:杨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自闭症   儿童   环境   艺术   范式   儿科   好书   新书   路径   内涵   内容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