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恒汉从大军区政委赋闲5年,每月发200元安置,受刺激心脏病复发

冼恒汉在兰州地区的浓重情缘

说起冼恒汉与兰州这片土地的渊源,那可谓是久长而深厚的。早在1955年,冼恒汉就已担任兰州军区政委一职,从那时起,他就与这座城市以及整个甘肃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彼时的兰州,虽已成为西北重镇,但依然保留着古老城池的风貌。城墙矗立,老街幽深,到处可见具有年代感的民居和店铺。作为军队的高级长官,冼恒汉对这座城市自是再熟悉不过了。不论是城中的大小街巷,还是郊区的山川地貌,他无不了如指掌。

而更让冼恒汉对兰州情有独钟的,是这里勤劳朴实的人民。作为一名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老革命,冼恒汉最懂得珍惜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支持与厚爱。每当他走上街头,看见那些操着地道兰州话的百姓,他总会不由自主地露出欣慰的笑容。

就这样,在长达22年的任职期间,冼恒汉几乎将整个青春年华都耗费在了这座城市。而当他再加上担任西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的5年时光,他在兰州地区的工作足足达到了27年之久。可以说,冼恒汉已然将这里视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甚至在1967年开始主抓"支左"工作后,冼恒汉对甘肃各地都是了如指掌。1968年,当他升任省委第一书记兰革委主任后,全面主持甘肃的地方工作,他对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更是竭尽全力。

他深知,甘肃这片土地贫瘠而寸草不生,全靠人民群众吃尽了苦头。因此,冼恒汉积极推动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希望能让当地群众丰衣足食,不再依赖国家的救济粮食。他组织人力物力,大兴修水利,拓展耕地面积;同时积极引导人民参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努力摆脱长期以来的温饱困境。

冼恒汉对改善人民生活的诚挚愿望,也可从他一段小小的经历中体现。1976年,他曾专程前往通渭县蹲点数月。这个享有"甘肃最穷县"盛名的地方,到处是荒山秃岭,连草都不见一棵。眼见当地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困境,冼恒汉深有感触,当即提出了植树种草、修整梯田等十项措施,并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帮扶当地脱贫致富。

可见,冼恒汉之所以对兰州地区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与这里的群众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纽带。这份感情,既源于长期的工作生活,更因为他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与无私奉献。正是这种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让他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无法割舍的浓重情缘。

冼恒汉为当地农村发展付出心血

虽说冼恒汉在甘肃地区留下了浓重的情缘,但他同样也为当地农村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一名老革命,他渴望看到这片贫瘠之地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在他主政期间,农村发展可谓是重中之重。冼恒汉深知,要让农村真正富裕起来,单靠国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力更生。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并亲自督促落实。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植树种草"的号召。甘肃省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冼恒汉意识到,如果不能改善生态环境,农村的发展就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他亲自带头在当地大力推广植树种草,修建梯田等举措,并号召军民一起加入。有了成片的绿地和梯田,不仅能够fixed土壤流失,更为发展农牧业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冼恒汉还大力倡导发展养殖业,鼓励农民利用自家的空闲劳动力养殖牲畜、家禽、甚至是蚕桑等,以改善家计。在他的推动下,甘肃各地的养殖业应运而生,为无数农村家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在为农村发展操劳的同时,冼恒汉对甘肃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亦与日俱增。他痛惜当地老百姓长期以来生活在贫困潦倒的环境中,因而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这一切。

作为一名曾在基层工作过的老同志,冼恒汉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纽带自是格外亲密。他时常挂念着那些在寒酷气候下勉力度日的农民,自己亲眼见证了他们的艰辛与坚韧,因而更加体会到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迫切性。

曾有一次,冼恒汉察看到有些地方在实施他的政策时效果并不理想,不由得感到万分遗憾。他立刻组织力量对症下药,并郑重许下"一定要让通渭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承诺。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他离开工作岗位时,这一诺言尚未完全兑现,让他对此颇有不安和内疚之感。

虽然冼恒汉怀揣着最真诚的愿望,为甘肃人民建立了诸多汗马功劳,但作为主政者,他的工作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疏忽失误。曾有人指出,在他担任甘肃省委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长达10年的任期内,他的工作成绩是喜忧参半的。

一方面,那些惠及农村的改革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解决了许多当务之急;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制于当时的体制环境,冼恒汉的部分做法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急功近利倾向。这就导致,尽管从整体上推动了农村的发展,但仍有不少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正是由于客观原因的种种制约,让冼恒汉的工作存在瑕疵和遗憾,也让他在今后岁月中,不得不为此承受一些非议与责难。但归根结底,他的出发点和用心还是值得肯定的。一个人的工作永远难以尽善尽美,更何况是主政一方的高级领导。评判一个人是非,不能拘泥于一时,而应该从全局出发。

被突然免职,等待重新安排

在冼恒汉的工作生涯中,1977年6月无疑是一个重大转折点。就在那一年,他因为一些工作问题而遭到免职,从此离开了甘肃这片自己扎根近30年的领导岗位。

此前,冼恒汉一直是甘肃省委的一把手,作为省委书记和省革委主任,他兼管全省工作。在他的主政期间,甘肃各地的农村建设与人民生活有了长足进步,他也为此赢得了不少好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1977年的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上级突然下达命令,免去了冼恒汉一切领导职务。

对于这个决定,冼恒汉自己也是一筹莫展。作为一名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老同志,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被如此"摔下马"。尽管按照组织原则,他不得不服从这一决定,但对于离开自己扎根近30年的工作岗位,他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就这样,冼恒汉被迫放下了手头的一切工作,拎着行李来到北京,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新的工作安排。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足足等待5年之久。

在这5年的时光里,冼恒汉过着相当清闲的日子。他游荡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对这座都市的点点滴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偶尔还会结伴同行,和一些老战友老首长聚在一起,或是切磋工作体会,或是闲聊生活趣事。

然而,尽管日子过得清闲自在,冼恒汉内心深处却始终牵挂着甘肃这片他深耕多年的家园。在离开之前,他甚至专程拜会了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些老人虽然都极力安慰他"时过境迁,问题已不攻自破",但冼恒汉依旧忐忑不安。他万万没想到,离开工作岗位后的5年时光,竟会给他带来如此巨大的刺激和打击。

时值1982年底,一纸上级通知再次打破了冼恒汉宁静的生活。通知上写道,要求他回到兰州解决所谓的"历史遗留问题"。看着这仿佛呼之欲出的字眼,冼恒汉心中五味杂陈,难以言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不得不面对全新的命运考验。

回到兰州解决"遗留问题"

1982年底,冼恒汉终于得到上级的新安排:他需要回到兰州,解决自己在主政甘肃期间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尽管对于这一安排的具体内容并不十分了解,但冼恒汉还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动身踏上了前往兰州的征程。

当他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看着眼前依旧贫瘠的田野和干涸的河道,他不禁感慨万千。那些在他主政期间曾经孕育过的发展希望,如今看来依旧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抵达兰州后,冼恒汉被当地有关部门妥善安排,租住在一处朴素的小房子里。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自己将不得不独自面对各方质疑与指责,想办法解决那些被视为"遗留问题"的棘手难题。

为了全面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冼恒汉开始了漫长的调查访问。他走遍了甘肃各地,同曾经的下属和普通群众进行广泛接触,仔细听取他们对于自己当年工作的种种评价和意见。从昔日的战友口中,他得知了很多自己此前所不知晓的情况;而面对老百姓的质疑与责难,他更是无言以对。

正是通过这一轮全面深入的调研,冼恒汉才意识到,在他主政甘肃期间,自己确实存在一些做法和决策是非常片面和单一的。比如,为了推进农业生产,他曾大张旗鼓地号召人民群众到处开垦荒地、修建水利。但由于当时没有考虑到长远发展,这些举措也造成了不小的生态破坏。

类似的"遗留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对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部分政策得不到贯彻执行,社会秩序管理失控等等。这些积压已久的矛盾和问题,早已让人反感不已,冼恒汉如今不得不一一加以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冼恒汉下定决心要尽可能弥补自己的过失。他一方面主动低头认罪,诚恳道歉,希望借此获得群众的原谅;另一方面也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力图把事情处理得圆满。

不过,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过程可谓是漫长而艰辛的。有时候,需要周旋于诸多矛盾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有时候,又得四处奔走,与各级部门进行协调沟通。每每想到这一切的起因都是自己当年的失察,冼恒汉就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责与痛心。

就这样,在兰州安顿下来的5年里,冼恒汉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中去。可以说,这是他用来弥补遗憾、赎回罪过的最后一搏。而就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

在甘肃渡过晚年生活

经过了近5年的艰辛努力,冼恒汉终于基本上完成了解决那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艰巨任务。上级对于他的工作表现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决定让他就此在兰州安度晚年。

对于这一安排,冼恒汉虽然感到有些无奈,但也深知自己已年过古稀,身体状况也越来越每况愈下,确实不适合再外调他任。况且,他也希望能在这片自己扎根数十载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这里的一切重拾生机。

1987年,冼恒汉彻底退出了工作岗位,开启了他在甘肃的晚年生活。尽管已然退休,但他依旧保持着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奋斗精神。白天,他会定期到街道上散步,和老同志老战友们聊天侃理;夜晚,则会潜心钻研一些理论著作,保持对时事的关注。

这一时期,冼恒汉的生活相当朴素。他所住的那间小房子虽然陈旧简陋,但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来说也是绰绰有余了。他每天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晾晒衣物、整理屋内卫生、清扫庭院,一切都亲力亲为。有空闲时,冼恒汉也会亲自下厨,为自己烧制一些清淡的家常菜肴。

除了生活上的自理,冼恒汉更是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写作之中。作为曾在甘肃任职长达30年的老领导,他对这里的历史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体会。因此,他决定利用手头的素材,将自己这些年的所见所闻统统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史料。

冼恒汉在晚年写就的这部巨作,包括多个分册,内容丰富翔实。他从甘肃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着手,娓娓道来这里悠久的历史渊源;又写到了这里曾经的贫困落后面貌;再叙述自己主政时期为振兴这方水土付出的种种努力;最后对今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期许。可以说,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冼恒汉对于甘肃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与关注。

此外,在闲暇时光里,冼恒汉还热衷于与老友切磋理论问题,或是结伴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他最喜欢的就是在兰州黄河边的母亲河大桥上漫步,遥望着滚滚流淌的母亲河江水,再回想起自己的风风雨雨。

就这样,冼恒汉在兰州度过了将近10年的晚年时光。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对这片家乡的眷恋之情亦是与日俱增。直到1997年7月,冼恒汉在兰州离世,享年89岁高龄。在他的身后,留下的是对这片土地无限的眷恋与深情,以及为之操劳数十载的丰功伟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兰州   老同志   梯田   政委   甘肃   贫瘠   军区   晚年   心脏病   土地   农村   地区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