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炸裂了!《南方周末》彻底揭开洋院士的“遮羞布”!有人坐不住

近日,《南方周末》发表长文,对所谓“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真面目进行了深入调查与揭露,一时间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令不少人瑟瑟发抖。这起事件背后,反映了一些人对荣誉头衔的虚荣心理,也暴露了一些学术机构工作中的漏洞与问题。

近年来“荣誉头衔”贸易层出不穷,“洋院士”只是冰山一角,事件的爆发让人不得不深思,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反思与完善。

洋院士的来历:一个德国注册机构

所谓的“欧洲自然科学院”,其实是一个德国注册的私人机构,不具有任何官方学术背景。该机构成员为6名俄罗斯人,在德国一个普通的街边小楼里办公。其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向各国院士们授予“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荣誉头衔,每张“院士证书”售价40万元人民币。

视频加载中...


《南方周末》报道揭示,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机构,其院士头衔完全是可以“买”来的。头衔获得过程中,并无严格的学术审查,考核标准模糊。

申请人只要提交简历和部分论文,并支付高额“院士费”,就可以轻松获得一张精美的院士证书。手续简单,门槛极低,基本上任何有钱有闲的人,都可以通过此途径成为“院士”。

而这张洋洋洒洒的院士证书,回到国内后就可以派上用场。一些虚荣心强的学者、企业家,会拿此作为学术头衔来夸夸其谈;有的小公司会利用“洋院士”的名头来做广告;有的骗子甚至会用假院士身份进行诈骗。

可见,这张40万元买来的证书,能让某些人获取巨大的虚假荣誉感与实际利益。

20余人获“洋院士”头衔

有记者经过调查,仅在2023年,就有20多名中国人前往该机构购买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其中不乏高校负责人、知名企业家等社会精英。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一个年仅20多岁的90后博士,还凭借开发“中医数字化”技术的“成果”,获得了该机构的认可和院士头衔。

2023年4月21日,这家德国公司还在国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院士”授勋仪式,20多位“买家”集体上台接受肯定。仪式现场极尽奢华,颁证人员一本正经,把买卖行为包装成最高学术荣誉的获得,可谓虚伪至极。

仅这一次授勋仪式,该机构就收入800多万元。加上此前累积的“院士头衔”收入,这家德国注册公司已经通过出售荣誉头衔牟利了数千万元人民币。

而那些花高价“买”回头衔的中国人,也利用这层光环获取了巨大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利益。即便事後被媒体揭露真相,他们也大可以理直气壮,把责任推到德国公司头上。

社会反响:玷污学术荣誉,有人瑟瑟发抖

“欧洲自然科学院”事件爆出后,立刻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舆论哗然。很多网友表示,这些花钱买荣誉头衔的所谓“院士”,真是自打嘴巴,玷污了学术荣誉,有人估计怕了。

有评论调侃称,“洋院士”的睡眠质量恐怕会受到影响。还有人呼吁,那20多位“买家”姓名应该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也有人将这一事件与国内某些品牌滥用“奖项”进行比较,讽刺现在各种荣誉头衔已经被严重贬值。

的确,真正的学术荣誉和地位需要经过长期积累,需具备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科研精神。任何可以用金钱来购买的头衔,都应受到学术界和公众的质疑。一时间,“洋院士”事件在网络舆论场引发了广泛讨论与反思。

反思:学术评价需要防弊与完善

“洋院士”事件充分暴露了个人虚荣心理,也反映出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一些漏洞。我们必须正视学术弊端的存在,并进行深刻反思。

要坚定学术价值追求,反对以权谋私。个人荣誉感无可厚非,但不能违背公平正义的原则。学者首先应为人民服务,不能沉迷虚名。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防止空穴来风。现有的评价机制中,确实存在选拔不严、监管不力的问题。我们必须建立科学、透明的评价标准,并接受广大学者与公众的监督,杜绝各种弊端。

加强学风建设,倡导知识开放与共享。当前中国正向学术强国迈进,需要更多真知灼见,而非空洞头衔。要让更多专家学者专注知识创新,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


本次“洋院士”事件,正是警示与反思的一个契机。我们要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以更开放的心态促进进步。只有如此,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才能日臻完善,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院士   遮羞布   欧洲   德国   南方周末   科学院   头衔   荣誉   学术   自然   事件   机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