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重获自由后,立即飞到纽约见了个女人,两人一起住了3个月

张学良重获自由后,立即飞到纽约见了个女人,两人一起住了3个月。这听起来像是一段不伦的感情故事,令人浮想联翩。然而,这段关系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亘古未有的离奇经历。

这个叫张学良魂牵梦萦的女人到底是谁?两人又经历了怎样的纠葛和挣扎?为什么即便分隔两地,感情仍无法捺熄?又是怎样的际遇让他们在重逢后能够肆无忌惮相伴三月有余?这一切的缘由又将会升华为怎样的结局?让我们一一拨云见雾,解开这个谜团。

初遇佳人锦上添花

这个女人名叫蒋士云,她出身书香门第,祖上是江南望族。十二岁那年的1924年12月,一场华灯初上的宴会上,蒋士云第一次见到了张学良先生。年少懵懂的她,一下子就被张学良的风度翩翩、举止谦逊所折服,在她眼里,再没有比张先生更加优雅出众的了。

时光飞逝,三年之后的1927年,蒋士云与张学良在一个外交酒会上再次重逢。这一次,蒋士云已是窈窕淑女,满怀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而张学良则进入壮年,为国为民奋斗不息,已是声名赫赫的军阀。两人相视无言,只觉得彼此天造地设、心有灵犀,便就此坠入了爱河。

不过张先生当时已有夫人,蒋士云也早已出阁,成为人家的准新娘。即便如此,蒋士云仍无法割舍对张先生的钟爱。她私下千方百计接近张学良,亲自给张先生做饭,时常为他梳洗打扮,打理身边的杂务。家人劝阻无效,更有人质疑她的贞节,但蒋士云对张先生的爱意却是日益浓烈。

张学良先生也受宠若惊,为蒋士云的专情所感动。自己虽已婚娶,但终究是个雄心壮志的男儿,对蒋士云娇美艳丽、才情出众的一面也是喜爱有加。于是,张先生也开始回应蒋士云的示好,为她写信题词,结果双双陷入爱河,开启了一段地下情的缱绻邂逅。

峥嵘岁月情缘陷危机

1931年,蒋士云远赴法国巴黎完成了最后一年的学业。学成归国后,她满怀期待地寻访张学良,企盼能与心上人重新痴缠。谁知这段情缘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原来在蒋士云离沪期间,张学良的原配夫人去世,由此引来一连串的家庭变故。张先生的妹夫赵家小姐赵一荻,为了能与张先生白手起家,竟不惜与家人决裂,一个人辗转来到北平,誓要做张先生的妾室。

赵一荻固然出身赵氏世家,却也是个有骨气的女子。她孤身一人来投奔张学良,对方竟置之不理,她便在张府门口绝食三日三夜,几乎捱至性命垂危。张学良见状,只得将她纳入骨肉,允了她的要求。

就在这时,蒋士云归来,心中原本美好的憧憬瞬间化为乌有。她本以为只要自己专一等候,总有一日能名正言顺地嫁入张府;谁知张先生竟将赵一荻这个私生女纳为妾室,蒋士云彻底愣在了当场。

自那以后,蒋士云对张学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失望和怨恨。她觉得张先生一手葬送了自己多年来的痴心妄想,自己对他的一片痴心几乎付诸东流。悲伤之余,蒋士云只得咽下这口气,决心彻底放下往日情缘,远走异国,开始新的生活。

1932年,蒋士云在上海邂逅了刚刚丧偶的贝祖贻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结为夫妻。蒋家人对这门亲事也是大为不满,毕竟贝先生已是再娶,还带着6个孩子,如今年轻貌美的蒋家千金,居然就这样做了个继母。但蒋士云向来就是个有主见的性子,哪管家人啰嗦,她认定了就是认定了。

尽管如此,蒋士云仍旧无法完全抛开对张学良的情愫。1933年,两人在伦敦意外重逢,当时正值国难当头的动荡年代。蒋士云见张先生身为一方国家军阀,如此关键的时刻居然游手好闲,不免有些忧心忡忡,她恳切地对张学良说:"我希望你不要背上骂名,尽可能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没想到,张先生临危不惧,竟不惜在数年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执手重拾往日情怀

1936年12月25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员大佐,率领驻守西安的中央军队突袭蒋介石,扣留了蒋委员长及随从为人质。这一举动,震惊了国内外,更让张学良与蒋士云的感情陷入新的困境。

事变爆发后,张学良被扣押在西安,与外界隔绝。蒋士云得知噩耗后,夜不能寐、忧心忡忡。她深爱着这个曾几许失去的男人,现在他却遭此劫难,分明是生死未卜。蒋士云无数个夜里辗转反侧,恨不得立刻飞赴西安,哪怕以身犯险也要救出心上人。

最终,在家人劝阻下,蒋士云没有贸然前往,而是通过各种渠道暗中游说军阀,为张学良搭建生路。一个月后,双方达成和解,张学良获释,蒋士云终于放下心来。她开始着手布置一场隆重的庆祝活动,想在重逢的那一刻好好宽慰张先生受尽的折磨。

然而就在这时,政局又一次发生惊人转折。蒋介石为了压制军阀的威胁,暗中将张学良流放到了台湾。就这样,蒋士云和张学良的感情,再一次陷入被动分隔的处境。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蒋士云一直在暗中寻找能接近张学良的机会。她曾多次前往奉化和台湾探望张先生,却无一例外地被拒之门外。即便如此,她仍坚持不懈地等候、期盼,寄予厚望总有一日能与张先生重新团聚。

直到1990年,随着时局变迁,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获准前往美国探亲。蒋士云得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她立刻着手准备起了久别重逢的一切条件。

一年后的1991年,张学良抵达了美国。在那之前,蒋士云已先一步等候在纽约。当张先生打车抵达蒋府别墅的那一刻,一切似乎都回到了从前。久旷重逢,二人相视无语,只有眼神里满满的喜悦和冰释前嫌的释然。

就这样,张学良在蒋士云家中住了整整三个月。在这三月期间,他们就像当年那对盲目热恋的情人一般,无话不谈、举案齐眉,彻底拭去了数十年分离的遗憾。张学良深受蒋士云虔诚的宗教信仰所影响,甚至开始皈依基督教,两人还会定期一同参加教会活动。

三月有余人走茶凉

三个月的美好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张学良和蒋士云像是回到了那个青春年少的年代,他们形影不离、朝夕相处,恨不得将这漫长人生中错过的点点滴滴都一一补回。然而,浪漫总有尽头,现实终将打破梦境。

1992年初春,寒潮未消,张学良突然接到家人的传书,说是赵一荻病重,已经奄奄一息。虽然早已闻名遐迩的赵家小姐与张先生的婚姻关系一直是个谜团,但终究是两个有着数十年感情纠葛的老伴。张学良得知噩耗后,立刻踌躇满志,要尽快赶回台湾与赵一荻见最后一面。

蒋士云自然是极力挽留,哪怕她早就知道赵一荻的存在,也无法接受最后的这一别离。张学良已年过古稀,她害怕一旦他离开了,说不定就会音讯全无、永无重逢的机会。可张先生总算是铁了心要走一趟,蒋士云无计可施,只得眼睁睁看着他离开纽约,扬长而去。

这一走,却是前途未卜。谁也没想到,张学良一旦抵达台湾,就被当局软禁了起来,被剥夺了一切自由,连最基本的走动都无法做到。原来,当局早就怀疑张先生另有阴谋,他这一回去不过是被敌人钓了一把。

蒋士云在纽约万分焦虑,她费尽周章,动用各种关系,终于让张先生获准保外就医。但就在这最后的几个月里,张学良的身体每况愈下,似乎是在狭小黑暗的牢房里遭了太多的非人折磨。他再也无法独立行走,全身机能一日不如一日。

1993年10月,张学良的病情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候。蒋士云闻讯后,连夜从纽约飞抵台湾,她要看最后一眼这个她爱了一生的男人。当她抵达病房时,已是张先生奄奄一息的时候了。张学良萎顿憔悴、形销骨立,远非当年英武的阵仗。蒋士云痛不欲生,她试图唤醒张先生,可对方早已沉沉睡去,难以被惊醒。

遗恨终生哀思漫天涯

张学良的离世,是蒋士云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她一直深爱着这个男人,他们经历了数十年的情感纠葛、反反复复,直到最后那三个月的短暂相聚,才终于尽兴而归。谁曾想,这段感情的结局竟如此无常和遗憾。

蒋士云在张学良的葬礼上,几乎痛不欲生。她亲自操办了整个葬礼,一切从简,就像张先生生前那样谦逊有节。蒋士云为张学良收殓沐浴,她依稀记得两人年轻时的模样,那时的张先生英俊潇洒、意气风发,怎么就成了眼前这副模样。

送别张学良后,蒋士云陷入了长久的痛苦与悲伤之中。这段感情纠缠了她大半生,似乎从未体会过彻彻底底的圆满。每每想起那三个月的温存,蒋士云就痛不欲生。她常年夜里徘徊在张学良的墓旁,望着墓碑上的名字,泣不成声。

直到临终,蒋士云仍旧未能忘怀张学良。她要求子孙们,每年的祭日一定要为张先生祭扫。蒋士云更亲笔撰写了张学良的生平,希望能为这位英雄正名,弥补一些遗憾。

1994年,蒋士云在佛州离世,享年92岁高龄。根据她的遗嘱,墓地就安葬在张学良的墓园附近,两人就这样永远相伴左右。后人在蒋士云的墓志铭上,刻下了这样的字样:"生不相识,死相随。"两个相爱却又难以厚狭的灵魂,就此长眠于此,永不分离。

结尾

这就是张学良与蒋士云那段纠缠了半个多世纪的情感经历。它开端于一场盛大的宴会,在国家命运陨落、时局沉浮之中反复曲折;最后竟以如此凄凉的结局收场。然而这样的爱情故事,对于张学良和蒋士云而言,却已是最高层次的圆满了。他们用了一生的执著,去把握那渺小却难能可贵的缘分。尽管缱绻岁月短暂无几,但这一别一世的情怀,才是永恒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纽约   西安事变   时局   军阀   台湾   痛不欲生   纠葛   情缘   家人   感情   自由   女人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